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面灯 蒸面灯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7 12:14:45
分享:

蒸面灯占卜一年吉凶

  过去,人们在元宵节除了制作彩灯外,还会蒸面灯,这是起源于东北的满族元宵旧俗。所谓蒸面灯,就是将黄豆面捏成油灯状,上端有灯碗,灯身略细,底脚与灯碗口径一致,与古代陶豆相同。因为一年十二个月,便制成十二个,每个灯碗的口沿处还捏出十二个不同数目的小锯齿。捏成后放入锅里蒸熟,揭锅时依每个月灯碗的干湿、水多少来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旱涝。而灯取出见凉变硬后,将苏油或麻籽油倒人灯碗,用一棉芯点燃。若发现哪个月份的灯芯亮,表示这个月有喜庆的事。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习俗占卜来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打画墨儿”游戏的由来

  在古老的东北,每逢正月十五,满族人家流行一种往亲族脸上抹黑的风俗,叫“打画墨儿”。满族的规矩最多,做媳妇的不但在公婆等长辈面前得规规矩矩的,就是对大伯子也得毕恭毕敬。可是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就打破了常规。兄弟媳妇与大伯子可以互相打画墨儿,甚至可以不拘辈数,和叔公打画墨儿。打画墨儿这一做法,起先是满族对错误者的一种惩罚,一个人若是违背了族规,就用锅底灰抹黑了脸,叫他到大街示众,表示他已没脸见人了。后来打画墨儿变成了东北满族游戏,成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跳“笊篱姑姑舞”的由来

  狂欢之夜,“笊篱姑姑”也上街。一把竹编笊篱,在凸面上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涂胭脂,扎彩巾,戴绒花,即为笊篱姑姑。选一聪明、伶俐的十三四岁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关于笊篱姑姑在正史少有记载,传说原为一村姑,一日在河边洗菜,曾将笊篱拴上红绳,作为小船,渡送了被明军追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满族奉为女神。人们以歌舞形式表达对她的崇敬与纪念。

东北大秧歌 有啥门道和来历

  元宵节的狂欢中,是少不了东北大秧歌的。东北秧歌讲究站起一枝花,扭起风摆柳,有十字步、提步、碎步、跟步、跺步等步式,有慢、稳、逗、哏、浪、俏等特点。踩秧歌动作奔放,舞姿优美,表现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狩猎场面,显示了东北人民古朴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

  而高跷的源起,其中一种说法与东北游牧民俗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北方民族为采撷树上的果物发明了高跷,后来用于娱乐,延续至今。

新婚夫妇“躲灯”的由来

  “躲灯”最初是满族的习俗,也就是忌看娘家灯。最初,当年娶的媳妇不可在娘家住,可以在婆家住,后来演变成不能看娘家的灯,也不能看婆家的灯,要躲到亲戚家去住,后来这一习俗也流传到汉族。

如何关注我们?

①搜索公众号名称:方志吉林;

②搜索号:fangzhijilin;

③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