为什么孩子犯错时总喜欢说,他也这样做!怎么没骂他!

编辑:夜山
发布时间: 2019-12-04 10:30:00
分享:

每天接送孩子上学,经常会与老师讨论孩子的问题。有一回,一位老师与我分享,他最受不了‘比烂’的孩子。

我不是很明白,请他多说明一些。他说,就是那些做错事不懂反省自己,还要说别人也一样糟,甚至更糟的人。这让我想起,骑车上路、临时捎带朋友,被警察逮个正着,做了交通志愿者,我内心有股冲动想说:“可是很多人都这样,怎么不去抓他们?”

“孩子犯任何错,我都可以接受;但拿别人比烂,我就要抓狂了!”这位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做错事,承认就好了,何必把别人也扯进来?比烂,究竟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每当我在看一个孩子的问题(或偏差)行为时,我会先问自己以下问题:

“这个行为本身,为孩子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或者“这个行为本身,帮助孩子解决了什么困境?”这里指的困境,包括实质上的麻烦,以及心理上的痛苦。

上述问题背后的假设,是没有任何人故意要把人生搞砸,不被接受的问题行为本身,可能是一个人长期以来的‘生存策略’。

说‘生存策略’或许太沉重,不过,如果你知道,当一个孩子长期在成长过程或家庭中受到无法承受的压力时,他肯定需要采取自我保护的策略——短期或当下具有功能,但长期而言却会带来更多麻烦,你就能明白,问题行为常是对生活困境的正常反应。

在乎公平,是因为受到了委屈

于是,我会进一步想,这孩子是不是长期以来心里有许多委屈,感觉到没被公平对待,或者,时常被误解或责难,却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或说明。会不会,这孩子很需要被关注,但无法获得正向肯定,只能用比烂的方式,来显示自己比起别人没那么差劲,但这通常不是明智之举。

如果我们当下劈头就说起道理:“犯错了就要承认,不需要比烂,别人做不好,是别人的事,你管好自己就好。”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甚至会在心中验证了一个假设:“看吧!大人只会针对我!”

会做比较的孩子,常是在意‘公平’与否的孩子。当自己与别人一样表现优异,他希望自己也能获得赞赏,当别人与自己一样犯错,他希望别人也能获得惩罚,这便是他们理想中的‘公平’。

所以,当我被警察拦下来时,差点脱口而出的那句话,背后的念头是:“我违规我认了,但那些违规更严重的人,你也要去抓,我才甘心!”这就是人性,讲是非之前,更在乎公平。想像一下,在过去生存条件匮乏的时代,如果你是个被照顾者忽略的孩子,若不懂得求公平、争资源,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用倾听与理解,代替做到完全公平

说到这里,这位老师疑惑地问:“可是,我们当老师的,再怎么尽力,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呀!”

不只是班级或学校,家庭或社会也是如此,社会制度再怎么完善,也只能尽量趋近公平而已。而当下,孩子也了解,师长不可能有心力把每个犯错的孩子都逮着,并给予公平的惩处。当务之急,是去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并深入讨论。

这让我想起,我曾与一个考试惯常作弊的孩子谈话。他被叫来我这儿,我问他为什么作弊,他说,大家都作弊。

我轻声问:“你觉得委屈吗?”

孩子点点头,眼泪慢慢滑落。我接着问:“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委屈?”

“为什么都只针对我?”

“针对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呢?”

他告诉我:“从小就有!”小的时候,和弟弟一起做错事,被骂的只有他,只因为他是老大;而表现得好,却从来没有被夸奖的份,父母说哥哥要当弟弟的榜样,做得好是应该的。到了学校读书,也常觉得老师总是针对他,时常找他麻烦:“为什么老师不去惩罚其他人,他们更夸张。为什么总是只有我挨骂?”

我相信,老师一定不会只是针对他,但他却带着放大镜审视大人是如何不公平地对待他——这与他的家庭及手足互动经验有关。

当下我无法对他这么解释,我只是说:“谢谢你愿意告诉我,你长期以来的委屈与心声。我看到,即使委屈,你依然努力在为自己争取好成绩,你真的期待能被肯定吧!”

我知道,孩子很明白自己犯了错,说再多道理只是多余的;我只是试着说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向意图,给孩子个台阶下,并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这份理解,能让他的委屈感觉好受一点,他会知道,有人是愿意看见他的内在,关注他的心情,这就是孩子当下最需要的。

在孩子身上,反思大人自己的困境与期待

说到这里,刚刚那位提问的老师,又说:

“我突然惊觉,我从小也是个相当在乎公平的人;不只是儿时如此,到现在也是如此。我很难忍受没被公平对待,尽管只是些小事。可是如今,我却是如此在意孩子的‘比烂’……”

他好像有点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踩到他的‘地雷’——人可以犯错,但不能说别人做得更糟。也许,他正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那个他也不喜欢的自己;也或许,正因为他对公平的在乎,自我期许要能对学生做到完全公平,但孩子的比烂,似乎对他是种指责:“你不够公平!”。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不知道。

但我相信,当大人的困境能够被自己或他人充分理解,将越有能力去理解孩子的问题,便有机会与孩子做更深入的讨论,进而触发孩子改变,将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