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历史回顾(一)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5 15:51:58
分享:
作者:晴天无语1997~1998年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导火索就是泰铢一夜之间的急剧贬值。此后随即以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在亚洲地区引发了一系列的癫乱与疯狂。其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的动荡与暴跌,大批金融机构也随之倒闭,失业率激增,经济剧烈衰退,而且还跳出了亚洲之外,迅速蔓延到了世界其他地区,使全球经济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为之反复起伏颠簸、震荡不已。  素以劳动力密集优势而操纵出口外向型经济的政府往往都将自己的汇率绑定在美元汇率的战车上,唯其马首是瞻,而且尽力在维持低汇率的前提下赢得出口顺差。殊不知,国际间的贸易恰恰就在汇率的相互比对中蕴藏了无限的奥妙与玄机。泰铢的贬值当然有诸多的深层内因,更与汇率的调整密切相关。当其内外交困之时,多方力量便会无意地纠结成利益联盟,迫使泰国政府提升汇率,自1984年以来刻意坚守了13年之久的固定汇率制度终于顷刻坍塌。  东南亚金融风暴虽然肇始于汇率被动提升之后的泰铢贬值,但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迅猛席卷了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并迅速冲击到了东亚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朝鲜半岛上的韩国以及毗邻的日本列岛,风暴之余波甚至撼动了遥远的俄罗斯,以及南美洲的巴西等国,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至今令人战栗……  一、泰铢在盛夏时节雪崩  1961年以前,农业占了泰国国民收入的80%左右,工业仅占5%。1961年,在美国的资助下泰国开始实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自1961年至1990年的30年间,泰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6%,农产品为主的出口也开始转向了制造业。实际上,1986年以后泰国经济突飞猛进。适逢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积极拓展海外投资,以油价、利率、汇率三项“三低”而著称的泰国踊跃吸引外资,放宽了管制,并以逐步自由化的贸易政策进入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时期,而追随美元汇率制度、促进外向出口经济仍然是其一贯的传统。  1984年6月30日,泰国政府宣布实行所谓“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美元的份额占了80%以上,日元11%~13%,其他货币不过10%。显然,泰铢对美元汇率基本固定,维持在1美元兑换25泰铢左右的水平。泰国的汇率制度就是盯住美元制度。1995年以前,美元持续贬值,泰铢的有效汇率大幅下降,泰国的出口竞争力快速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1995年,国际外汇市场形势逆转,美元的货币汇率由贬转升,大幅度升值,泰铢汇率也紧跟美元不断走强,出口竞争力随之削弱。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从1995年的24%下降到3%。出口下降导致泰国逆差迅速扩大,越卖越赔。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低汇率时可以赢得出口顺差,而一旦出口情势逆转,巨额赤字的累聚不仅伤害出口竞争力,而且屏蔽了汇率风险,使货币投机轻而易举,几乎毫无风险。1995年,泰国的贸易赤字达到162亿美元,超过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而紧紧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除了削弱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也将自己推到了汇率风险的风口浪尖之上。  日本是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996年,泰国的经常性出口因为日本经济衰退的拖累而使得逆差骤然扩大,入不敷出,贸易形势日益恶化。为了弥补大量的贸易赤字,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求,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了泰国的房地产、股票市场,房地产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泰铢已经被逼到了调整汇率的最后防线。为了维持固定汇率,泰国中央银行欲强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力度来保持泰铢稳定,此举无疑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投机性资本流入提供了制度激励。1997年年初,索罗斯等攥着对冲基金的金融大鳄们闻风而动,长驱直入,向泰铢发起了连续攻击,大量的国外投机性资本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起了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飞涨,随即形成了资产价格的巨大泡沫。  实际上,1993年泰国股市上的国外投资为30多亿美元,1995年已经上升到了60多亿美元,巨额的出口逆差已经使风吹草动的股市动荡不定,屡见下挫;1996年5月以后,泰国股指下跌幅度超过60%。与此同时,泰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已经达到了35.8%。1996年底,泰国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分别为总贷款的8.8%和24.4%,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自海外。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泡沫迹象已经十分明显,造成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巨额不良资产使其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和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加剧了市场各方对泰铢贬值的预期。  为了防止泡沫破灭后又形成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泰国央行被迫实行高利率政策。然而,此一政策的出台使风雨飘摇的泰国经济雪上加霜,从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说,正是高利率政策加速了泰国金融危机的到来。不仅抑制了投资和消费,加剧了经济衰退,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而且也加大了企业的债务负担,迫使它们转向国际金融市场寻求低成本资金,再度扩大了对外负债规模。  高利率再度加快了投机性资本暗渡陈仓的动力,毕竟此时泰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资本的流入与输出并不自由,投机性资本的盈余不但无法弥补其既定的出口逆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反而加剧了经济衰退,使流入的资本发生逆转,迫使泰铢大幅贬值的压力骤然加大。可以说,已被人为固定的泰铢汇率失去了调节贸易差额和国际收支的功能,出口账户的巨额赤字迫使泰国政府出此下策吸引国外资本,反倒使投机性资本兴风作浪,毫无风险地套利。  1997年2月,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到期未偿还债务的急剧上升,泰国金融机构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银行挤兑事件频频发生,爆发了第一次泰铢贬值风波,泰国中央银行动用20亿美元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平息了这次风波;3月2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以及其他国际投机者的对冲基金猛烈地冲击泰国外汇市场,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5月,国际金融市场上再次风传泰铢贬值,引发泰铢汇率大幅波动;而索罗斯们对泰铢发动的攻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泰国央行与新加坡金管局、香港金管局联手干预外汇市场,以百亿美元的代价使对冲基金一举遭受到3亿美元的重创,力挽狂澜地把汇率维持在25泰铢兑1美元的价位,但此时的外汇市场出现了恐慌性的抛售;泰国央行的外汇储备也大幅下降。到1997年6月底,泰国的外汇储备下降300亿美元,彻底失去了干预的能力。  据实而论,泰国最容易遭受到套利外汇交易攻击的是日元,因为日本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又是泰国最大的投资者,而且泰国外债的55%是日元。揣着对冲基金的投机者们介入日元获得资金,然后存入泰铢获取17%的隔夜利率,套利外汇交易随即完成。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其他炒家如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等投资银行,此时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发起了“五月攻击”。轮番攻击使泰铢成了强弩之末,大规模的投机性攻击只需几个回合即可以将泰国虚弱的金融防卫体系击破。  1997年7月2日凌晨,泰国政府被迫发表声明,放弃固定汇率制,宣称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放任汇率自由浮动,抛弃此前十余年来紧盯美元的传统。--泰铢随即一泻千里,犹如在盛夏季节陡然爆发了一场雪崩。当天的泰铢汇率最低曾达到1美元兑32.6铢,贬值幅度高达30%以上。泰铢汇率的调整成了一个明显的转折,自此拉开了为期两三年之久的亚洲金融危机帷幕;泰铢大幅度贬值,成为泰国经济的一个转折点。  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7月11日,菲律宾率先步泰国后尘,宣布货币汇率自由浮动。菲律宾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印度尼西亚则宣布印尼盾汇率的波幅由8%扩大到12%;而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也宣布其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应声贬值了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  虽然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但同样也是功亏一篑。印度尼西亚饱受此次金融危机的重创之时,经济大幅衰退,为此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7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首次启动1995年建立的“紧急筹资机制”,向菲律宾提供10亿美元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金融风暴给菲律宾经济带来的冲击,其货币比索仍然贬值34%,股市大幅跌落,失业人数增多;但与东盟的泰国、马来西亚相比,菲律宾所受的损失和影响相对较小。  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的高度外向型经济结构与泰国几乎类似,泰铢的暴跌触动了东南亚各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风潮迅速推进到了整个东南亚市场。风声鹤唳之时难免前赴后继,飞蛾扑火,挤踩倒踏,伤痕累累。尤其关键的一点是,国际投机者的频频狙击,外汇市场的震荡已经使投资者的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陷入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瞬间就演变成了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金融风暴不仅给泰国经济造成重大灾难,将其几十年辛苦积累起来的国民财富悉数搜掠而去,而且迅速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整个东南亚地区,一路北上延烧到了韩国与日本,甚至还毫无悬念地牵动了遥远的俄罗斯和巴西,最终引发了震惊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  实际上,抗御对冲基金的泰国差瓦立政府还是采取了种种对策,譬如推出了后来饱受诟病的浮动汇率制;责令资金周转困难的58家金融机构停业;三次改组了总理内阁;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援助;削减下个年度的财政预算……,但最终未能收到预期效果。享有“军中孔明”之誉的总理差瓦立在此次金融风暴中成了众矢之的,被各方指责应对经济危机乏力,必须引咎辞职。在国会议员的强烈反对下,11月6日,执政刚刚一年的泰国总理差瓦立被迫黯然下野。  直到1999年下半年,伤筋动骨的泰国经济得以走出风暴的低谷,全年实现GDP增长4%。2000年6月,泰国宣布脱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管,经济逐步回升,但受制于金融危机中积聚的私企外债、银行呆账,以及政治动荡等因素,收拾烂摊子显然并不容易。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