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歌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襄阳(三)——名人辈出的襄阳历史人物(2)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9 08:34:53
分享:

独领风骚——文化名人

1、痴心不改——卞和

卞和为春秋时期楚国荆人。因为在楚山发现一块璞,先后两次分别把这块璞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却都被鉴别玉石的玉匠鉴定为普通石头,先后以欺君之罪而斩断左右两足。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直到鲜血都哭出来了。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琢为玉璧,称“和氏璧”。《史记》记载的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就是和氏璧。春秋战国之际,此玉几经流落终归于秦,传说由秦始皇制成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在上面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所以传国玉玺一直在皇帝手中转手,直至传到唐朝,而五代时,天下大乱,玉玺不知所终……

和氏璧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和氏璧的诗文也不胜枚举。

2、辞赋名家——宋玉

宋玉,战国时鄢人,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宋玉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他的代表作《九辩》在文学史上可与屈原的《离骚》相媲美,“屈宋”堪称楚辞的“双子星座”。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三个成语的出处。

3、南州“凤雏”——庞统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善于知人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在荐举诸葛亮、庞统时曾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见庞统之才能。《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记载,庞统年少时才华没有显露出来,不为人们所知。颍川司马徽善知人,庞统刚前去拜访司马徽,到了那里,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叶,庞统站在树下,两人就这样交谈起来,从白天一直说到天黑至夜。司马徽在同庞统交谈之后感到很惊奇,认为庞统很了不起,并说庞统应当是“南州士之冠冕”,即南州首屈一指的人物。

献帝建安十四年,刘备领荆州,任其为耒阳令,经诸葛亮推荐,改任为治中从事、军师中郎将。后随刘备入蜀。建安十九年,围攻雒县中流矢死,追爵为关内侯。

4、东晋名儒——习凿齿

习凿池,字彦威,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东汉襄阳候习郁之后,世代为襄阳豪族。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

因习有脚疾,故有半人之称。东晋时,前秦苻坚攻占襄阳后,感慨地说:“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也。释道安一人,习凿齿半人也。”赏识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东晋名儒,习凿齿博涉经史,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篇幅浩繁、内容丰富,历史和文化影响极其深远。他在《汉晋春秋》中以蜀汉为正统,曹魏为篡逆,深得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赞赏。习凿齿提出的蜀汉正统论,以儒家道义观和血统论为基础,为刘备集团的政治清誉提供了理论来源。苏轼《东坡志林》中说: “王彭尝云: ‘涂巷中小儿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宋代民间爱刘厌曹倾向已十分明显。正因如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并浓墨重彩演绎襄阳三国故事,使襄阳成为三国文化的蜀汉之源。

习凿齿的另一名著《襄阳耆旧记》记载了自战国至东晋襄阳地区的人物事迹、山川地理及城邑古迹,为后人研究襄阳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5、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其父萧衍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时纳樊城女子丁令光为夫人,齐中兴元年生萧统于襄阳。萧统两岁被立为太子,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昭明太子像

萧统少时颇有才气,三岁开始读《孝经》,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梁武帝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菜。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弱不堪,官民们无不感动落泪。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由于他的身份地位和待人宽厚的性格,在其身边聚集了许多著名学士。他们商讨古文,聚书3万多卷,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品,编辑成《文选》一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后人又称《文选》为《昭明文选》。《文选》成书以后,风行一时。到了唐代,应进仕举者,必须熟读《文选》。唐代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历代研究《文选》的学者接连不断,世称“选学”。

萧统去世时年仅31岁。因太子之死,梁武帝悲痛莫名,发下全国僧人不得食肉的禁令。自此,方正式拉开中国僧人的素食帷幕。

由于萧统仁爱、性孝,死时都城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襄阳人为了纪念他,在襄阳城中建有“昭明台”。昭明台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高达34米,雄伟壮观,横跨于北街入口处,为襄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阳古城标志性建筑。

6、夜泊枫桥——张继

张继,字懿孙,生卒年皆不可确考,大致生活在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唐代襄州人。张继在中进士以前,曾漫游齐鲁、河间、淮阳、洛阳等地,并曾在洛阳逗留较久。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来到越中避难。大历四年在武昌入转运使府幕,约在大历六、七年“分掌财赋于洪州。”

张继像

唐代诗坛有许多以少量诗作甚至孤篇名世的诗人,如《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黄鹤楼》的作者崔灏等,张继也是其中的一位,一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古,远播海外,且使寒山寺成为吴中胜景,古往今来实属罕见。张继的《枫桥夜泊》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甚至被编入日本教科书,影响直追李白、杜甫。清代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记》一文中说:“凡日本文墨之士,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

7、布衣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生于唐武后永昌元年,卒于开元二十八年,享年五十二岁。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襄阳度过,从未长久离开过家乡,对家乡有一种深切的依恋之情。孟浩然现存诗作大约 270 首,其中和襄阳有关的就有 140首,占孟诗总数的一半以上。正如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所说:“大半辈子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可以说,是襄阳深厚丰富的文化和钟灵毓秀的山水,熏陶、滋养了孟浩然,使他成为了诗人孟浩然。闻一多先生又说:“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也许正惟浩然是属于襄阳的,所以襄阳也属于他。”

孟浩然像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满座倾服。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乃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王昌龄遭贬路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逝。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和王维并称“王孟”,继陶渊明、谢灵运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了微妙的惜春之情,成为传颂千古的名篇。

8、襄阳名“痴”——米芾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读诗,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在书法上,他是“宋四家”之一,而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米芾像

米芾的书法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他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传说米芾有一个“拜石”的故事。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时人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动。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并不怎么感到后悔,可以看出米芾对赏石的投入。

米公祠是纪念宋代书画大师米芾的祠宇,位于樊城汉江之滨。始建于元末,明代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重建。祠堂庭院清静,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米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地、人、文织就的襄阳历史画卷,既有波澜壮阔、硝烟弥漫的场景,又有杨柳依依、春风拂面的温情,将壮士气与文人味揉和在一起。历史上的襄阳有数不尽的人文传奇,有道不完的历史故事,让人心潮澎湃、叹为观止!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