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六年,王昌龄被贬龙标尉。
龙标即今天的湘西黔阳,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之称。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立潭城,唐天宝初更为黔江、龙标。宋熙宁七年复置黔江。宋元丰三年始置黔阳。
现在的黔阳古城
至于王昌龄被贬龙标的原因,史书上众说纷纭。《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新唐书 文艺传》里有一句,“不护细行”,就是说他被贬没有特别的原因,而是由于生活小节不检点。也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意“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他从江宁丞,再贬龙标尉,历经坎坷。天宝七年春天,从江宁乘船沿长江上行,经安徽、湖北,秋天到达湖南巴陵。在巴陵的朋友李十二、李越宾、刘谞、刘处士等为他的际遇而惋惜,纷纷接待安慰他。在巴陵于诸友人诗歌唱和后,转洞庭湖,溯沅水而上,往贬所龙标。
王昌龄 ,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李白早在开元末年,就认识了王昌龄,从此两人结为好友。当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便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以表达对好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无限关切。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
这里的夜郎指的是黔阳附近的新晃县和贵州东北部区域。巧合的是,几年之后,李白后而真的“随风直到夜郎西”一被唐玄宗流放到夜郎。
黔阳古城街景
但王昌龄被贬龙标之后,并没有那种怀才不遇、多愁善感的情绪,而是一悠然自得,荣辱不惊的心境面对生活的变故。纵然人生多坎坷,即使命运总无常,可是他却始终能够用风轻云淡的微笑,从容的面对世间一切烦恼与喧嚣。 到龙标以后不久王昌龄写的这首《龙标野宴》,便是王昌龄当时生活的最真实写照。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王昌龄在人生失意的低谷时期,依然能够怀揣如此雅兴,唤上三五好友,携上一壶春酒,踏着习习晚风,随着流水而行。在盛夏的溪流旁边,推杯换盏,对酒当歌,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光筹交错之间,尽显潇洒从容。他似乎并没有将被贬之事放在心上,只是寄情山水,随遇而安。全然不似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们,为了生命中的琐事,而枉自劳神。
王昌龄在龙标任上,喜欢与朋友宴饮,惯於芙蓉楼送客。在龙标城东王昌龄为送客而建的临江楼,不知道宴饮过多少次、送走了多少人。让王昌龄的送别诗名扬天下的,却是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云: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以“玉壶冰心”明志,后人以千古绝唱。同时由于他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至今尚流传有“苗女听歌”、“遮道迄诗”、“佳句退兵”等传说,史称“王龙标”。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贵的诗篇和诗论。芙蓉楼碑坊刻留有他当年的酬唱诗。
王昌龄这黔城生活了七年,他所建的芙蓉楼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
现存的黔阳《芙蓉楼》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年
现存的黔阳《芙蓉楼》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年,清嘉庆二十年,时任黔阳县令的曾钰在《重修芙蓉楼碑记》中写道:“今黔阳县治……有楼曰芙蓉,相传少伯送辛渐赋诗其中,文采风流,照耀今古
王昌龄还在黔城建立了龙标书院,对五溪地区的文化有很大促进作用。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从龙标离任而去,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唐才子传》说是因为嫉妒王昌龄的才华,根据资料来看,闾丘晓这个人“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但也没必要对一个过路的诗人下如此毒手。
王昌龄之死留下千古之谜。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