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后最怕什么 开颅手术中被唤醒是什么操作 太可怕了!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8 01:19:54
分享:

11月27日上午,北京天坛医院手术室里响起了“南调北调”。

躺在手术台上的是29岁的德国翻译周晓,他因为脑瘤不得不接受手术。为了保存他的翻译技能,医生们采用了“术中觉醒”的方法,在大脑控制不同语言的地方标记“激活区”,不仅去除了大脑深处的肿瘤,还使周晓能够继续流利地使用德语、英语和汉语。

患有混合性失语,工作生活受到影响

“突然脑子里有个声音什么的干扰了你。就像有人在看电视的时候突然说了句别的,电视上的东西一下子听不清。”周晓第一次生病时,他正在参加一个会议的翻译工作。“最后一句还是能翻出来,下一句感觉完全听不见,找不到正确的词汇。”

从那以后,几个重要的翻译工作都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我记不住所有复杂的单词,我只知道我在发出声音,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是否正确。”

检查后,医生在周晓的头部发现了一个肿瘤,影响了他的语言功能。对于依靠精通德语和英语“吃饭”的周晓来说,这种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周晓的外科医生是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江涛。“周晓的第一个症状是癫痫性混合失语症,不仅是德语和英语,他的所有语言似乎都受到了影响。”江涛介绍道。

定制的“术中觉醒”方案确定大脑功能区

“近年来,我们进行的科学研究和类似操作发现,汉语、英语、法语等语言在大脑中的‘激活区’是不同的。考虑到周晓未来的工作能力,他应该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努力保持自己使用中文、德文和英文的能力。”江涛介绍说,在唤醒手术中,定位和保护三种语言的“激活区”是非常罕见和困难的。

为了保证手术效果,江涛团队专门为周晓制定了“术中觉醒”的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前进行多模态功能测试,以确定大脑的重要功能区域。

所谓“术中唤醒”,是指对于部分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的患者,手术可能会损害语言、运动和视觉功能区,引起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在肿瘤切除前通过麻醉技术“唤醒”患者,通过刺激脑功能区诱发和标记语言功能或运动功能障碍,从而达到肿瘤切除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脑功能。同时,在麻醉师和手术团队的配合下,可以消除患者在苏醒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手术后也不会留下心理创伤。

■现场

医生在手术中用德语提问

11月27日9时,在麻醉师的严密监控和精心准备下,周晓进入全身麻醉状态,手术组立即进行神经导航和定位,手术开始。周晓的大脑皮层暴露在医生面前,麻醉师立即调整了麻醉剂量。大约20分钟后,周晓在全身麻醉下从沉睡中醒来。

“你能听到我说的话吗?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你看着我手里的图片,告诉我图片上是什么。”

“这张图片里有香蕉”…

周晓的声音稳定而清晰,用汉语、德语和英语描述着眼前的画面。为了“检验”周晓的回答,手术小组特地请了一位懂德语的医生,并设置了一个德语问答。

与此同时,在手术台的另一边,医生通过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了周晓的大脑功能区。“刺激这部分时,他无法表达自己的语言。”根据周晓的表现,医生逐渐标记出语言和动作等功能区域,并规划出避开这些功能区域的“路径”。

“路径”确定后,麻醉师加大了麻醉药品的剂量,周晓又睡着了。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他大脑中的肿瘤被成功切除。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