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转九空 “防空,十防九空!”其实是个伪命题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8 08:01:17
分享:

叙利亚内战,从2011年爆发起,至今已经持续了8年。这场战争堪称是21世纪的世界局部战争。而贯穿于战争进程中的空袭与防空作战行动,始终是诸见于新闻头版,喜闻乐见的。目前毫无疑问的是以色列发起的无数次空袭行动中,无论是技战术水平还是毁伤效果,均无可置疑占据了绝对上风。

作为反空袭防空一方的叙利亚却始终因空袭火光四起,处处废墟残垣。叙利亚的防空体系没能守护好自己祖国的天空。就在近日,在以色列发起的一场报复性空袭行动中,轻松突破了反隐身雷达的防空网,一个整旅的叙利亚防空旅瞬间灰飞烟灭。这正应验了一句话:“防空,防空,十防九空!”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得到现成的答案处方,或者是看上去正确的论点,那其实都没啥用。比如之前我们经常看到的:“以色列F35叙利亚遛弯,S300、S400 毫无反应!”;“叙军对以军战机毫无察觉,盲目发射上百枚导弹。”等等。但是与这些关联的逻辑、道理和因果才是对我们真正有用的东西,只有穿透迷雾,才能弄清背后的真相。今天,就一起敞开说说“防空”这个话题。

空袭与防空在对抗中大约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前70年大体可以说是一个“均衡对抗“的局面,攻防双方各有胜负。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防空达到了极盛期,尤其是埃及、叙利亚防空部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期大放异彩,完全依靠地面防空武器系统就取得了辉煌战果,赢下了一片安全的天空,令世界军事界惊呼“以地制空时代”的到来。然而,进入80年代以后,空地对抗的舞台上却接连上演了空袭方取得“一边倒”胜利,空袭的一方始终能以极其轻微的损失获得最具破坏力的空袭毁伤效果。防空体系似乎是一夜间变得不堪一击。对于“防空”的质疑之声也是一浪更比一浪强,防空似乎成了一个老掉牙,尽招打的代名词。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功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进攻和防守从来就是相对的。想要进攻,就一定要学会防守和自保,这是再常识不过的了。若我们从防空体系的效能、综合战术技术指标、防空作战的部署和装备应用方法上去看待,会对现代空地对抗中防空体系和系统的地位和价值有更新的认识。防空,其实是积极进攻的攻势防空现代战争中美国的航空兵规模、战斗组织与技术水平都无可置疑的出于领先地位,作战体系的完善度和装备先进性也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空军和苏联/俄罗斯空军目前都不具备与美国空中力量正面抗衡的能力。这就需要建设技术先进、可用可靠的现代防空体系。作为与美国航空兵对抗的重要手段,还需考虑到防空系统效能对装备规模和实际战场运用条件的影响,并与奉行的战略/战术体系相适应。

中国的防空体系建设和发展,至今依然有着深深的苏俄式烙印,“以地制空”的理论和应用普及便是其中之一。苏联/俄罗斯军方看起来是信奉“以地制空”的理论,甚至将防空导弹配属下放到陆军的连甚至排级作战单位,但从冷战期间历次演习和苏俄军不同阶段的防空作战思想看,他们并不认为纯粹的依靠防空系统能实现对目标的可靠保护。事实上,在冷战时期的苏军防空兵作战理论中,全机动式防空系统有着很高的地位,苏军认为,东西方集团的空中交战将处于相持状态,空中优势窗口对双方都摇摆不定。在这种情况下,防空兵和防空作战系统要积极加入到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进一步削弱敌方空军的战斗力,而为己方空军的作战活动赢得空间和时间。

世界军事界对于防空体系和防空导弹系统的作战效能的理解和运用就提出:在充分考虑战场环境电磁争夺的环境下,空中目标经过防空导弹系统多层次的拦截后,对地面目标的威胁值会显著下降,甚至归于零。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通常原则上不会孤立配置,而是全空域多梯次配置,而且具备多次射击能力。无论是在演习中,还是实战中,很难做到每枚防空导弹都能命中目标,事实上同时发射2枚有一枚命中就很理想,因此防空导弹体系中各发射单元的连续射击和齐射能力对空中目标的拦截成功率和杀伤概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空中目标的威胁剩余值,取决于它穿过防空导弹体系有效火力区时防空导弹体系对它的杀伤概率和防空拦截区的纵深。而决定这个概率值的,就是每次拦截集中的目标通道数和各目标通道对该空中目标的杀伤概率。以色列空袭和叙利亚的防空作战行动,至今没有更多详细的细节披露可供考证。但从长期依仗防空体系执行制空作战的叙利亚实际表现来说,应对有着高超战术组织和技战术水平的以色列空军,已经是达到了其防空作战效能的极点了,难有更大的作为。

叙利亚防空部队构建的防空火力网不可为不密集,为一些重要地区和目标部署配置的防空系统和掩护范围可以用密不透风来形容。让很多人误以为叙利亚防空体系力量十分“强大”!但这都是表面现象!防空导弹系统的目标通道数对防空作战效能的影响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决定性因素。防空导弹系统的多目标交战能力完全取决于其制导站的性能。目前,叙利亚130个防空导弹连中约950个防空导弹系统中,有650个是萨姆-2/3/5,它们才是参与对抗以色列空袭的主角。就以大量存在的萨姆2/3系统来说,其制导站只能引导导弹同时射击一个空中目标,尽管可以采取三发导弹齐射的方式,也只有一个目标通道。由于单目标通道系统必须在导弹命中或失的后才能开始制导后一批导弹,射击间隔时间过长,导致空中目标有足够的时间脱离拦截区和杀伤区。这一弱点,让早已熟知它的以色列空军得以反复利用,屡试不爽。

常用小编队实施多航路突击的以色列F-16I,就是充分利用了叙利亚防空导弹系统制导站的这一性能局限来大做空袭文章的。而采取多批次,多方向和不同高度突防的以军战机,能够将依赖于集中式指挥,又欠缺灵活的叙利亚防空体系和系统的火力极大地分散开来。在多次空袭行动中,以军战机前后小编队短间隔,又使得叙利亚防空体系在抗击前几波空中目标时,已经耗尽战斗状态的导弹,又来不及装填,再次进入发射条件,最终被以军战机逐个屠戮消灭。

缺乏有效的战场管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即BM/C3I系统,则是叙利亚防空体系的另一大致命软肋。在叙利亚多场抗击以色列空袭的防空作战中,多次出现多个预警雷达站在不同方位上截获的同一批以军战机,被指挥中心判断成多批不同目标,使入侵的空中目标数量被放大数倍,引起了叙利亚防空部队情报和指挥的混乱。没有数据链技术的支持,大多依靠电话、电报传输、所有情报汇总标图都是由人工记录的叙利亚防空部队,在对空中目标的威胁判断、防空火力分配和调度上效率低下,又进而延误了拦截发射的时机,总体上拉低了叙利亚防空体系的作战效能,提高了以军战机突防的概率。

防空系统的战斗力局限与画虎不成的反例

苏俄式防空系统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历次局部战争中的实战表现和价值一直备受争议。可以说并不好,但也不差。所谓不好就是没有真正阻止住美国和以色列空军的空袭。所谓不差就是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一定程度挫败了敌方的空袭行动,达到了防空系统设计研发时的要求。在越南和中东战场,苏俄式防空系统表现出了令对手为之侧目的杀伤力,但系统本身战斗力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苏俄军曾拥有规模空前、体系完善的防空系统,特别是野战防空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实现了全面自行化,但系统本身的成本和后勤保障压力始终限制着装备的规模以及各型防空系统的覆盖范围。防空导弹或拥有先进火控系统的低空高射炮,即便是采用再简单的设计和低成本的成品,其维护成本是相当高的,单位装备需要的后勤保障和人员比例也很高。防空兵,相比与空军战斗机部队,同样属于高技术密集的军种。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对防空武器装备的技术保障和升级改造上。像铠甲S1弹炮,萨姆11这样的高精密防空系统,一旦技术保障和升改跟不上的话,很容易就会失去作战能力。对于历经战火却早已陈旧不堪的叙利亚防空部队,要做到这两点,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

在中东战场上,以埃及、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联军,其空中力量已经被以色列空军打断了脊梁。航空兵的战术水平和心理承受力均被以色列空军完全压制。不可能再指望空军保护空中安全,埃及、叙利亚只能采用以地制空的方式保护重要目标、维持地面部队的战场活动。成规模地装备苏俄式防空系统成了唯一选择。同时,埃及、叙利亚为了降低防空体系的建设成本,以及使拿到手的防空系统物尽其用,并没有引进苏俄防空的全套体系和装备,初期大量装备移动不便的萨姆2/萨姆3要地防空导弹,后期引进的野战防空系统如萨姆6/8也被用来强化中、低空防御火力。

埃及、叙利亚当时虽然拿到了苏俄防空系统的硬件,却没有学到苏俄防空系统战斗力的精髓。第四次中东战争是苏俄野战防空系统首次以接近全系统状态投入的实战,之前以色列空军所遭遇到的都是仅限于苏联防空军装备的要地防空系统。

苏俄防空系统的装备体系和实际应用是建立在积极进攻的基础上,防御性防空作战虽然是重要任务,以攻代守的攻势防空作战体系,无论是国土防空军还是陆军防空兵,都必须积极投入到争夺制空权的作战中。苏联/俄罗斯将防空导弹/高炮作为坚盾,将战斗机部队作为向前延伸的利剑,战术导弹和远程航空兵打击力量则是投掷的矛抢,最终构成攻守平衡。

在以色列的南北两线,埃及、叙利亚军队集中了空前密度的防空导弹和高射炮,火力密度看上去要比苏联军队在欧洲的作战地区还高。埃及、叙利亚空军没有苏俄航空兵攻势作战的本事,自然也就无法利用主动攻击来实现大范围空中掩护,而防空导弹系统的成本和高消耗,使埃叙也不具备全面制空的能力,只能在战线范围内构成线式防御。在战争开始初期, 埃及军队的防空导弹体系让以色列空军损失惨重,全部被赶出了苏伊士运河以西一线。而在初战告捷后,埃及军队没有及时调整防空作战部署,放弃了野战防空导弹和自行高炮依靠优异的机动执行进攻性前出压制的能力,进一步压缩以军战机的活动范围。随着战斗过程的延长和埃及防空部队的消极防御态势,给了以色列航空兵电子侦察、调整战术和选择干扰手段的时间。更致命的是:将适合于对敌方空军进行伏击作战的全机动式野战防空系统长时间摆在固定阵地上几天甚至几十天充当要地防空,让以色列空军有足够的时间去侦察和搜集情报信息,规划对应的措施,结果不是被长期计划的细致侦查-欺骗-空袭行动消灭,就是落入以军地面部队的囊中物。使用苏俄防空系统的埃及、叙利亚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或好或坏的战斗效果。从整体上看,埃及、叙利亚较低的战术素养和对装备的错误应用确实丢了苏俄防空系统的脸。机动防空强调的是争取外围,充分施展防空系统的拦截区和有效杀伤区。这样既能为整个防空体系的目标探测和预警的时间空间,又能快速反应,一旦捕捉到空中目标火控雷达立刻开机发射,整个击落过程通常在十余秒至几十秒间,让任何飞机都处于防不胜防的境地。在60年代末的越南战场上,越南防空部队尝试将萨姆2导弹营化整为零拆分成小分队实施作战,同时针对美国空军开始采用电子干扰机掩护空袭这一新形势,越南防空兵为萨姆2导弹营组建了独立的对空测距分队,在外围实施机动侦察布控,为制导站提前预报空中目标方位数据。这种战法不仅使萨姆2防空导弹的拦截和杀伤界充分释放,还使得对空隐蔽和抗电子干扰能力大大增强,导致美国空军很长时间里损失剧增还不明就里!在1999年北约空军对南联盟为期78天的空袭行动中,虽然北约空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在对付采用灵活机动、化整为零战术打法的南联盟防空部队时,直到空袭行动停止也没能真正压制住南联盟的防空火力。在狂轰滥炸下,南联盟大量机动式防空系统依然能给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造成不小的麻烦。可见防空的要领始终是机动,只有灵活机动,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出地面防空系统的战斗力。

追根溯源与中国防空体系的发展完善

中国的防空体系以苏联的军事援助作为起点,在防体体系的建设和装备技术发展上也有着明显的苏俄式烙印,最具代表的就是在中国空军和陆军作战体系中有着高度战备且规模化的防空兵。在军事院校教育系统中更是有着专门的防空兵学院。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航空兵攻势作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地面防空力量来补充空军作战实力的不足,“以地制空”的理论指导也被完全保留了下来,并延续至今。在曾经的国土防空作战和越南战场上,中国地空导弹部队和高炮部队以当时有限的技术装备条件和能力,取得了与世界头号强国空军作战的宝贵经验,也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辉煌战果。

中国现代军事力量建设的根基已经不是应对全面战争,而是强化快速反应的战略和战术灵活性,防空体系和装备技术的发展也必然要适应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冷战时期,苏联防空体系规模空前的防空武器,高密度配置装备和大规模储备弹药,使军队可以保持短起动员就开始战争的临战状态,需要在平时就消耗掉接近战备标准的资源,对国力和经济的压力确实是空前的。

中国的防空体系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苏联的装备技术和“以地制空”的理论,但并没有延续苏联时代的装备思想。中国国土防空和野战防空系统的技术性能在提高,但大规模装备的迫切性,已经低于装备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有效规模的高效费比防空武器,通过重点装备和快速反应,实战效能要超过成规模广泛装备的同类系统,强调快速反应的“小而新”相比大规模战争条件下的 “多而强”,更为适应现代防空体系电子化水平高、技术发展快、改进和更新频繁的装备条件。

中国防空兵在C3I系统、分布式指挥与控制系统建设应用上的不断进步和成熟,已经使防空作战实现了快速反应和快速精确打击。系统中的防空区自动化指挥中心承担指挥、态势分析、资源调度、任务监视、状态监视。防空兵具有作业接口、下达命令等数据的接口,系统具备的辅助决策功能,则能向指挥员提供空情显示和特征标注等,便于防空兵及时直观地判断空中敌情,对火力的分配和作战单元的调度,快速形成最为有利的防空作战部署。战术指挥中心则对敌我态势数据收集,及时了解友邻和上级分发的空情通报,通过本级指挥中心控制的远程空情雷达等系统向处于静默状态的各防空作战单元通报空情,待目标深入编成内战斗单元杀伤区深处时,立刻交由作战单元本身的火控系统实施突然捕获和突然开火,这样就造成了空中目标来不及逃逸和反击。

中国防空兵雷达的组网能力使得防空体系的效能获得了极大提升,大量雷达采用机动部署的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单独一套雷达及整个雷达网的生存能力。防空作战演习中,以往通信频道中嘈杂且效率低下的大呼小叫已经被悄无声息的网络通信数字信号取代。随着中国空军装备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人员和技术系统的跨越式进步,奉行积极进攻战略思想的中国航空兵部队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制空和对地打击的任务。而在长空展翅之下,面向未来战争的防空体系和防空兵依然是值得信赖与倚重的左膀右臂,与空军航空兵们一起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制敌于万里长空,拒敌于千里之外!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