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下载 最新!卫健委发布 2019 版《流感诊疗方案》(内附下载链接)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8 01:45:37
分享: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新方案进一步提高流感规范化诊疗水平。现将该方案完整要点整理如下。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 RNA 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 H1N1、H3N2 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 Victoria 和 Yamagata 系。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条件下 30 分钟可灭活。流行病学1. 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 3~7 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 1 周。2. 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流感病毒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4. 重症流感高危人群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年龄<5 岁的儿童;

年龄 ≥ 65 岁的老年人;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

肥胖者;

妊娠期及围产期妇女。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 1~7 天,多为 2~4 天。主要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 39~40℃。其他症状:

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

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常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特点。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 3~4 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更多时间。并发症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流感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引起原发性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感染者,特别是重症流感患者容易合并细菌和真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严重者可出现 ARDS。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害、肌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和脓毒性休克等。实验室检查诊断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在流感流行季节,即使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或住院患者,仍需考虑流感可能,建议行病原学检测。在流感散发季节,对疑似病毒性肺炎住院患者,除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外,还需要进行流感病毒检测。1. 临床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上述流感临床表现,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2. 确定诊断病例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流感抗原检测阳性

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水平呈 4 倍或 4 倍以上升高。

重症与危重病例鉴别诊断治疗1. 基本原则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住院治疗标准:

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诊断标准。

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流感症状,缩短流感病程,降低重症流感的病死率。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有细菌感染指征时才使用抗菌药物。合理选用退热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2. 对症治疗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可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3. 抗病毒治疗抗流感病毒治疗时机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发病 48 h 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 48 h 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 48 h 内,在评价风险和收益后,再考虑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抗流感病毒药物我国目前上市的药物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和离子通道 M2 阻滞剂三种。其中 NAI 同时对甲型、乙型流感有效。NAI 奥司他韦:

成人剂量每次 75 mg,每日 2 次,疗程 5 天,重症病例疗程可延长。

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1 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 15 kg 者,予 30 mg 每日 2 次;体重 15~23 kg 者,予 45 mg 每日 2 次;体重 23~40 kg 者,予 60 mg 每日 2 次;体重大于 40 kg 者,予 75 mg 每日 2 次。

1 岁以下儿童推荐剂量:0~8 月龄,每次 3.0 mg/kg,每日 2 次;9~11 月龄,每次 3.5 mg/kg,每日 2 次。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用法NAI 扎那米韦:适用于于成人及 7 岁以上青少年,用法:疗程 5 日,每日 2 次,间隔 12 小时;每次 10 mg。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用药后发生支气管痉挛的风险较高,应慎用。NAI 帕拉米韦:成人用量为 300~600 mg,小于 30 d 新生儿 6 mg/kg;31~90 d 婴儿 8 mg/kg,91 d~17 岁儿童 10 mg/kg,静脉滴注,每日 1 次,1~5 天,重症病例疗程可适当延长。具体用法以药品说明书为准。血凝素抑制剂 阿比多尔:可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用量为每次 200 mg,每日 3 次,疗程 5 天。我国临床应用数据有限,需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离子通道 M2 阻滞剂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针对甲型流感对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株耐药,不建议使用。4. 重症病例治疗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针对重症流感患者抗病毒治疗疗程尚不明确,有条件的医院可根据核酸检测结果延长抗病毒治疗时间。不推荐双倍剂量或联合应用两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重症流感患者易出现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若有疑似继发感染征象时需积极留取标本送检病原学,合理选择抗细菌和抗真菌药物。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给予降颅压、镇静止惊等对症处理;急性坏死性脑病无特效治疗,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等免疫调剂治疗。预防1. 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6 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人群,每年优先接种疫苗。2.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建议不要迟于暴露后 48 小时用药。可使用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3. 个人预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勤洗手;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