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遇故知的前一句 他乡遇故知,刘禹锡写下一首千古名篇,句句扣人心弦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7 03:12:40
分享:

古人或为了求学,或迫于战乱,总之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家乡。而在我国古典诗词里,最让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无论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亦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不牵动着背井离乡之人的心。

因此对于外出的游子而言,他乡遇故知无疑是一大喜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写下一首诗《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表达了自己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之情。从诗题“送曹璩归越中旧隐”上看,曹璩是“越中人”,和出生在浙江嘉兴的刘禹锡是同乡。另从诗中“少逢知己忆吾庐”之句,可知他们又是故知。

只不过与一般此类诗不同的是,刘禹锡这首诗虽然不足60字,却包含了3层不同的内容,且层层情感流露自然,扣人心弦。即前四句诗为一层内容,刘禹锡叙说了自己被贬多年的生活细节;中二句为一层内容,是刘对曹的勉励及祝愿,最后两句又是一层内容,是刘希望曹回到故乡后能够替他报个平安。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第一层内容,也就是前四句“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它的大概意思是说,自从我被贬潇湘一带,就走过了这里的很多地方。却很少遇到故乡来的知己,和我一起回忆故乡。我每天都会在靠近水边的茅屋里,点上一盏灯读书。

据史料记载,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但还没有到任,在途中就改贬朗州司马,从此就过上了他在潇湘一带极为漫长的贬谪生活,所以刘禹锡说“行尽潇湘万里余”。同时刘禹锡曾在《元日感怀》中说:“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可见他的确是“少逢知己忆吾庐”。但也从侧面表达了他遇到曹璩后的欣喜之情。

至于简陋住所、挑灯夜读,无疑是刘禹锡漫长贬谪生活的一个缩影。从其中我们能够看到刘禹锡虽生活艰难,却不忘探求学问的豁达乐观人生态度。其实这里已经开始包含了第二层内容,即现身说法来鼓励曹璩继续苦读。所以刘禹锡紧接着就表示了自己对曹的勉励及祝愿“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它的意思是说,这里远离京城,什么时候能求得功名不得知,唯有刻苦读书,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刘禹锡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汉书·朱买臣传》:“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

即以朱买臣随计吏去长安的经历,暗喻求取功名的艰辛。其二,《汉书·成帝纪》:“建始三年成谛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腾将览焉”。即以贤者被荐入京公车待诏的典故,暗喻刘禹锡希望曹璩回乡之后,能够静心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学成后自然就会被征召入京。

最后“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则是第三层内容,意思是说,如果故乡的亲友问起我在连州的事情,就说我这里的山岭景色不错,比画还美。这两句诗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境相似。即希望曹回到故乡后能够替他向亲友报个平安。

虽然当时连州的风景很美,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偏远荒凉的事实。所以这里也反映了刘禹锡面对人生低谷,能够淡然处之的豁达人生态度。当然,这里还有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蕴含其中,毕竟刘禹锡在这里他乡遇故知实属不容易。诗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同时情感流露却极为自然,可谓是句句扣人心弦。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