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什么时候入伏 入伏的习俗有哪些

编辑:听南
发布时间: 2020-08-01 12:08:12
分享:

一般情况下,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又分初伏、中伏、末伏,那么你知道2017年什么时候开始入伏吗?入伏都有哪些习俗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入伏的习俗有哪些?

2017年入伏从哪天开始

2017年入伏时间:2017年7月12日

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1日出伏。

2017年三伏时间表

一伏(初伏) 7月12(庚子日) 7月21

二伏(中伏) 7月22(庚戌日) 8月10

三伏(末伏) 8月11(庚午日) 8月20

三伏天防空调病

夏季,自然界阳气正足,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排汗,是人体的一种排毒过程,空调的介入,打乱了这个过程,不仅排毒不彻底,反而是将外界的寒也一起带入到了体内,因此,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调病。由于寒闭在体内,症状就是浑身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无汗,食欲不振,甚至浑身发冷、发烧。

针对空调病,养生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1、发病初期,可用生姜数片+红糖,熬两大碗生姜红糖水,目的是发汗。

2、在饮食上,可煮鸡蛋挂面,多放汤和生姜,调节肠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红疙瘩,可适当喝绿豆汤,以帮助解毒,白糖、盐适量。

4、如果条件许可,可适当补充营养素,包括类萝卜素、B族、维C、钙镁片等。

5、可用热水泡脚,帮助出汗,只要汗一出,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6、刮痧、按摩、拔罐。

入伏哪些习俗

头伏

民间有句俗语: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最初称 馄饨 。据史载:三国魏人张揖着的《广雅》一书中就记述一种馄饨食品: 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 近年在吐鲁番一个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发现了十多个饺子,其形状跟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到清代时吃饺子称为煮饽饽,《燕京岁时记》上云: 每届初一,无论贫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谓云煮饽饽。 以上可见吃饺子历史之悠久。

饺子也叫 伏(福)贴 或 贴伏(福) 饺子, 伏 与 福 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

二伏

二伏天是暑天最热之时,主妇们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 二伏面 。

古时把面条叫 汤饼 和 不托 。在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 魏作汤饼,晋作不托 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

古时做面汤时,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形成 片儿汤 ,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 蝴蝶面 。这种制汤面方法类似现在的山西刀削面。到了晋代人们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着做了,所以此时面条也叫 不托 。北宋时期已制作成长条面,称为 索面 ,待到明清时面条的品种花样更多。解放前后制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机器切面和挂面以及白面玉米面两样面条等多种。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 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那么又为什么大热天本来就酷热难耐,还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南朝时有书论述是: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恶,而 以热制热 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另外二伏时正值夏收刚结束小麦丰收之际,人们素有 尝鲜儿 的习惯,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这就是二伏时吃面的原因吧。

三伏

三伏天时节还要吃烙饼摊鸡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主妇们完全可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了。

饼在古时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至唐宋代后,饼才开始成为以面粉制成的圆形面食,出现了多种配料带馅的饼、千层饼、酥油饼、家常饼及薄饼等。

在三伏天时多爱烙脂油饼、大荷叶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买点酱猪头肉,拌个蒜茄泥,拌个凉粉或拨鱼,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