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手抄报 抗日战争手抄报简单的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8 08:44:17
分享:

手书报纸1:抗日战争基本介绍

抗日战争,简称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全面民族战争。国际上称之为第二次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到1945年结束,共进行了14年的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彻底入侵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他们在华北和上海制造麻烦,挑起战争,而国民政府采取妥协政策,以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重庆国民政府于12月9日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向盟国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战胜外敌入侵取得全面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背景

日本的对外扩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是日本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场战争是日本对外扩张政策、日中国力悬殊、国际社会绥靖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迅速增长,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用条约中2.3亿两白银的80%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把“大陆政策”作为基本国策。1929年10月,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重创,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流出,工业萎缩,农业处于紧急状态。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了侵略之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了既定的侵华政策。

1900年,由于庚子事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和北京,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派驻重兵。

1904-1905年,日本打赢了日俄战争,攻克了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在对马来西亚的海战中重创了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东北的特权,进一步坚定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合并,使得日本有韩国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向德国宣战,在胶州湾入侵德军,然后占领山东。1915年,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彻底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国际环境

1927年,中国民族革命迅速发展,日本在计划满洲蒙古独立的同时,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举行“东方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外交部、陆海军省、总参谋部、关东军、中国问题专家等。,制定了《中国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领东北、内蒙、外蒙古,再占领全中国的扩张政策。随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给天皇奏响了“田中奏章”,明确指出“要想征服芷娜,必须先征服满洲;如果你想征服世界,你必须先征服智娜。《中国政策纲领》和《田中纪念馆》的出版,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的专车驶至皇姑屯站以东京奉、南蛮铁路交叉口桥口时,被日军预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成碎片,张受重伤后死亡。这就是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从而形成了世界东方的第一个战争源头。

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国在柏林签署了《反共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这一协议,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联盟,标志着世界法西斯侵略联盟正式成立。

日本经济危机

[20]

[21]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特别是主要国家对日本侵华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联系。

中国政府寄希望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此时西方政治家主要关注欧洲战场,没有向中国伸出援手。国联的绥靖政策态度使日本不再惧怕国际社会,国际社会向日本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尝到甜头的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远。

手抄报二:局部抗战

地方抗日战争的兴起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开始兴起。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爆发1月28日事变。国民革命军驻上海十九路军发起反攻,随后张治中率领中央陆军第五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也就是上海两战的第一仗。2月28日,英法美三国部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两国签署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上海,只保留保安队。日本获得了在上海驻军的权利。6月,日本军阀全部回到日租界。

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先留在国内再出国”的方针,对日本采取“不抵抗”的政策,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东北,同时入侵上海,炮制了伪“满洲国”。1932年3月9日,溥仪到达长春,在关东军的指挥下,就任伪满洲国。

地方抗战发展阶段

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入侵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华北。

1933年5月,前西北军大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人民抗日同盟。5月31日,中日签订塘沽协议,国民革命军撤出热河、冀东,日本打开华北大门。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终告失败,蒋介石撤销十九路军称号。

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6月11日,梅津美治郎提出了关于华北的备忘录;7月6日,回复称,完全承认日本的要求,实际上形成了《和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致全体同胞抗日救国报告》("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8月5日,日本外相Hirota Hiroshi提出了对华三原则。9月,日本再次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自治”。11月25日,成立了由宋·任主席的日本策动的济查管理委员会。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月二十九日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2·26”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事独裁形成。

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了各界救国联合会。随后,中共中央发出“停战、和平统一、抗日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

1936年6月至9月,中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国民党内部地方实力派之间爆发的两广事变,几乎引发内战,但以双方政治妥协和平结束。

9月1日,中共中央在党内发出指示,明确表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Xi事变。张、杨联合发表《电气化报告》,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展人民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Xi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团结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实现全国抗日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蒋介石开始全面加快抗日战争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准备,包括修建从上海到南京的三个国防工事,进口大量德军装备武装中央陆军。

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五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宋庆龄等人共同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统一俄国、统一共产党、援助农业工人三大政策案”;全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月16日,日本外交、陆海藏四阶段会议决定了对华战略和对北政策。

下一页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