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朴 李公朴先生家世初考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3 17:00:10
分享:

​李公朴先生家世初考

作者:吴之光

  李公朴先生,是忠诚的爱国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和社会教育家,著名的“七君子”之一,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7月ll日在云南省昆明市遇害,次日牺牲,享年44岁。建国后,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一、籍贯

  李氏籍贯,众说纷纭。1979年版的《辞海》记载:“原籍江苏扬州,生于镇江。”李公朴夫人张曼筠《回忆李公朴》说:“出生在常州的一个破落家庭里”。李氏生前战友方仲伯在《李公朴》一文中称: “江苏常州人,原籍武进湖塘桥。”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先生事略》称其籍贯同方仲伯说,加上“生长镇江”一句。1986年编印的武进《湖塘乡志》称:“生于江苏镇江”。

  据考,李氏先代世居武进县湖塘桥东村,原属乡,今乡并入镇。其父李增培晚年居镇江,不久在镇江病故。李公朴少年时代随父在镇江依靠其三兄永康生活。当过学徒,在润州中学读过书。建国前武进俗称常州,长期为常州州治、府治所在。上述这些情况.引起了李公朴籍贯问题的分歧。准确的说法,应是“江苏省武进县”。

  李氏老家东村,距常州市南门5.5公里,在武进湖塘镇之东南向1.5公里处。全村约百多户,李姓为主。故居已卖给族人李良元。围墙及前进三间厅屋已拆除,现存后进三间一楼一底旧屋,已改为两间,李元良家住着。楼后尚存一间灶屋,一间猪圈屋。原有家具均已散失,但也有些落在群众家中。

  据湖塘东村《李氏宗谱》记载,武进李氏第一世李文徽,早在唐朝中和四年前来晋陵任晋陵丞,定居滆西,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了。

  李氏分支迁入湖塘东村的始祖是李丕显,系武进李氏第二十世,至今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二、世系

  李氏世居武进,从第二十世至三十六世居湖塘东村。现据东村《李氏宗谱》,将世系排列如下:

  第三十三世曾祖父李维芸,行二,配杨氏。

  第三十四世祖父李俊秀,行一,配张氏。叔祖父李俊彩,生卒失考。

  第三十五世父李学增,行一,字增培,享年8l岁。嫡母周氏,同乡蒋湾桥周定富之女。生予永仁、永义,女一。生母程氏,生子永康、永祥、女一,适淮安府樊仲沅。

  叔父学纯,行二,字增来,配叶氏,无出,以学增次子永义为嗣。

  叔父学海,行三,字增海,17岁卒,以学增三子永康为嗣。

 第三十六世:

  长兄永仁,字晋家,号兰君。配淮安府田氏,夫妻合葬武进湖塘桥师姑滩祖茔,无子,以永康子为山嗣,女一,适淮安府王纫秋。

  次兄永义,年42岁,字晋昌,又字香国,号汉飞,又号翰芬。配马氏,无出,以永祥子国友为嗣。合葬在稚安城东三里塘城子庄。据方仲伯《李公朴》文中称:“曾行医于淮安,也早逝。”据民国四年与父及四弟永祥合影题词称:“刘从戎东海”,是年秋赴海州从军。

  三兄永康,字晋康,一字绶桐,后改公愚。曾在镇江打蛋行做献计,后贩卖布匹,在镇江台兴盛沈记京广洋货店当店伙。原配淮城钱寿昌长女,无出。继配南京市王国祥女,生子二:长为山,嗣大伯永仁;次为农,早殇,女二:长女惠炳适镇江韩金荣;次女惠英,现在武进。

  李公朴,行四,《谱》名永祥,字晋祥,后改号仆如,含“公仆”之意。笔名“长啸”。1902年11月26日生,1948年7月11日遭特务暗害,次日牺牲于昆明云南大学医院。

  原配王氏,同乡湾里村王金贵次女,生女二:长女惠华,因病未婚;次女国华,适同乡陈家村陈元生,仍健在。王氏兄全生称:公朴与王氏结婚是在东村老家举行的仪式。

  夫人张曼筠,上海著名画家张筱楼次女,北京师范大学高材生,擅画。1928年初与公仆在沪结婚,婚后数月,公朴即赴美留学。1930年底回沪。张曼筠追随公朴,奔走抗日救亡,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生女张国男、子李国友,兼嗣二伯永义。

 三、生地

  公朴先生出生地迄今未有定论。武进《湖塘乡志》称:“生于江苏镇江”,可能是根据《辞海》之说。《辞海》又可能是以沈钧儒、王造时的《李公朴先生事略》:“生长镇江”为据的。其他有关文章,避而不谈。近年于东村李氏故居发现一帧照片,系1915年所摄,上有二兄翰芬题跋,年久翻黄、模糊字以□代之,疑字加号,现抄录如下:

  父年七旬有九,居淮卅余年矣。兹将还居江南尔,人生快事也。但刻从戎末海。难于随侍,又不能按时定省,殊深愧怅。特同四弟祥三人合拍一影,略解后来□□□□时已卯中秋后八日,翰芬谨志于淮寓。”按乙卯系民国四年,即公元1915年,中秋后八日为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即公历10月1日。此件弥足珍贵,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解开了公朴先生出生何地之谜。

  “父年七旬有九,居淮卅余年矣。”这说明公朴父亲增培约在光绪十年前后,就到了淮安。据此,综合《宗谱》、《合影题跋》以及方仲伯的《李公朴》等诸种资料,可作如下分析:

  公朴父亲李增培,青年时代外出谋生,先在镇江沈姓京广洋货店为佣,继至扬州又展转至运河重镇淮安府山阳县,在某富绅家管事。时年46岁左右,正当年壮力强,稍有积蓄,复娶程氏为妻。程时年仅19岁,与李相差26—27岁。其时长子永仁已13岁,次子永义10岁左右。光绪28年,父已65岁,母程氏37岁,始生永祥。时三兄永康已17岁,粗识文字。这时或许更早一些已在镇江学徒、当店员或经营商业。永康之后、永祥之前,程氏还生有一女,嫁淮安府樊仲沅。

  1915年,“还居江南”时,长兄永仁已于九年前即1909年病故,时年33岁,配淮安府田氏,时年34岁,无子。生一女,后适淮安府王纫秋,可能因已结婚.所以没有随祖父南返。田氏年轻守寡,没有再嫁。《宗谱》称:“卒年失考”,死后与其夫合葬于湖塘桥师姑滩祖茔。

  次兄永义,据方仲伯称:“曾行医于淮安,也早逝。”据合影《题跋》:刻从戎东海”,可能是去部队当军医,当时年约36—37岁之间。

  三兄永康,同母生。去镇江学徒前可能已与淮安钱寿昌女结婚,无出。1915年时,永康已30岁,与钱氏同年。

  结论:公朴父增培来淮安后始与其母程氏结婚,长嫂田氏系淮安府人,侄女适淮安府王纫秋,三嫂是淮城钱寿昌女,胞姐适淮安樊仲沅,这一切足以证实李氏“居淮卅余年”所发生的姻亲关系。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说:李公朴原籍武进,出生于淮安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后随父母迁居镇江,所以“带有淮扬口音”也。

 四、学业

  公朴先生十三岁前一直生活在淮安,读过几年私塾,文墨较好,书法秀丽,都是幼年打下的基础。

  1915年离淮去镇江后在合兴盛京广洋货店学徒期间,业余自学。五四运动期间,因抵制日货,揭发奸商弄虚作假的无耻行为,气愤地把伪装的日货摔出店外,因而被主人开除,李即弃商就学。1919年秋入私立润州中学。1920年考入武昌教会学校——文华大学附中,因闹学潮又被开除。1922年转入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毕业后入沪江大学就读。

  1925年参加中国国民党,1926年去广东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退出国民党,离开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前敌指挥部总政治部,在上海组织“环球通讯社”,受国民党反动派压迫未成。1928年8月赴美,在阿雷于州雷德大学政治系学习。1930年回国,开始投入抗日爱国的民主运动。

  1987年4月李公朴出生淮安续考邵寄声 朱慧君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六日《淮安报》发表了常州党史办公室肖吾、吴之光同志合写的一篇题为《李公朴出生淮安府》的考证文章,立即引起淮安各方面特别是史志学界人士的极大兴趣与关注。接着《常州文史资料》第六辑和《武进文史资料》第七辑又先后发表了吴之光同志撰写的《公朴先生籍贯、家世、生地考》和《李公朴出生地考》两篇文章,进一步排除了公朴先生“出生常州”、“生长镇江”、“生于镇江”等多种并存、莫衷一是的说法,从而得出李公朴出生淮安直至十三周岁始随父母迁居镇江的结论。

  这一重大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有关李公朴生平研究的一大空白,而且澄清了现代史学界对李氏出生地所持的各种不同的说法,但也连锁性地产生了一系列还须进一步作出回答的问题:

  李氏家庭世居常州武进,李公朴怎么会在淮安出生?他的父母是怎样寄居到淮安来的?

  李家住在淮安城内什么地方?后来又为什么离开淮安迁居镇江?在淮安怎么没有留下一个李氏直系后裔?

  李公朴十三岁才离开淮安。他在淮安既然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为什么没有留下一些雪泥鸿爪在社会上流传呢?

  吴文考证李公朴的出生地——江苏淮安的论据,虽确凿可靠,但还没能解答上述那几个疑问。基于这个原因,县政协文史办公室于1987年4月下旬,特派遣我们去沪宁沿线几个主要城市广泛征集文史资料的同时,遍访旅外的淮安籍老人,要求根据吴文提出的有关线索,力图进一步弄清李公朴出生淮安问题的一些细节。

  五月上旬的一天下午,我们专程拜访了旅居上海多年的淮安籍社会知名人士,现年九十一岁高龄的沈京似先生。我们到达沈寓时,沈老躺在一张靠背椅上,上海文学报顾家干同志恰巧也在座。我们略事寒喧并陈述来意后,话题就从李永义曾否在淮安行医一事谈起。当我们拿出李氏父子三人合拍的那张照片请沈老观看并提出问题:淮安在清未民初有没有一位名叫李翰芬的医生挂牌应诊?沈老沉思了一下,立即说: “李翰芬懂得一点医道,能看看病,没行过医。”我们一昕如同发现新大陆似的就一步步地追问下去,下面我们把和沈老当时对话的内容,改用叙述手法整理如下,作为对李公朴先生出生淮安问题的续考:

  沈京似的祖父沈敦兰,字彦征,原籍浙江宁波,举人。清光绪初年,放常镇道道尹,道尹衙门设在镇江。光绪八年沈敦兰告老辞官,择定淮安作为优游林下的寄居地。沈原籍浙江宁波,他不回故乡,而选择淮安定居的原因之一是:淮地民风淳朴,水陆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比较好。沈家当时以两万两白银买了一所座落在淮安城内东长街朱雀桥下偏南带有花园的巨宅。

  沈敦兰全家从任所迁居淮安时,还带了两个仆从人员来淮:一名李培即李翰芬之父,他在沈敦兰署藩臬、外放常镇道时,都一直在沈公馆当“家人”。

  李培为人忠勤耿介,个性爽直,深得主人的赏识和器重,因此,他与另一名叫贺升的仆人一起随侍老大人到淮安并继续留在公馆里充当管事人员。

  李培在原籍曾结过婚,来淮后第三年又娶了程氏为妻。程氏比李要年轻二十多岁,先后生了两个儿子。李培在淮安租有两处住房:一是东长街朱雀桥堍、位于徐绍泉翰林宅第东首,李培夫妇及其幼子就住在这里;另一处在东岳庙市口东龚姓宅内,那是后来租给次子永义住的。这两处房屋与沈公馆都很邻近:前者跨越东长街横度约三十公尺,后者也只一百公尺左右。

  民国四年,李培已是七十九岁高龄的老人,从光绪八年随沈敦兰到淮安已达三十三个年头,沈老大人又已作古多年。鸟倦思林,叶落归根,李培在这年秋天,携同程氏妻及十三岁的幼子永祥迁居镇江,依靠三子永康生活。离淮前夕,又适当次子永义即将从军东海,为此,父子三人合拍了一张照片,并由翰芬题跋,借以留作纪念。

  综上所述,对于李公朴先生出生淮安并在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直至十三岁始随父母迁居镇江的来龙去脉,完全弄清楚了。遗憾的是关于李公朴童年时代在淮安的活动,特别是读书情况,还没有掌握十分可信的资料,有待进一步搜集。

 附注:

  1、全称为“常镇通海道”,辖常州、镇江两府及通州直隶州和海门直隶厅。它是清代江南地区介于省与府、州之间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道尹为正四品官。

  2、李培谱名学增,字增培,跟随沈敦兰以后,就用一个单字“培”为名。这也是当时为仆从人员取名的习惯。

  3、按《李氏宗谱》所载年月计算,李培与程氏结婚时,已四十五、六岁,程氏才十九岁。

  4、我们通过访问徐翰林的胞侄、现年八十三岁的徐禄之老人和据徐介绍李培南迁后曾经住过李家原房的现年七十九岁的欧长仁老人,根据他们的共同回忆:这是一个一宅两院的房屋,大门朝东,内有朝南正屋六间,东西穿厢两间,厨房一间。原址即现在县广播站与菜市场交接处。原房早于1958年拓宽马路时拆掉,屋基包括现在马路北侧的人行道及其迤北部分。我们按照原房格局、位置、间数、朝向特绘成一幅俯视图。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