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解读:腊月为何是“猎月”?腊八为何要喝粥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2 12:30:21
分享:

古人畋猎图

何为腊月,何为腊八

小时候听大人说,“过了冬至是腊月,过了腊八就是年”。因而,我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心中十分盼望着走进“腊月”,十分盼望着过“腊八”,因为“腊八”能喝腊八粥,而且“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能穿新衣,贴对联,祭祖宗,吃饺子,放鞭炮,拜大年,得红包。“腊八”和“大年”都洋溢着一种强烈的严肃的仪式气氛。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一进腊月,过大年的序幕就拉开了,家家户户应该准备过年了。在东北,要包豆包,杀年猪,做豆腐,蒸馒头,还要扫房子,赶大集,办年货。但是进入腊月的第一个传统的节日,却是“腊八节”。

那么,为什么农历的十二月叫“腊月”?为什么要有“腊八节”呢?腊八节为何要喝腊八粥呢?

我的邻居是著名的民俗学家古今明先生。前几天,就腊月和腊八节问题,我俩一壶清茶,一场讨论——

首先,我提出了自小就存在心中的疑问:为何农历的十二月叫腊月?

古今明先生说:要知道腊月,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农历。其实,农历就是夏历、汉历、华历。农历的名称似乎解放后才有。但农历是以夏历为基础,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我说:腊月自然是农历十二月了。腊八节,自然是腊月的节日喽?

古今明先生说:要说腊八节,首先要弄清古人为何称农历的第十二月为“腊月”。“腊月”古时也称“蜡月”,就是蜡烛的蜡。他一边说,一边起身用毛笔在案头写下了“蜡”和“腊”字。他说,“腊”是岁终的祭祀名。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说,夏朝称十二月为“嘉平”,“嘉平”就是祭祀的别称。殷商时称十二月为“清祀”,“清祀”也是祭祀的别称。周朝时称十二月为“大蜡”。“大蜡”,也是指十二月的祭祀,但这种祭祀专指祭祀农田诸神,以祈求来年不受灾害。不管如何说,腊月,就是祭祀的意思。到了汉朝,才把“蜡”字改为“腊”字。腊就是猎。猎就是到田野去猎取禽兽,用来祭祀先祖。“腊”字的古体字是“臘”,左从“肉”旁,表意。右则为野兽,表形。

他一边写,一边说:古人的意思就是用到田野猎获的野兽的肉来“冬祭”。但古人又说,腊月是新旧交替的时间,所以应该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报答神灵和先祖。

我起身,指着他写的“臘”字说:腊月祭祀,起源很早。汉代的《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天子,即是伊耆。伊耆,大概是古代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说他在十二月举行大的狩猎活动。猎,就是搜索,获取。在万物中进行搜索,通过搜索猎获好吃的野兽,做成食物,祭祀祖先、神灵。这是现在我们所知的关于“腊”的最原始的解释吧?

古今明先生说:是这样。《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神农氏最开始种植五谷,所以每年的十二月要打猎,获取猎物进行祭祀,以报答天地赏赐的恩德。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就知道敬畏自然了。所谓取之自然而要感恩自然。只不过,他们把神灵理解为自然的化身。《玉烛宝典》记载:腊月是一年中最大的祭祀。《独断》也记载说,十二月份,是一年结束时最大的祭祀。

我补充说:《荆楚岁时记》说:孔子所以计划着在腊月通过打猎招待宾客,是因为一年中都愿意过这个节。总之,古人不论是通过打猎获取禽兽祭祖,还是因岁月新旧之交而祭祀神灵,反正都要在十二月这个“腊月”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就是打猎的月份,而打猎是为了祭祀,所以,说到底,腊月就是“祭祀之月”。这大概是“进了腊月就是年”的最原始的涵义。

古今明先生接口道:因为一年以十二个月计,第十二月必然是年终岁尾。年终岁尾,就必然庆贺一年的劳动所得,一定要感恩自然,感恩祖先,所以,古人就必须以打猎的形式,获取更多的好的食物,来祭祀祖先神灵。过年,是一年岁月的终结。习俗延续至今,就形成了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中最大的祭祀节日——年。进了腊月就是年——“腊月”这个“猎月”,就是为了最后的“年”做准备的。

腊八祭祀的由来

古人腊月祭祀

我问:“腊八”又有什么文化传承呢?

古今明先生说:古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就是祭祀之日。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所以,到南北朝时,年终祭祀已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即腊八这天。于是,腊八便成为腊月里一个重要的节日了。先民都要在腊八这天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这一天又称“腊日”,后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节。

我接过古今明先生的话头,说道:随着历史的进展,先秦时以农耕生产为生存条件的汉族,逐渐将腊八固定为欢庆农业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保佑的祭祀节日。因而,腊八所祭祀的神灵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古今明先生笑着说:细心地琢磨一下古人祭祀的神灵,就知道了古人为何要敬仰他们,感恩他们,祭祀他们了。我们分析来看,神农是五谷之祖神,后稷是种植之祖神,田官是土地之神,邮表畦神是创造田间阡陌、房舍、道路、分划疆界的神,猫是专门捕杀糟害粮食的老鼠的神,老虎是专门捕食野猪等糟害庄稼的神,坊神是专门巡防河堤的神,水神是专门负责灌溉庄稼的神,昆虫神是专门消灭吃庄稼的虫子的神……看看,哪一个神不是对农业生产和丰收的保护神!实际上,我们的老祖宗都是实用主义者呢!

我有同感,也笑着说道:其实,祭祀,就是感恩。那些逐渐走进农业文明的古人,对发明农业种植的先贤,对吃糟害粮食的老鼠的猫神,对吃糟害庄稼的野猪的虎神,对制服昆虫保护庄稼之神,对保护田园水利的诸神的感激之祭祀,是一种感恩行为。后来,这种感恩式的祭祀内容又包括了与人们安居乐业有关的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这五种神,对于保护人们的饮食住行的职责更具体了。当然,也是一种祈愿行为。古人希冀这些保护农业的神灵,在下一年里依然要尽职尽责。祭祀思想也由感激先贤、神灵过去一年对农事的护佑,发展成祈祷先贤、神灵对来年的保佑……

古今明先生打断我说道:其实,就古代普通百姓而言,农历十一月,秋收冬藏的事情已经做完,进入了农闲了。腊月是年岁之终,冬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相邀去田野打猎。一为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可谓一举两得。

贺兰山岩画——古人狩猎图

我赞成道:我们可以想象,古代的中国地旷人稀,丛林莽莽,野兽众多,是个名副其实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时代,只要具有勇气和体力又有狩猎技艺的人到田野围猎,就一定会满载而归的。所以,在腊月狩猎,在初八这天隆重祭祀,便相沿成习了。

古今明先生说:对极了。至于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因为远离田野,不懂或没有条件去狩猎,便只好在腊月里杀猪宰羊,作为腊八祭祀的“牺牲”。牺牲,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纯净单一毛色而全身的牲畜。

我说:对。祭祀用的牺牲,必须是全猪、全羊。今天,各地流行的进入腊月杀鸡宰鹅、杀牛宰羊以及流行东北的“杀年猪”的习俗,皆源于此。

中国的腊八节祭祀活动,融入了佛教元素

我说:到了唐代,腊八祭祀先祖和圣灵的内容又增加了佛教的元素。

古今明先生说:对得很。东汉时,印度佛教传入了中土,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日盛。到了唐宋,祭神祭祖的腊八节又被蒙上了神佛的色彩。原本传统的狩猎、祭祀先贤与保护农业及保佑平安的诸神灵的活动中,又增添上了祭拜佛祖的内容。这是佛教徒为了扩大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就附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祖成道日。

我说:这是佛教徒搭载中国传统腊八节的顺风车呀!

古今明先生说:没错。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佛,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乔达摩.悉达多遂在菩提树下静坐苦思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八日这天大彻大悟,得道成佛,遂开启佛教。后来佛教徒们就尊称他是释迦牟尼,即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中国人则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佛,即佛祖。这天正是释迦牟尼佛35岁生日,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自然,喝杂粮粥也成了庆祝佛道的内容。

我笑着说:也许腊八这个日子是个巧合。不过,到了明清时代,祖先流传下来的腊八节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的内容被逐渐淡化,而敬神、供佛的习俗逐渐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节俗也由田猎、祭祀主要转化为熬煮、馈赠、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嘉实等活动。同时许多地方自腊八节开始拉开春节的序幕,忙于杀年猪、做豆腐、制作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古今明先生笑着说:你经常去的东北,不是还有杀年猪的习俗吗?过了腊八就开始了吧?抽个时间,我也到东北看看杀年猪的习俗。

满族人利用海东青冬猎

我急忙说道:好。我陪着你。让你尝尝关东人大碗酒、大块肉的豪爽和热情。

腊八食俗,意义博杂

我说:如今的腊八节,最传统的活动是喝腊八粥。一进腊月门,许多商家便开始预热春节销售活动,第一个推出的产品就是“腊八粥”。

古今明先生啜了一口清茶,说道: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可推演到一千多年前。

我吃惊地说:喝腊八粥难道不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今明先生摇摇头说道:不是。喝腊八粥最早开始于宋代。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说明那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当时的帝王还以用腊八粥来来笼络群臣呢。元人孙国敕的《燕都游览志》就有记载,说:“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明朝的《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因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我问:清朝呢?还喝这腊八粥吗?

古今明先生说: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雍正皇帝还将自己在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就在万福阁等处架起大锅,熬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并延为传统。

我问:腊八粥为何又叫七宝粥、五味粥呢?

古今明先生不答反问:你煮过腊八粥吗?

我老实地回答:年年喝,但没煮过。

古今明先生说:煮腊八粥也是一种文化。最早的腊八粥是煮红小豆,后流传各地,内容也逐渐复杂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作点染。可见腊八粥的内容是越来越丰富了。

我说:民间相传,喝腊八粥的来历有三个版本呢!

古今明先生说:对。第一个版本,跟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有关。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传说当年岳家军抗击金军节节胜利,却在朱仙镇大捷后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撤军。撤军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天寒地冻,将士们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饭菜倒进大锅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不久,岳飞遭奸臣秦桧算计,遇害风波亭。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众每逢腊八,家家都吃“大家饭”,以示怀念。

第二个版本,说朱元璋少时家贫,曾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一头牛滑到桥下将腿跌断。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起来不给饭吃。朱元璋饥饿难耐到处寻找吃的,忽然发现屋角有一鼠洞,于是扒开一看,洞里果有米、豆、红枣。他把这些鼠粮煮了一锅粥,吃得香甜无比。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忽然想起此事,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我说:第三个版本我知道,是小时候听姥姥说的。说古时候,有一对小夫妻好吃懒做,将父母留下的家业挥霍一空时正遇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寒冬腊月。小夫妻饥寒交迫,难以忍受,只好在几个残缸破瓮中七拼八凑地打扫出一点儿杂粮。粮食数量太少,只能煮粥喝,于是夫妻二人靠这点杂粮粥,听着八面漏风的破屋子外寒号鸟“冷呵呵,冷呵呵,出了太阳就垒窝”的凄厉哀嚎,勉强度过了腊七的寒夜。但终究再无粮食充饥,终于在腊八的寒夜中冻饿而死。人们在叹息之余,年年腊八日都要用杂粮熬煮腊八粥,一边喝粥,一边将这对懒惰夫妻的故事讲给后代听,以警诫懒惰,褒奖勤俭。

清朝皇帝出猎

古今明先生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从此,“腊八粥”的习俗便在广大的农耕区域流传并延续下来。只不过腊八粥的成分在不同地域有所不同而已,比如南方的腊八粥中除了米粮,还添加了莲子、桂圆等,西北的腊八粥则有枸杞、红枣、花生,有的地方则掺加羊肠羊肝羊肚。东北地域寒冷,腊八粥的成分基本是大米、小米、黄米、红豆、黄豆、绿豆、芸豆、高粱米或玉米馇子、豆腐等。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在煮粥时加入一点点人参,以增加滋补效果,谓之“人参腊八粥”呢。

我说:现在,虽然腊八的祭祀传统越来越淡,但许多地区的人们在腊八粥熬好之后,还是要先敬神祭祖,之后再赠送亲友,并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然后才是全家食用。吃剩的腊八粥,要保存下来继续吃,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古今明先生忽然问道:东北人如何过腊八节呢?

我说:东北人除了熬腊八粥喝,还有腊八日吃粘豆包的习俗。粘豆包不仅好吃,而且消化慢,抗饿,是惯于在严寒的冬季渔猎的满族人的最爱。后来,一代代的闯关东者接过来并发展了这一吃黏食的习惯。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因为腊七腊八,正是冬至节气前后,就吉林而言,气温更低,一般在零下二十度至零下三十度,哈气成霜,滴水成冰。东北人笑称,吃黏食,就是为了粘住下巴,防止冻掉。

古今明先生又问:东北还有什么腊八习俗?

我说:东北还有在腊八日泡腊八蒜的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泡制大蒜——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只用醋腌泡,然后密封,放置于凉爽处。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瓣逐渐变绿,最后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碧玉翡翠,十分好看。此时即可食用,咬一口酸而微辣,爽口开胃。据说,腊八蒜有防治感冒的功效呢!

品读腊八诗词,享受腊八文化

吉林市昌邑区宣传部供稿

古今明先生说:腊八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历代文人骚客多有吟咏。

北齐魏收则以《腊节》为题作诗,记述了腊八时节的寒冷气候,人们紧张地忙碌着准备贡品祭祀各路神祗,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对苍天神灵的感恩。他边说,便挥毫写下了这首《腊节》:“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我不甘落后,说:唐朝杜甫的《腊日》诗也精彩。于是接过古今明先生手中的毛笔,写道:“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古今明先生说: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杜甫此时还是在朝为官,政治得意,因而心情畅快。说往年的腊八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的气候还很遥远。但当年的腊日却气候温和,冰冻全消。所以诗人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朝堂上就预谋着腊八夜欢畅夜醉,一旦散朝,立即还家。但还未散朝。有人认为,宫廷中,皇帝也许正和群臣共度腊八夜呢!

我说: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则以自己的腊月初八的所见所闻,写尽了宋代乡村腊八节的习俗风景呢。说着,我又写下了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古今明先生看完后,说道:腊八粥本是中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到清朝时,此习俗文化已经普及到整个清朝皇城以及满族群众。道光作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居然深得腊八粥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所写的《腊八粥》一诗,居然深涉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精髓。说着,他接过我手中毛笔,一挥而就:“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我说:品读历代腊八诗词,更觉腊八节文化内涵之丰厚。

古人畋猎——左牵黄,右擎苍。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