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台湾这些年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精选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3 14:20:15
分享: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是一本由廖信忠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精选点评:

  ●关于政治、社会转型的八卦和小故事,前一部用时间线串联,这一部主要以一些大陆同胞关心的话题为主,文笔不错,但是没有前一部那么“私人化”且有趣~

  ●先看第一部,再看第二部,一些重要的事件和节点会被反复提到,记性不好的我一点不觉得啰嗦,加深印象,说不定会有新的思考。

  ●一月读的补卡

  ●看过一些关于眷村的文章,这本提到的不多,但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就像我所生活的大院,人世艰难但也不乏温暖的回忆。

  ●是1的补充,感觉很想写一本类似的书呢

  ●这一套书算是看完了,幽默的讲解了不被大陆熟知的那个地方的历史

  ●虽隔两岸,但也在沿着类似的轨迹前行。

  ●了解台湾近代历史和人民生活的第一部书,两岸经历何其相似,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且行且珍惜

  ●看前面呢,还觉得续集的爆笑程度不如第一部,到后面越来越好笑

  ●第一部还是不错的,第二部却像是地摊政治八卦了,哎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读后感(一):看清台湾历史进程中人性的善与恶

  思想的基础属于自己,而非来自权威或教唆。在台湾的戒严时代里,台湾的警总压制、监控台湾民众的思想,民众生活在人人心中有一个小警总的思想紧张与压抑状态里,这种情形与同时期大陆人民生活的状态有颇多相似之处。

  台湾历史进程中的最重大变革之一就是由戒严时代走向解严时代。解严几乎重塑了台湾民众的生活,作者的笔触从细节入手,详细介绍、分析了台湾的族群、政治教育、金门及马祖的军事历史以及文化封禁与解禁的过程。兹事体大,却都从民众个体的角度展现,这种平民化的视角带来了让人新鲜又亲切的熟悉与真实,读者藉此可以颇有乐趣地了解台湾,一窥台湾历史进程中呈现出的人性的善与恶,并近距离地感知民众个体在历史变革甚至是身陷历史悲剧之中的生命轨迹。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读后感(二):没有国民党的倒台,就不会有更好的共产党

  最可惡就是國民黨,為什麼大陸叫暗獨?藍綠表面說都是為了勞工民眾好,綠是沒出息,演技差,上任就要滅了國民黨,又不清廉只在乎政黨和利益集團,讓國民黨懟回去了。國民黨暗地裡去大陸化,節目上說是要為台灣人民好,還不是因為在野沒有錢拿?上任後想拿大陸錢又不想提高民族認同感,“陸客來只是因為我們承認92共識,所以不應該感謝大陸而是感謝我們呀!不能讓咱們台灣郎知道大陸拿咱當親人呀!”所以藍營市長只要承認92就不用說“大陸同胞,一家親”了。

  啥?92共識是啥?我知道個屁!普通民眾懂92共識?經濟成長了就是我們國民洞的功勞和政績,跟對岸金豬一點關係沒有!

  台灣從四小龍到現在藍綠意識形態臭斗,嘴上說要趕快不分藍綠拼經濟,結果就像新的一年要減肥這樣老不停的淦話,利益集團讓你們開口頭支票,上任後開始講淦話,為了**才放下利益集團拉攏選民,急救急救全都是放屁。

  30多年,藍綠要是真心為了台灣未來,你工資比物價漲的慢?為了掩蓋腐敗利用自由和民主對抗統一,損害的只有你政黨的利益,用媒體綁架全台灣人,提到統一就穿一條褲子,黨字下面一樣黑,你們藍綠輪流撈四年。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读后感(三):台湾这些年都不容易

  台湾这些年,也都不容易。 感触比较深的有一下这些事 一时各种城内的眷村,漂流过海,150万人来到台湾,有路子的都各显神通出去了,没路子的都是在眷村。空军的最好,陆军的最差。特别是那些无父无母无妻子也没有后代的那些老芋蕃,还没有一技之长,老年生活可想而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就有族群,也就有斗争,也就有鄙视链。清朝时有客家人和土族,日据时期有本地人和日本人,国民党来了就有本省人和外省人,斗来斗去,都是为了生存,在这个弹丸小地。 还有就是在王鼎钧回忆录写过的山东10000名未成年学生被迫参军的故事。蒋介石要严惩,结果陈诚说一句:“严惩的话党国脸面何存?”于是蒋介石妥协了。 还有蒋家家族的故事,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讲的三地的故事,讲述了蒋介石他们那个家族三代的故事。特别是第三代,本家一个不如一个,反而是那两个“庶出”的,一个从医一个从政,有比较大的成就。现在后代基本都在美国。

  还有讲述了民进党成立的故事,蒋家戒严和解严,转到经济发展中来。

  读完合卷有所思,本是同根生,何时复统一。

  正值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期,过年都窝在家里,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了解世界更多一点。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读后感(四):问:为何感动? 答:我们一路走来。

  民族是由“民”聚合而成的,国家是由“家”构建起来的,从最基本、最底层的单元向上看,看时代的大潮涌动,看命运的波谲云诡,家国命运里才有你我,才有温度,才有割不断的共情与感动。

  把上下两册放到一起评说:遗憾上册编年纪事,疏于共情而效果有限;感怀下册那桩桩件件的历史、故事、人物,让人在疏离中寻见相似,在对立中碰见巧合;每一段故事里的悲喜哀怨,在作者的笔下和读者的阅历间碰撞、共鸣、感动——原来,大家竟是如此相似……

  以上这些,其他评论已经评说颇多,看来这样的读后感还是普遍的。从此意义上说,这套书能促成多一点共情与理解,功德无量矣。

  然而,还有另一种感动。

  首先说,民族是由“民”聚合而成的,国家是由“家”构建起来的。这套书无疑折射了时代的大潮涌动(尤其是上册),命运的波谲云诡,然而作者的笔是从最基本、最底层的单元——人要生存、家要团圆、生存要有尊严、未来要有希望——向上看,看那大潮涌动,看那波谲云诡。这样一看,哪一件故事里没有人情、人性;这样一看,家国命运里才有你我,才有温度,才有割不断的共情与感动。

  继而想,大家两岸都从穷困、肃煞的境地一路走来,政治上分隔对立多年,却何以既陌生又熟悉?既要彰显正统自立(“庄敬自强”?)却又处处“不约而同”??奇怪了,看此书,割裂半个世纪之久的两地,视对方为你死我活的“匪”地,几乎是一样活法,几乎是一套逻辑,几乎只是“各自表述”而已……吵归吵,闹归闹,(透过这本书可以看见)只要不断了联系,几乎可以肯定过的还是一样的日子,奔波的是相同的未来,碰到一起又发现,大家都不容易。被感动,其实也是为自己感动。

  问:为何感动? 答:我们一路走来。

  许久未写,又不想继续荒废下去,把自己摁在桌前挤出一点点心绪,强做文字恬作“评论”,实在是自己也明白的“满纸荒唐言”。作者稍长我几岁,人家写书,自己看书,还写书评……写啥书评?!(要啥自行车!!)

  每一个人生,可能都是说不尽的荒诞~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读后感(五):个人叙事与宏观历史的狭路相逢

  打开《我们台湾那些年2》,看着70后的作者笔下的台湾,我总会回想起大学读书时候在图书馆港台资料库里收集的那些台湾文学史论素材。当繁体竖排的台版书中记录的历史大事件变成个体细枝末节的生活常态,我有种莫名的亲切。

  2009年,台湾青年廖信忠因工作关系,被公司派到上海。那时他开始在天涯上更新自己在台湾的成长史,结果写出了《我们台湾这些年》系列,畅销百万册。那年,他刚好30岁。一直觉得书和人一样,突然的走红是需要运道的。前些日子有篇爆款公号文叫《中国没有暗网,但有天涯论坛》,1999年天涯论坛诞生,在那个没有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的中文社区黄金十年,天涯见证了太多大神的诞生。廖信忠可能没想过一时兴起写的台湾生活居然成了热帖,最后集结成册变成一时的现象级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他本人也辞职成了一名专职作家。从《我们台湾这些年》到《我们台湾这些年2》又过了5年,期间他没有新书出版也没有工作,靠版税在上海生活。我手中的书是台海出版社于2018年4月出版,从2009年到2018年,已经过去11年,随着两岸的逐渐开放和台海局势的重大变化,2009年的百万册神话应该无法再现,但时隔多年再读该书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与《我们台湾这些年1》按照时间脉络去记录台湾的变化不同,《我们台湾这些年2》是以专题的形式讲述了30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比如台湾的开放、蒋氏家族、台湾过去的政治教育,禁歌与禁书等。这是一个宏观叙事逐渐隐退的年代,我们更乐于基于个人的体验来给这个时代定义。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最近刷屏的“时光博物馆”,当人民日报都选择以满载80后90后回忆的各类物品来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个人化叙述的崛起是如何重构历史和定义时代。这一趋势也可以解释为何当年一个台湾青年在天涯上的闲侃如何变成热帖。

  从小学起宝岛台湾就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词汇,我们知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背诵过《美丽的日月潭》和余光中的《乡愁》、到了中学开始追台湾的偶像剧和流行歌曲、去台湾旅游买台货也成了一时潮流,然而我们对台湾的了解依旧是非具象的。就我本人而言,我读的史料中涉及过原住民问题、美丽岛运动、复杂的派系斗争,但落在纸上的依旧是宏观而缺乏血肉的论题。当我打开《我们台湾这些年2》,听廖信忠绘声绘色地描述如同嘉年华的党外街头运动、关于吴凤的另一个故事、眷村的凄凉老兵、小学课本里的政治教育,这种出于私人体验和民间谈资的讲述方式为我们的历史建构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活泼的生命力。

  小小的“我”似乎与历史大事件无关,对历史走向的影响隐而不显,而“我”正是历史事变的承受者,历史的风涛激浪触发了个人经历的苦乐悲欢。书中对历史波潮中寻常个体生命价值的凝视、亲近、理解与尊重,由此叙述小人物与大历史之间相互嵌合、缠绕、映照、反衬等等复杂奇妙的种种关联,对于读者来说,是以一种更讨喜的方式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于是我们在廖信忠的带领下,以一个台湾普通青年的记忆走过台湾现代化的30多年。龙应台说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他的尊严。看完廖信忠记忆中的台湾,我们才知道大家都不容易。两岸有不同的历史记忆,也有相似的苦难经历,台湾不是自古以来的台湾钱淹脚目,大陆的经济腾飞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我们彼此有误解,彼此有想象,这些都值得认真对待,值得放下成见来倾听彼此。而倾听则是宽容与理解的第一步。

  所以,感谢廖信忠,感谢他带给我们对私人性的记忆重建,为我们这个同样复杂而多元的社会保存了生活的肉身。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