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爽文 把小说当「爽文」看,简直是暴殄天物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2 02:35:33
分享:

  电影《洛丽塔》剧照

  《包法利夫人》的看点是出轨?

  《洛丽塔》是中年男子猥亵史?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不伦关系大赏?

  如果你把这些经典小说,统统当做“爽文”看,那简直暴殄天物,白白辜负了作家的精巧构思。可要让普通读者从小说设置的叙事迷障中找到作者的意图,确实也是一桩困难事。这不仅需要读者花费一番苦心,还要经过漫长的阅读训练。

  作家张悦然最近出版了文学评论集《顿悟的时刻》,这是一本谈论小说的专业书,同时也是一份针对普通读者的小说阅读教程。它从一个侧面读者回应了读者的普遍困惑: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读懂小说?

  1

  人物:越伟大的小说,人物越复杂

  首先要理解人物。人物是一部小说能否成立的首要因素,《顿悟的时刻》一开始,便着重强调对人物的评判。

  在张悦然看来,越是伟大的小说,人物越是复杂。这种复杂破除了种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美丑、善恶、对错……所以,在理解人物时,读者绝不能以简单的道德、是非观进行先入为主的评判。

  要深入理解小说人物,就不能不认清人物的“立场”。小说中,即使是次要人物,也具有自己的立场。人物的立场是他的情感、经验、性格决定的,不能轻易改变,是人物最深的诉求和欲望的体现。

  因为立场牢固且不同,造就了很多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之所以是伟大的复调小说,就是因为它拥有众多人物的声音,这些声音形成交锋,谁也不能压倒谁。

  电影《革命之路》剧照

  耶茨的《革命之路》也是一本写人物极其出色小说,特别是女主人公爱波。爱波身上的复杂、丰满,正是从她的个人立场上生长出来的。

  “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正在于爱波这个人物没有被简化,没有成为功能性的人物。恰恰相反,她是极为有力的女性形象。因为耶茨在浸没于弗兰克这个人物的同时,也在捍卫爱波的立场,每时每刻关注她的需要,使她挣脱了标签和符号,成为一个血肉饱满、元气充沛的女人。小说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两人之间的争吵,那些对话像激烈的对垒,写得非常精彩,因为他们都拥有完备的立场和充分的理由,谁也无法说服谁。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物的冲突,同时也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只有对手强大,才能凸现主人公的强大。”

  2

  冲突:人与人的关系

  小说中必然要有冲突,小说需要凭借冲突来吸引和刺激读者不断读下去。闷长的,没有起伏的小说,很容易中途劝退读者。

  冲突的起因,有时非常单纯,它甚至可能来自人与人之间天然的关系。《顿悟的时刻》中讲到,一些稳定或不稳定的关系,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叙事能量,可以驱动小说,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注意。

  电影《嫌疑人 X 的献身》剧照

  为了获得更大的情感冲击力,大众小说会习惯将人物的关系稳定化。以东野圭吾的小说为例:《嫌疑人 X 的献身》就是一部凭借关系的稳定来推进情节的小说。在小说中,石神和靖子之间的关系牢不可破,石神始终爱着靖子,这成为整个小说的基石。

  虽然小说凭借出色的推理,让读者念念不忘,但具备更高鉴赏力的读者,却不能由此忽略小说中人物心理刻画的呆板。

  石神“毫无疑问,是一个鲜明的、令人难忘的人物。但是仔细想一下,我们会发现石神的性格几近恒定,就像一台预先设置好了指令的机器,那道指令就是不计一切代价地去爱靖子。虽然当另外一个男人向她示爱的时候,石神难得地显露出嫉妒、占有欲这些人性里固有的弱点,但是这一切都还是因为那份爱。他不具有其他情感,有的只是对这份爱的种种反应。这导致他虽然表现得能力出众,步步为营,但在人性的层面上依然非常被动。他杀了一个人,将自己推向了罪恶的一边,这件事却并没有作用于他的心灵,对他产生丝毫的改变。”

  3

  情节:顿悟的时刻

  在小说叙事中,情节必不可少,在一部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类叫做“顿悟”的情节,所谓顿悟,就是小说中的人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忽然获得的领悟,明白的道理。这种领悟,是人物的所得,也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旨意。

  没有耐心的读者通常会把这部分主人公的“顿悟”省略掉,因为它不会影响剧情的走向,只是人物的一种内心活动。

  张悦然认为,顿悟对于理解一篇小说至关重要。她将这种顿悟,解释为一种“精神世界被照亮的时刻”。

  美国作家 雷蒙德·卡佛

  吉根的小说《南极》中,为什么出轨的女人,被情人绑在床上不能动弹时,会想到南极?为什么在卡佛的《大教堂》中,让盲人指导一个男人画教堂,男人从这一过程中领悟了什么?

  这些思考,是人物在小说中未完成的,或思考不够充分的。它们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题。我们有时不能够清楚理解一篇小说的含义,便是对那些“顿悟的时刻”思考不足。这是我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格外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小说终结的时候,“人物的使命已经完成,陷入了沉默。他们的意识就此熄灭,却并未终结,因为读者代替了他们,接过了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在小说结束的地方,读者将会在这个作者与自己共建的精神空间里,开启一场新的思想跋涉。”

  4

  视角:远与近

  视角是作家观看世界的角度,也是读者观看的角度。作为读者,我们必须依靠小说所使用的视角来观察小说的世界。有时候我们会被视角限制,而其他时候,我们又像上帝一样,对一切了如指掌。

  视角差异的背后,体现的是作家的意志,表现的是作者对小说中所描述的人、故事的态度。

  电影《断背山》剧照

  比如小说《断背山》,就使用了复杂的视角,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恩尼斯的视角,我们由他进入断背山。

  但随后,作者有意用一种客观的,不带感情的方式,叙述了他们的成长背景和相遇,仿佛一个客观的上帝视角。

  到了结尾,恩尼斯来到杰克父母家中,发现了当年杰克在断背山穿的衬衫,此处有一段杰克的心理活动,它完全漫溢出了恩尼斯的视角,进入了杰克的内心。

  为什么在一篇小说中,作家需要将视角来回切换?作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安妮·普鲁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一个离开伊甸园之后的爱情故事,更为重要的是,她讲述了一个被社会和文明压制了天性的人发现自己的故事。如果我们没有跟随恩尼斯的视角,陪伴着他经历一切并最终有所发现,小说将会滑向纯粹感叹命运不公、斥责社会禁锢人性的浅薄立意。由此我们知道,现代小说从上帝视角转向使用固定叙述视角,也是出于一种发现以及从更深的层面挖掘、揭示人性的考虑。”

  ◆ 顿悟的时刻

  豆瓣评分:8.6

  作者: 张悦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20-6-1

  在《顿悟的时刻》中,张悦然通过对60多部小说的细致评析,为读者构筑了一个更为详尽的,解读小说的框架。这个框架甚至可以看做是一个万能公式,它对于任何本质是故事的内容,都具有相当的解析性。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庞大的阅读清单。门罗、波拉尼奥、村上春树、麦克尤恩……这个清单,不只网罗了文学经典,而是以一种当代的目光,替读者拣选了那些对于当下所处世界更有意义,更具阐释力的作品。

  -END-

  

  作者 | 高翔

  参考 | 《顿悟的时刻》

  ■ 往期精选

  这部评分9.6的灾难片背后的真相是……

  股票小白:你看我还有机会吗?

  一日文学帖:在这里,读懂社畜的100种辛酸

  隔离期间,突然看懂了《肖申克的救赎》这一幕

  觉得文章不错, 点个在看吧:)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