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使 北宋为何设置转运使?宋太祖本想“削藩”,却缔造了行省制度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2 03:22:48
分享:

转运使是唐朝时设置的一个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因为唐朝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人口众多,仅凭关中平原的出产不足以供应庞大的人口,所以每年要在江淮甚至江南地区调集粮食。当时的粮食运输是以水路槽运为主,唐朝在唐玄宗时期先是设立了发运使一职,后改为转运使,来统筹船只、货物和沿途的安全。后来,转运使不只是负责粮草的运输,中央政府的赋税也归转运使运输。由于唐代中央财政中盐和铁的税占大头,所以转运使又被称为“盐铁转运使”。大家不知道看没看过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面邗沟盐案中,那个与刺史肖亮勾结,侵吞官盐的杨九成,就是盐铁转运使。

宋太祖

转运使这个职位到了宋代,职权有了很大的改变,成为中央政府与州、军之间的行政机构———“路”一级的行政升官。宋代的“路”是相当于后世省一级的机构,宋初全国共设十五路,到宋仁宗时又增加到十九路,再到神宗时增加到二十三路,相当于后世的二十三个省。

一、转运使是干什么的

宋朝建立后,基于唐朝的教训,宋朝皇帝非常担心重蹈唐朝的覆辙,再次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况。宋太祖接受了宰相赵普的建议,对那些镇守一方的藩镇“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将剥夺藩镇的财权当作制衡藩镇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又将藩镇管辖的其他州郡的管理权交给中央任命的文职知州,藩镇上的节度使、观察使等职位变成有名无实的节镇官。

这种做法对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是非常有效的,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央政府和州之间,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层。要知道宋朝有三百多个州,全部由中央政府直辖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介于中央政府和州之间的机构。于是,转运使这个形成于唐朝的官名就被宋朝用来当作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机构的名称。在《宋会要》中,对转运使也下过定义:“国家所置诸路转运使,即汉刺史、唐观察使之职”。

宋代职官制度

宋朝既然是为了防止藩镇割据,架空了节度使和观察使,那也不可能给代替他们的转运使太多的权力,否则这种代替就业没有了意义。一般来说,转运使是没有军权的。宋朝是一个以文制武的朝代,地方上的军权是归文官担任的经略使和安抚使掌握,做为相当于省一级行政长官的转运使一般情况下是不得掌兵的。这也是中央政府为了防止他们形成割据势力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措施。

转运使的工作,一是负责将本边区的舆图地理进行测量,统计本路户口,将朝廷的政令转发到州县,督促州、县将本路的税收上交中央三司。虽然中央政府一般会给予一定数量的财政返还,以备地方上不时之需,但总体来说,这点钱数额十分有限,不足以形成唐朝时藩镇私收赋税或者截留中央赋税,从而加强自身力量的可能。

转运使还负责一些其他方面的行政事务,如抗灾救灾、农田水利建设、劝课农桑等等,同时还担负对地方官的监察之责。他们有权对地方官进行考查,对其政绩进行评估,也有权对地方官一些不当的施政进行纠正。

二、转运使与随军转运使的区别

宋代有随军转运使的职位,虽然与转运使看起来差不多,但两者的权限相差很大。

随军转运使听上去似乎很是高大上,但其实就是一个军队的后勤官员。这是个临时的职位,只有战事开启的时候,才会设置。

转运使衙门

宋朝建国之后,还有一些偏远地区未服王化,宋朝对这些地区也发动过几次战争。在这些战争中,都设置了随军转运使负责调拨军饷和军粮的工作,其主要职能还是“止因军兴,专主粮饷”。

宋太祖曾在亲征北汉的战争中,由于时任随军转运使的刘仪工作疏忽,没有合理安排好运粮车的通过顺序,结果后勤部队与野战部队在潞州城外挤到了一处,野战部队被后勤部队挡住了去路,结果被北汉军乘机发动袭击,损失不小。事后宋太祖对随军转运使的工作非常不满意,撤销的刘仪的职务。

与大多数由武将担任的转运使不同,一般来说,随军转运使都是由文臣担任。因为随军转运使的职责非常重要,日常事务也很繁琐,需要很强的统筹能力以及人事关系处理能力,同时还得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这是一般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无法胜任的。由于随军转运使在战后很容易得到升迁,所以很多文臣趋之若鹜,想在这个重要岗位上历练。由随军转运使升任宰相的文臣也有不少,在皇帝看来,能够在战争中解决后勤保障问题的人,都具有处理国家大事的才干,重用他们也就不稀奇了。

转运使剧照

总的来说,随军转运使与转运使的区别是前者是临时职务,通常由文官担任,虽然级别不如转运使,但前途无量;转运使则是由武官担任的路一级行政升官,主要负责的是一些行政事务和监察事务,品级较高,但实权与唐及五代的节度使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三、特殊的河北路转运使

在宋朝二十三个路中,河北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被认为是“天下之根本”。自从幽云十六州被割走之后,河北路就是宋朝的北方前线,是宋朝的门户,所以北宋一朝都对河北路另眼相看,十分重视。

宋朝的河北路,主要管辖今天的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北部地区,辖有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真定府、中山府、信德府和庆源府等七府二十州,也是宋朝一个辖区非常大的省一级机构。

河北路都转运使司官员

河北路转运使与其他地区的转运使最大的不同在于可以掌兵。由于河北地处抗辽前线,地位特殊,如果转运使只管行政,不掌军事,很容易在敌人入侵时无法应对,使国家遭受损失。

河北路转运使的人选,通常都是朝廷重臣或者名将。宋太宗继位后,将河北路转运使之前加上了一个“都”字,成为“河北路都转运使”,并为其配备了两名转运副使,品秩上相对其他路要高上半级。

作为比其它地区品级高上半级的“河北路都转运使”,其职权也很大。他与其他路转运使一样负责整个河北路的赋税征收,但他所征收上来的赋税首先是供河北路使用的,多余部分才上缴中央财政。整个河北路的七府二十州的所有开支,都由河北路都转运司负责提供。这固然是由于当时河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能够担负本路的开支,也说明宋朝政府对河北路的特殊照顾。

北宋时期,河北路驻军在七万左右,这些军人的所有开支,都在河北路收取的赋税中支付。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出现大灾之年,河北路无法筹集到必需的军费,中央政府会从内库银中拨付。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河北境内大旱,税收无法收齐,真宗从内库拨付了三十万两银子给河北都转运司,让他们购买军粮,保证军队所需。

榷场

北宋与辽国并不是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双方打打停停,总体上来说,和平的时间更为长久。两国之间自然也存在官方和民间贸易,这种贸易的场所就是“榷场”。

榷场是宋辽边境互市市场,其中除官营贸易外,商人必须纳税,取得关引方能交易。宋与辽的边境榷场总共有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四处,其中最大的两个就是位于河北路的雄州、霸州榷场。榷场商税是北宋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这笔收入是由河北路都转运司代收的。虽然这个税收是要上交中央的,但都转运司对榷场开设的时间、交易货物的种类是有决定权的。

军事上的权力是河北路都转运使区别于其他转运使的地方。这个权力体现在他有权制造兵器和铠甲上。我们知道历代王朝是严禁中央政府之外的机构和个人制造兵器和铠甲的,一经发现,往往按谋反处理。而河北路都转运司就获得了中央政府的这项许可。

一旦发现敌情,河北路都转运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召集本路安抚使和制军使以及相关州、军官员进行预判,必要时可以先采取军事行动,然后上报中央。这相当于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是一项非常大的“便宜行事之权”。

四、转运使制综评

北宋的转运使是为了改变唐代以来,地方藩镇割据的威胁而设立的一种新的官制。北宋通过设置“路”这样一个新的行政机构,将原来的节度使权力架空,将节度使的兵权转移到文官手上,行政权和监察权由转运使承担,从而架空了藩镇的最高长官——节度使,免除了地方势力不服从中央的威胁。

转运使蜡像

北宋的转运使从职能上来说,远非唐代负责漕运的转运使能比。这是因为北宋首都建在开封,地处中原,不像长安一样需要江淮地区的粮食供应。另外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很快,财政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产量也很高,槽运相对唐朝来说,重要性有所降低。虽然北宋的转运使仍有管理槽运的职责,但其主要职能已经转为行政管理和监察之上。

做为一个特殊的地区,地处前线的河北路转运使更多的保留了唐代节度使的痕迹。这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北宋面临的辽国的威胁所决定的,是一个特例。虽然河北路都转运使无论品级还是权力都很大,但与唐代节度使相比,他没有统兵权,也没有练兵之权,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这也是北宋在汲取唐朝的教训之后的一个创举。

作为一个新的行政机构,北宋的转运使制度是元明清行省制度的一种探索,并在这种探索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