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瑟勒姆 富有,限制了很多人的想象力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7 12:54:38
分享: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尖刻地评判农村的重男轻女时,请不要忘记国情和社会生态》,此文创造了我几百篇文章的一个记录,那就是收获了读者超过一千条的批评、反对、甚至谩骂。读者留言主要来自水木社区、今日头条、凯迪社区和公众号等。

我说了什么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话吗?我侮辱贬低女人了吗?

没有,真的没有!

我只是说了一个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风俗,分析了这个风俗背后的原因,还有这个风俗目前在我国广大落后地区的农村依然存在的现状。

我的陈述和分析尽量做到了客观,客观理性地分析了历史成因,客观真实地描述了现实景象。我真的没有想到我的分析和陈述会招来骂声一片。

我说的现状是:现在很多落后地区,至少大西北地区的农村,目前已经七八十岁的老人,绝大多数都是儿子负责养老,女儿在亲生父母的养老中付出得比较少。这种情况在南方农村也很常见。

我说的风俗是:养儿防老。

我分析这个风俗背后互为因果的原因是:重男轻女。即,因为以前人们老了主要靠儿子来养老,女儿在父母养老中付出很少,女儿主要负责给公婆养老,所以出于自己养老的利益考虑,人们更看重儿子,而轻视女儿。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养儿防老”的说法。

“养儿防老”的风俗是“重男轻女”意识背后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因为儿子养老,女儿不养老,所以重男轻女。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传统,我将这种传统理解成“生存智慧“,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古代,生存是底层民众的头等大事,幼年时谁来抚养,老年时谁来赡养,这样事关生死的大问题不处理好,人就无法成长和善终。

于是人们在生存实践中总结出了“养儿防老“这一制度设计,每个人必须要有个儿子,自己生不出,那就找别人过继,反正养老只能靠儿子。而自己养大的女儿出嫁后只能给婆家父母养老,女儿出嫁了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与亲生父母就只剩亲戚关系了,不负责亲生父母的养老,所以才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一说法。

古代社会,所有人都遵从这一制度设计,所有的老人都由儿子养老,所有的女儿都在婆家和丈夫一起侍奉公婆养老,这样全社会就达到了一种养老平衡,实现了“老有所养“。

本来这一点认识是我“悟“出来的,被这么多读者骂得狗血淋头,我不得不去查资料,验证我的认识是否正确。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的这点参悟费孝通先生早就说过了。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一书中写道:

“养儿防老“是由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和经济基础决定的。

我在30年代所写的《江村经济》中曾把深入民间的“香火”观念作为中国看重传宗接代的象征性的信念。上一代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训,而下一代则以“荣宗耀祖”为奋斗目标。这种传统精神文化表现在社会细胞的构成上就是亲子关系的反馈模式。这种反馈模式的基础何在呢?朴实的农民用了“养儿防老”四个字来答复。人的一生如果分老壮幼三个时期,其中只有中间这一段时期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幼年和老年这两个时期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要别人来养活的。抚育幼儿、赡养老人是一切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社会就是采取反馈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重男轻女”观念的背后仍是老年赡养问题。

儿子继承父亲的姓和财产,在一般情形下结了婚的儿子连同媳妇一起和父母共同居住在一座房屋里,在一个经济单位中生活,即从父居制。媳妇是从别人家娶来的。自己的女儿则要嫁到别人家去,和她的丈夫和丈夫的父母形成一个家庭单位,即从夫居制。所以说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这还是现行的习惯。

我在《江村经济》里已经指出,1929年的旧《民法》已采取了男女平等的原则,规定了女儿和儿子一样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赡养父母的义务。现行1980年的《婚姻法》第十八条也作同样的规定。这种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城市里有些部分已发生作用,但在农村里半世纪来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单系嗣续的习惯。这次我在江村问过当地农民,为什么女儿没有继承权,他们的答复是出嫁了的女儿没有负担赡养父母的义务。事实上,出嫁了女儿确是不负赡养自己父母的义务的。这也反映了嗣续的实质还是在保证老年的赡养,“养儿防老”而不是“养女防老”。

以上几段都是费老的原话。同样的意思,费老说了,就是开天辟地的学问,我说了,就是大逆不道的罪恶言论,我有多冤啊!

我又查看了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故事,惊讶地发现,这”二十四孝“中,从远古帝王”舜“到北宋的黄庭坚,这二十四个流传千年的大孝子竟然全都是儿子,没有一个女儿。

我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

第一,“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很多糟粕,为了突出对父母的孝敬,很多故事充斥着对妻子的偏见甚至虐待,这是要鞭挞的。

第二,“二十四孝“中之所以没有女儿,且故事中出现的女人大多处在“孝”的反面,这是古代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刻意丑化和伤害,是必须要批判的。

但不管怎么批判,我们都得承认:以“二十四孝”为精神内核的中国古代养老传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是‘养儿防老’,而不是‘养女防老’, 女儿出嫁了确是不负赡养自己父母的义务的。这一点传统即使是1980年的《婚姻法》也未能对农村做出太大改变。

当然,费老写这话的时候是前些年,现在农村里这种传统正在渐渐改变,尤其是新时代的女性有了更多经济自主权以后,更多的妇女也参与到自己亲生父母的养老中来了。

但现在已经七八十岁甚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已经六十岁左右了,在人均月养老金只有88元的农村,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才真正需要有人养,但是他们已经六十岁左右的子女同样没有收入,没有多少钱拿来养父母。尤其六十来岁的女儿,从小深受“养儿防老“观念的熏陶,从内心深处认可父母养老就是儿子的事,与自己无关,于是年老的父母与女儿的关系就是冷冰冰硬邦邦的。这是很多农村的现实。

至于新时代的年轻女性,每月给父母的养老钱实际上只是尽孝心,根本不是养老,因为自己的父母可能才五六十岁,还很年轻,行动自如,不需要养。当然,父母老了他们也会养,毕竟他们已经是具有现代意识且经济独立的女性了。

我想,我已经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把农村“养儿防老“和”重男轻女“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这也是我被读者诟病的那篇文章的意思。这些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没有什么可谴责的,这是老祖宗几千年来在与“生存”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是关于养老的整个制度设计,我们不能苛责于古人。

我们也不能无视现实。很多农村,因为生产力落后,他们还是遵循着农业社会的基本规则在生存,毕竟每个老人每月88元的养老金,确实不够生活,确实需要人来养,而这个养老的人,按照没有被改变的传统和经济安排,只能是儿子,于是“重男轻女”的意识自然是有的,即使这个意识不对。

面对因为养老的困境而相伴出现的“重男轻女”意识,我们可以谴责,但恶毒地诅咒又于心何忍啊。

什么是恶毒地诅咒呢?

就是那些认为农村地区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活得委屈,所以社会发展了女人就应该远走高飞离开当地,让当地男的都变成光棍,让光棍们断子绝孙,“重男轻女”的思想自然也就消亡了,从此天下就太平了。

请看水木社区的部分读者留言:

诅咒农民打光棍然后断子绝孙的言论让人不寒而栗。无视历史和现实,一味地站在所谓的普世价值的制高点上对底层民众的现实生活横加指责甚至恶意诅咒,以为底层都是阻碍社会发展和普世价值推广的垃圾群体,应该被自然淘汰。

这种言论不是因为我那篇文章才有的,而是长久以来广泛存在的,而且似乎认同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恶劣的认识如果是一些无脑愤青随口说说倒也不必在意,但是在自诩为国内第一“高知社区”的“水木社区”,一些接受过中国最好教育的天之骄子却能公然这么说,确实让人失望和焦虑。

失望,是因为接受过国内最高级教育的一些人竟然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这么无知。

焦虑,是因为这些人由于接受了最好教育,他们大多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假以时日,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就是某些领域和区域的掌舵者,甚至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国家方向的引领者。

他们要是对国情和底层人民抱着这样的认识,未来会怎样?

当然,希望水木社区持这种观点的人都不是真的“高知”,是从其他地方来混水木的无脑喷子。

嫌弃底层的人必须明白,放任数亿农民中几千万婚龄男青年成为大龄剩男,进而成为真正的光棍,绝不会让落后和贫穷因为人的断子绝孙而消亡,只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严重的安全问题。

几千万光棍的性需求何处安放?

隔壁的印度因为嫁女需要陪嫁巨额财产的陋习以及女性地位太低,致使杀死女婴现象极为普遍,造成了男多女少光棍成堆的现状,现在印度是全世界知名的“强奸之国”,不时爆出不足十岁的小姑娘被一群男人轮奸的恶性事件。

欧洲因为大量接收难民,而爬山过海来到欧洲的难民大部分都是身强体壮的年轻男人,女人特别少,致使难民的性需求无处安放,造成了很多问题。

2016年跨年夜当晚,德国科隆火车站前的广场上,约1000名男性难民集体性骚扰德国女性,一群群罪犯围住目标女子上下其手,劫财劫色,警方收到了上百报案,其中包括强奸案。欧洲震惊,全球震惊。

1997年至2013年,英国南约克郡罗瑟勒姆镇Rotherham至少有1400名儿童遭到性侵,罪犯多为巴基斯坦裔移民。在英国这个被认为全球治理典范的民主法治国家,只有12万人口的Rotherham小镇,在长达16年的时间内,有1400多名少女遭到性侵,有些女孩甚至2年内被多达250名男子轮奸。因为涉及少数族裔,在“政治正确”的普世价值下,对这种恶劣事件,警察不敢管,政客不敢说,人们默默承受了16年,直到2014年被曝出。

有类似经历的还有英国大曼彻斯特洛奇代尔镇,BBC还根据洛奇代尔镇的真实故事改编了3集短剧《三个女孩》,该剧2017年5月在英国播出,现在网上也能看到。

《三个女孩》的剧照

2019年3月15日新西兰的赖斯特彻奇市发生枪击案,致50人死亡,50人受伤,世人震惊。来自澳大利亚的28岁白人枪手布兰顿·塔兰特在Facebook上直播了枪击过程,他的步枪弹夹上写满了文字:

最上面的弹夹上写的“For Rotherham ”即“为Rotherham复仇”,就是为罗瑟勒姆镇1400多名受辱的女孩复仇。

当大批年轻男性的性需求无处安放的时候,对社会带来的危险和伤害不言而喻。中国农村婚龄男青年娶妻难的问题才是近几年凸显出来的,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恐怕会酿成国家不能承受的后果。

农村女孩离开农村远走高飞,追求美好生活,这无可厚非,我也从未主张过让已经来到城市的女孩回村嫁给当地农民。

我只是建议:

在服务业发达的今天,在学历低的群体中,女孩相比于男孩,更容易在城市找到工作,也更容易在城市立足,整体上可能女孩比男孩发展的会更好一点。那么政府应该更关注农村男青年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自我,帮助他们在城市立足,以便他们能配得上已经走出来的农村女孩。

政府也应该在婚姻撮合方面发挥作用,体制内单位的工会经常给大龄男女举办相亲活动,这样的婚姻撮合活动也应该在农民工群体中多多开展。

接纳打工者的城市一般都是发达城市,当地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是否能对新缔结婚姻的打工男女提供租房上的便利或者奖励,以便促使打工的青年男女尽快结婚?

政府是否能经常举办针对农民工的大型集体婚礼活动,帮助这些漂泊在城市的男女走进婚姻?

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具有无限希望,农民工也是这么想的。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年轻男女比较容易高看对方,政府对男性民工适当帮助,就比较容易吸引女性。

这不是欺骗女孩子,我说过,低学历的农村女孩子嫁给城市土著或者工作好学历高的城市男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这么大规模的低学历女性,其人生的归宿主要还是嫁给跟她们处于同一层次的男孩子,这些女孩子大多也只是想从这一层次的男孩子中挑出有潜力的。

不是每个灰姑娘都有机会嫁给王子,日子都是过出来的,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在合适的年龄,找个与自己各方面条件差不多的人结婚,两口子同心同德,勤劳致富,最后都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脚踏实地,而不是怂恿她们好高骛远。

对于农村地区曾经的“重男轻女”,我们尽量还是报以宽容为好,因为那是过去的事,已经发生了,我们苛责于过去,毫无意义,更何况,那是老一辈们根据祖宗的传统, 为了生存做出的理性选择,他们也没有办法。

那些被长辈“重男轻女”的意识伤害过的女儿们,或许与长辈和解,让自己解开心结,才能获得身心解脱的幸福,就像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姐姐放下怨恨,走近母亲和弟弟一样。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十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我们都无从选择》,这篇文章因为涉及到了同学的家事,我没有问她可不可以发,所以一直没有发出来。重男轻女的父亲给了女儿伤害,当年我听说她父亲去世了,写了这篇文章,我把其中的两段放在这里:

这个事没法评价,她当年是个好女孩,现在是个好女人。而她的父亲一直都是个勤劳善良本分的农民,在村里口碑很好,算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当年他也是在按照农村人惯常的思维在行事,女孩子毕竟是人家的,花那么多钱不值得,那年头有几个农村姑娘像她那样读过书?

似乎谁都没有错,错在那个时代,错在那个环境,我们谁都无法选择自己存在的时代,也不能选择自己存在的环境,尤其我们不能够选择自己的父母或者子女。特定时代特定环境里父母的行为是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不能用事后的正误去苛责的。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让时间来抹平心灵的伤痕,如果父母本善良,因为意识的缺陷思想的愚钝而做了愚蠢的事情,原谅只能是子女唯一的选择,此外我们别无选择!

而对于从小在城市的优渥环境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一代,你们不了解农村,可以说,富裕限制了你们的想象力。你们道听途说了很多恶魔般重男轻女的传说,满脑子杀死女婴堕掉女胎的恐怖想法,从这些想象出发,把农村有重男轻女意识的人设想得罪大恶极,从而认为现在农村男青年娶不到媳妇都是上天的报应,罪有应得。

其实,杀死女婴不符合中国人善良的本性。我成长的农村能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农村,我从未听说过谁家把女婴杀死了,一例都没有。堕掉女胎我们那里也没听说过,毕竟太落后了,那些年除了市里的几所大医院,其他地方没有B超机。

生下女婴后送给别人倒挺普遍,但这个事怎么评价呢?没有试管婴儿技术的几千年,中国多子家庭和无子家庭不就是通过送孩子互通有无的吗?一些城市家庭,生不出孩子的女人就托亲友找农村多子女家庭抱养。

实话实说,几年前还有个大姐托我给她抱养个孩子,我在老家打听了很久,没打听到,终究没帮她圆梦。卖孩子的情况我也没有听说过,农民虽然穷,但很注重“仁义礼智信”,别人戳脊梁杆的事一般不做。

落后地区的农村就是这么个现状,优渥环境中长大的城市人尽量还是不要妖魔化农村,更不要妖魔化老祖宗流传至今的一些习俗,要看到这些习俗背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基于生存的无奈。

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不应该从嘲笑底层、歧视贫穷和诅咒传统中寻找优越感,而是要有同情底层帮助底层的仁爱之心,要有基本的悲悯和善良,就算你不准备帮助他们,至少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冰冷和恶意。

因为,你和你的家庭你的孩子都将与他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国家,没有哪个阶层能独享繁华和安全。


推荐作者更多文章:

1. 一个西北五线小城的城乡风貌

2. 父母和儿女,也是一段浅浅的缘分

3. 为什么还不屈服于眼前的苟且?因为还有向往诗和远方的心气

4.农村孩子啊,你知道现在城市孩子读书有多用功吗?

5.《平凡的世界》热情赞美的那些爱情为何很凄美却不幸福?

6. 在性事上,人类以前不高尚,现在也不龌龊,历来如此

7.没见过凌晨4点的城市不可耻,再也看不到早晨6点的太阳才可悲

8.年轻人拼尽全力接受教育,无非是为了让未来过得幸福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