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意 西汉名医淳于意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1 20:37:56
分享:
西汉初的淳于意是历史上的名医,因为曾担任过诸侯国齐国掌管粮仓的官员,所以也被称为“仓公”、“太仓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扁鹊立传时,便将扁鹊与仓公合在一起来写,即《扁鹊仓公列传》。 能够与神医扁鹊并列,可见淳于意医术之精。所以在医学史上,仓公的名字通常和扁鹊、华佗等并列,是秦汉时期的代表性医家。不过在一般人眼里,淳于意的知名度似乎与医术的关联度并不高,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很可能是因为一个有名的典故:缇萦救父。 原来,淳于意医术虽然高明,但他不乐于受拘束,多次拒绝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等诸侯王的召请,甚至还拒绝为权贵诊病,因而得罪了不少人。后来被人诬告,按律被解送当时的都城长安治罪,要遭受肉刑之苦。古代所谓的肉刑,主要包括黥、劓、刖等,不论哪一种,都会给受刑者带来肉体和精神上莫大的痛苦。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当时啼哭不已。淳于意大怒,斥责生女儿不如生儿子有用。他最小的女儿缇萦当时才十五岁,感伤父亲之言,于是随父西赴长安,并上书汉文帝,痛切陈述父亲为人廉平无罪,称自己愿意入身为官婢,代父受刑,来换得父亲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深为缇萦孝心所感动,于是免除了淳于意的罪刑,并且不久就下诏废除了肉刑。 这样的结局当然皆大欢喜,可是经过这么一闹,汉文帝忽然对淳于意的医术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于是下诏询问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擅长治什么病,有什么记录,向谁学习医术,看好过什么病,病症是什么等等。 皇帝垂询,淳于意当然得小心回答。于是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学医经过,并且讲述了25则病例,基本上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病状、病名,诊断、病因、治疗、疗效、预后等。或许是为了解释何以这么详细的缘故,他明确说:“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意谓自己平时诊病是有记录的,所谓的“诊籍”,便相当于后世所说的病案,所以这也被称为是现存最早的病案记录。 由于淳于意的生活年代大体上可以确定,通过他的传记,特别是其中的病例,能够了解西汉早期的第一手医学资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淳于意的医术并非家传,但他自幼就喜欢医药方术,四处拜求名师。听说淄川的公孙光“善为古传方”,立刻前往,得其传授。后来,公孙光又将仓公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七十,家境富裕,平时并不以医为业,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他还懂医术。阳庆很喜欢淳于意,收其为徒,首先就让淳于意把过去所学全部丢弃,从头教授,传给他一些密不外传的医书,包括《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等。可见,在当时民间有许多古老的医书在秘密流传,可惜的是,这些书今天都已难觅踪迹。 淳于意得到真传,如获至宝,精心研读,一年之后便在实践中发现确实有效果了,但还不够精通。直到三年后,才自觉终于能够“诊病决死生”。在此基础上,淳于意又周游各地,凡是遇到名师,皆虚心受教,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仓公列传》中记录了二十五个病例,包括疽、气鬲、涌疝、气疝、热病、难产等二十三种病名,涉及到了临床各科。从诊断过程可以看出,仓公对于脉学尤其精通,大部分病例都主要通过诊脉确诊,其中不少都是完全根据切脉就能探求病因,判断生死,而且皆一一应验如神。 比如齐国某小官患病求诊,淳于意切脉后,判断是患了热病,虽然时下暑热多汗,脉象稍衰,但并无大碍。令人惊奇的是,淳于意还凭脉象进一步推断病因,说这种病可能是由于天气严寒时,曾在流水中洗浴受寒所导致。事实果然如此,原来该患者冬天时曾掉入冰冷的河水中,此后便不能受寒。 又如一位侍御史自述得了头疼病,淳于意诊完脉,告诉患者病情严重,一下子说不清。但事后却悄悄告诉患者家人:患者由于酒后行房而患病,得的是很严重的疽病,五天后身体会浮肿,再过八天就会吐脓血而死。后来,患者果然如期而死,症状和淳于意所描述的完全一致。 淳于意不但诊断非常精确,治疗手段也根据病情灵活多变,通常以药物为主,辅以针灸、冷敷等。值得一提的是一例治疗难产的病例,淳于意让孕妇以酒饮莨菪药一撮,很快就顺利生产。按,莨菪是一种有毒的草本植物,少量误服便会出现面红、烦躁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致昏睡,甚至死亡。但如果运用得当,则可以起到镇静麻醉的作用,淳于意以莨菪药来助产,正是基于此,这也是同类应用中最早的记载。 从淳于意的学医过程来看,名师的指点,特别是阳庆的禁方传授至关重要,这种近似于神秘的私相传授对于医学的传播来说,显然不利。好在淳于意为人虽然也比较低调,也并不以医为生,但并没有将医术如阳庆一般秘而不宣,而是广泛传授医术。据他向汉文帝的回奏,他当时就已收了六名弟子,包括宋邑、冯信、唐安、高期、王禹、杜信等,其中一些都是奉各地诸侯王之名来拜师的太医。虽然还不能与后世的医家门徒众多相比,但在早期的医家中,这已经是带徒最多的记录了。 录入编辑:薛冬霞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