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是什么意思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什么意思?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3 09:22:13
分享:

--自信人间归正道,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所做的绝命诗《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作为全诗结句,“去留肝胆两昆仑”极其震撼人心,激荡着诗人视死如归,如巍巍昆仑般的浩然之气,可谓千秋名句。然对于其具体的字面解析,特别是对于“去”和“留”、“两”个“昆仑”的诠释,历来却说法不一。

目前流行的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去留”,指时间上的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可直解为诗人慷慨赴死,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和如昆仑一样的“胆”,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而另一种认为:“去留”指的是“逃亡离去”和“留下就义”的不同空间概念,这样才能与“两昆仑”相吻合。其真正含义是:无论我慷慨赴死,用鲜血唤醒国人;还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变法的领袖和同仁流亡海外,以便再图救国,都是铁骨铮铮、肝胆坚贞如昆仑的英雄好汉。

个人的不同观点

笔者认为:“去留肝胆两昆仑”,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诗人献身变法图强,振兴中华和坚信人间正道必得人心,人间正道必胜的深切情感寄概,表达了诗人巍巍昆仑般的无穷浩气、高阔境界和伟大情怀。自信人间归正道,去留肝胆两昆仑!

从诗中两个源自汉代的典故看:

1、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因为揭发朝中权贵而受报复,被反诬为结党营私被通缉,在逃亡中,一路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甚至家破人亡,最为著名的便是孔融一家母子三人,争相为之赴死。党禁解除后,张俭又入朝为卫尉,享年八十四岁。

2、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曾上书要求要求“垂帘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装死逃过一劫。太后死后,杜根复官。

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其意深深。一是钦佩张俭和杜根不畏强权,主张正义的高贵品质。二是理解和赞同他们忍辱求生,以图东山再起的行为。三是赞扬那些在他们面临死亡劫难之际,给予鼎力相助的人们,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得道多助”。

从诗作的历史背景看:

十九世纪末叶,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一切有志救国的仁人义士,纷纷竭力奋起救国。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戊戌变法维新运动,试图效法日本“明治维新”,通过清皇室自上而下的改良,推动中国走上强国之路,迅速得到谭嗣同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人士的响应,积极参与并成为主导和主力。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当时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而谭嗣同则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尽管戊戌变法先天不足,“百日维新”很快失败。但它和谭嗣同等代表人物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强,力行“人间正道”的精神,已当之无愧地载入近当代中国图强振兴的伟大史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体味到诗人当时在狱中作诗时的真实心理:自己因变法而身陷囹圄,决心一死。既未像张俭那样亡命,拖累亲友;也可惜还未像杜根那样上书太后,请其归政。然而自己决不屈服,决不抛弃信念,将坦然面对死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尽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然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就像巍巍昆仑山浩气充盈,前赴后继。

因此,诗人的这句“去留肝胆两昆仑”之意,至少包涵对于“我”和“我们”两个层面,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方向上的深切寄概:

我--为变法图强,披肝沥胆,忠贞不渝:“生”为昆仑,“死”亦昆仑!我们--为变法图强,肝胆相照,矢志不渝:赴死而“留”者是昆仑,逃亡而“去”者亦是昆仑!

此外,笔者体会这句诗,还隐喻着谭嗣同等戊戌变法先驱不愧昆仑,所有支持和继承他们事业,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民群众不愧昆仑的意义。

可以告慰包括谭嗣同在内所有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牺牲的志士仁人、先驱烈士的是:戊戌变法失败13年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51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开创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发展新天地;12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豪迈步入世界强国之林!

--学识浅薄,以上个见,仅供参考。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