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铭 2019年已有32位院士离世,请记住这些“大国明星”的名字!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4 07:02:58
分享:
2019,痛别32位院士

首发:12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

2019年逝世的科学家似乎格外多

截至目前,我们已送别32位院士!

他们总体上比较低调,远离聚光灯

不少人看到讣闻

才第一次知道他们名字与贡献

“对不起,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

“不要等人去世了,才被知道姓名”

“他们才是国家的真明星、真偶像!”

“多讲他们的事迹,没准有孩子因此爱上科学”

年终岁末,《新华每日电讯》推出特别策划

深切缅怀2019年逝世的32位院士

希望他们的故事永久流传

希望他们的名字被长久传颂

爱国者

2019年离世的科学家

绝大多数成长于兵荒马乱的旧中国

怀揣科学报国的心愿

付出毕生心血建设新中国

爱国者,是他们共同的标签

于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于敏,1月16日去世,享年93岁

1月16日,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

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在“隐身”岁月里,

他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

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和武器化

尽管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

但他多次否认中国“氢弹之父”称谓

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于敏喜欢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

认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一种非常好的品德

张嗣瀛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控制专家张嗣瀛,10月4日去世,享年94岁

张嗣瀛是中国自动化科技开拓者之一

1984年,在国庆35周年阅兵仪式上

年届六旬的他,对着受阅方队中的

新一代单兵反坦克武器热泪盈眶——

为解决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问题

他研究了3年

张嗣瀛曾说:“我的中国梦就是,

国防我们强大起来,经济我们全面上去。

现在看到中国发展了,我非常高兴,

但是还不行,还要干,还希望中国再强大。”

汤定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汤定元,6月3日去世,享年100岁

家国情怀也体现在

科学家们做出的人生抉择中

物理学家、半导体学科创始人之一、

红外学科奠基者汤定元

是新中国早期留美归国科学家之一

曾为两弹一星等研制作出重要贡献

1951年,在美取得硕士学位的汤定元

怀着报国热情回到祖国

他多次被人问起为何选择回国

他不理解人们为何对这种问题感兴趣

在他看来,回国理所当然的事

陈家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工程专家陈家镛,8月26日去世,享年97岁

1956年,我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陈家镛

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回国工作

他针对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急需

开拓了湿法冶金新工艺和新流程

使我国在很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陈家镛曾说:“我从上小学五年级开始,

面对日本的军事侵略和工业品倾销,

就立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奋斗,

我人生的每一步都在实践自己的诺言。”

涂铭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家涂铭旌,2019年1月1日去世,享年91岁

1958年,同样出于科学报国的信念

材料学家涂铭旌登上从上海西行的列车

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西迁

前往建设中的西安交通大学

投身金属材料学科建设

今天,他在西安交大参与创建的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已成为我国研究材料力学行为基本规律、

特异现象和材料服役效能

最重要的科研机构之一

奉献者

一座宏伟大厦的根基与栋梁

从来不像其外表那般享有夺目光彩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

奉献者是这些科学家的另一个标签

孙忠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毫米波技术领域专家孙忠良,6月29日去世,享年83岁

今年6月逝世的中科院院士孙忠良

是我国毫米波技术领域杰出专家

他曾担任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总装某专家组专家

看上去却像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傅”

身边人知道他干的是“大事”

但不清楚他到底做的什么

孙忠良为我国毫米波技术的

工程应用和国防应用作出杰出贡献

其研究对推广5G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直到生命最后阶段

这位常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老院士

还在病床上与同事约定

出院后一起构建价格更低、创新性更强的

毫米波超材料成像系统

卢永根

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8月12日去世,享年89岁

8月,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布衣院士”卢永根逝世

为实现“人人有饭吃”的理想

他为我国水稻遗传研究作出杰出贡献

70多岁时,他还在翻山越岭找野生稻种

87岁,一生节俭的他和老伴

捐出880万元毕生积蓄成立教育基金

他说:支援国家搞现代化,

不把教育搞起来,是不可能的。

“我要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作为最后的贡献”

89岁,他还把自己的遗体

捐献给医学科研和教育事业

孟执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气象卫星专家孟执中,12月14日去世,享年84岁

12月14日去世的气象卫星专家孟执中

曾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担任我国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总设计师,

还是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梁敬魁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梁敬魁,1月19日去世,享年87岁

1月19日去世的物理化学家梁敬魁

在基础材料领域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

作为一名做基础科研的专家

他的事业安静而低调

却为新中国工业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章综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章综,8月27日去世,享年90岁

8月27日去世的物理学家章综

是我国中子科研领域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推动我国散裂中子源的立项和建设

为中子科学和中子技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但他生前埋首科研,很少公开讲话

几乎从没接受过采访,连照片都很少

拓荒者

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些科学家们

几乎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创新

新中国70年科技史上

许多“第一”都与他们有关

拓荒者,是他们的第三个共同标签

李恒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家李恒德,5月28日去世,享年98岁

1950年代,材料科学家李恒德

冲破美国封锁回国

在清华大学创立我国首个核材料专业

为我国核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他说:“我全身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液,

我就是喜欢中国,

喜欢她的河山历史和文化。

我就愿意生活在中国。”

王补宣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王补宣,8月31日去世,享年98岁

1949年,工程热物理学家王补宣

从美国回国工作

1957年底,他在清华大学创办了

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本科专业

王补宣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

曾感叹:“50年来我目睹了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力逐渐鼎盛的发展过程,

远超过我青少年时代梦寐以求的

对振兴民族的期盼。”

卓仁禧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卓仁禧,8月6日去世,享年89岁

8月6日去世的中科院院士卓仁禧

是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

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

从研制光学玻璃防雾剂

解决炮镜、望远镜等“看不清”的问题

到研制彩色录像磁带黏合剂和助剂

解决当时电视屏幕的“闪”点问题

再到合成多种基因治疗化学载体

他倾尽所学只为民

曾融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地球物理学家曾融生,10月22日去世,享年95岁

固体地球物理学家曾融生

是中国地壳深部构造研究工作的开创者

开辟了我国地球物理测深事业

他也是位杰出教育家

曾创办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

以及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教研室

其著作《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

是我国首部完整、系统论述

固体地球物理理论和应用的重要论著

阮雪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阮雪榆,2月3日去世,享年86岁

中国塑性成形与数字化制造专家阮雪榆

出生于日军侵占我国山海关后几天

山海关又称榆关

父母将雪榆关国耻之志写入他的名字

他在国际上首创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

在国内首先研制出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

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在

轻工、机械、兵器、航天、航空等行业

仅冰箱压缩机曲轴一项成果

就曾在3年中为我国节省外汇1320万元

陈星弼

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陈星弼,12月4日去世,享年89岁

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陈星弼

是我国首批从事半导体科技的人员之一

也是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专业首个博导

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路人”

他是国际半导体界著名超结结构发明人

其专利已被超过550个国际专利引用

陈星弼热爱自己的事业,

谈及社会上的物质享受之风时风趣地说:

“我看那些人玩的水平很低,

无非是消耗钱。

他们玩的东西人人都可以玩,

我们玩的东西他们玩不成。

我们很骄傲啦!”

王业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王业宁,2月22日去世,享年93岁

2月22日去世的凝聚态物理学家王业宁

同样以科研事业为乐

“从中学时代我就迷上了物理,

光声热电的世界太有趣了!”

上世纪60年代,王业宁提出

“马氏体相变内耗规律及其机理”

比西方同行提出类似结论早10年

她研制出我国首台“声光调Q-YAG激光器”

并在高温超导体和铁电材料领域

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解题者

随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一路前行

无论时代抛出怎样的难题

科学家们总能竭力找到答案

面对废墟荒野,他们建造;

面对疾病灾难,他们救治。

他们的回答未来或将被取代

但“解题”的动作永远被定格

胡亚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儿科血液学专家胡亚美,10月3日去世,享年95岁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我国儿科血液学专家胡亚美

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

小儿营养性贫血治疗和预防方案

制定并推广合理的输液方案

使该病病死率由20%下降至1%

她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上

取得突破性进展

挽救了无数危重病儿的生命

“我最快乐的时刻,就是经过一番紧急抢救,

孩子睁开眼睛叫我一声奶奶。”

高长青

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外科专家高长青,1月8日去世,享年59岁

1月8日去世的心血管外科专家高长青

开创了我国机器人微创外科

引领并推动了国际机器人微创外科的发展

他一生做过5000余例手术,无一失手

孔祥复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孔祥复,6月17日去世,享年76岁

中科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孔祥复

世上首次研制出用于临床治疗的α-干扰素

这是全球公认的

治疗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关键药物

陆士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学家陆士新,12月6日去世,享年90岁

病理生理学家陆士新

一生致力于肿瘤病因学、

化学致癌与癌变机理的研究

首次证明亚硝胺是我国食管癌主要病因

对食管癌研究作出卓越贡献

金国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药理学家金国章,1月29日去世,享年92岁

神经药理学家金国章

研发的镇痛药物罗痛定载入国家药典

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他的研究还为研发

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氏症治疗药物

奠定了药理基础

沈自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西医结合学科开拓者之一沈自尹,3月7日去世,享年91岁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开拓者沈自尹

在临床进行支气管哮喘、

肾病综合征激素依赖等中医药治疗研究

开发了急支糖浆、补肾益寿胶囊等新药

田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田波,12月15日去世,享年88岁

病毒学家田波

在国家粮食产量低下时

研究无病毒马铃薯的种植

其方案被广泛应用

温饱基本解决后,又涉足医学病毒

转入对乙肝病毒、艾滋病毒、

SARS冠状病毒等的研究

李玶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震学家李玶,9月10日去世,享年96岁

工程地震学家李玶,是新中国

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质学家之一

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长江三峡大坝、

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

选址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韩其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泥沙与河床演变专家韩其为,10月1日去世,享年86岁

泥沙与河床演变专家韩其为

把一生献给泥沙研究和祖国的大江大河

他在三峡、丹江口及小浪底等水库淤积

和下游河道冲刷问题、黄河调水调沙

以及淮河根治等方面有重大贡献

孙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孙伟,2月22日去世,享年84岁

孙伟是混凝土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

曾带领团队攻克难题

指导数十项重大工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三峡工程、长江二桥等背后都有其贡献

孙伟是出名的“拼命三郎”

70岁时,她每天仍工作14个小时以上

还带着学生跑建设工地,下井爬桥墩

在烈日下爬300米高的索塔

宁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轨道交通数字化领军者之一宁滨,6月14日去世,享年60岁

今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宁滨

参加世界交通运输大会途中遇车祸逝世

宁滨是我国轨道交通数字化、

网络化信号系统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之一

为实现我国地铁列控系统自主可控、

铁路大提速、打造“高铁名片”

并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作出了突出贡献

季国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纤维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季国标,9月5日去世,享年87岁

化学纤维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季国标

是中国化纤工程技术的主要奠基者、

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

曾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他“一生为百姓作霓裳”

主持拟定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我国化纤发展总体规划

对纺织工业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容柏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结构专家容柏生,5月11日去世,享年90岁

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容柏生

曾引领中国一代高层设计潮流

上世纪80年代,他设计了

当时的中国大陆第一高楼

俗称“63层”的广东国际大厦

广州海运大厦、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

也都是容柏生的手笔

育人者

历史的接力棒总要传下去

科学研究是承前启后、不断超越的伟业

这些科学家们大都在科研攻关的同时

视教书育人为天职

他们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慧眼识英、培养人才的“育人者”

当各领风骚的俊杰已至古稀耄耋之年

他们愈发急切地关心新一代“接棒人”

李济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7月28日去世,享年76岁

中科院院士李济生

为我国建立了卫星精密定轨系统

把卫星定轨精度从千米提高到百米

继而提高到十米量级

又向厘米级跨越

为确定“神舟”无人飞船轨道

以及我国载人航天事业

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李济生曾多次呼吁给年轻人创造机会

认为个人名利事小,接力棒交好事大

他说:“我是踩着众人肩膀一步步上来的,

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要赢得新世纪,

就要培养一大批年轻人,

我愿用自己的肩膀

为年轻人搭建起攀登的云梯。”

查全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查全性,8月1日去世,享年95岁

我国现代电化学重要奠基人之一查全性

被誉为“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

曾当面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并被采纳

1977年,570万年龄不等的考生走进考场

第二年春天,27.3万人踏进大学校门

科学家黄大年、画家罗中立等都在其中

我们不轻易用“伟大”来形容人

但这些“大国明星”们是如此伟大

当他们逐渐远去,

把时代与世界交到我们手上

像天空把夜晚留给星河

我们期待,有新的星斗冉冉升起

最后,记住这些名字,

记住他们辉煌壮阔的事业——

涂铭旌、高长青、于敏、梁敬魁、

金国章、阮雪榆、孙伟、王业宁、

沈自尹、容柏生、李恒德、汤定元、

宁滨、孔祥复、孙忠良、李济生、

查全性、卓仁禧、卢永根、陈家镛、

章综、王补宣、季国标、李玶、

韩其为、胡亚美、张嗣瀛、曾融生、

陈星弼、陆士新、孟执中、田波……

缅怀!致敬!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