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重境界 谦卑
在现代生活中,谦卑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这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
在任何交往处事中,人总是喜欢一种谦虚的交往方式。
三国刘备就不失为一个开明谦卑的君主,从他三顾茅庐诚心求诸葛亮出山便可以看出来了,根本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
试想一下,一个人颐指气使甚至飞扬跋扈地与你交谈舒服些,还是战战兢兢、低眉顺眼与你交谈舒服些?显然是后者。
谦卑,是一种讨巧,而不是卑微。
第二重境界 谦恭
谦恭比起谦卑,它有恭敬、恭维别人的意思,但这其实更接近于赞美。
它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
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
它是人际关系润滑剂,当别人赞美自己之时,没有虚荣,而是继续把事做得更好;当别人做错事时,也不因此贬损他人。
第三重境界 谦逊
谦逊较前面两者更有一种低调的追求精神,而这一点往往就体现在学识上。
谦逊的人不会因为自己学识优渥而话语浮夸、自以为是。
世上没有人是能够什么都懂的,学问包罗万象,更应该谦虚地学习他人的长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此外,谦逊,就要做到敢于面对并承认自己的局限和短板,多学别人长处,不出风头,只有这样才能修得真知,启迪心智。
第四重境界 谦和
谦和,是这四重境界中的最高阶。
它所关乎的是除虚心外的和气、和睦、和善,谦和之人是至德之人,正所谓“道生于静逸,德生于谦和”。
处在这一境界中的人总是友善的,他们会真诚地对待别人、帮助别人,甚至甘愿为了成全别人而牺牲自我利益。
战国时期的廉颇蔺相如能够最终和解,不就在于蔺相如的谦和之心吗?
无论廉颇如何百般为难蔺相如,他都能以天下为公,始终保持一颗谦和容忍的心,最终廉颇惭愧不已,负荆请罪,将相之和成为千秋佳话。
保持谦和的心态,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进能感化他人。
修得谦和在,则能不烦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这四重境界,人人都应至少领悟一二,而它们之间,其实并无多大差异。
唯一不同的是。
谦卑会让他人和自己相安无事,相处舒服;
谦恭则让他人高兴,愿意接近你;
谦逊让他人敬佩、敬服;
谦和则是让他人感动、感念及感恩。
文明岛,你的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