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勇 大运河在东平湖范围内的历史变迁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9 01:16:47
分享:
作者:东平湖管理局 张吉勇 东平湖为古大野泽和梁山泊的遗迹,是古济水和汶水的交汇地带,历史上也是京杭大运河工程和水上运输的枢纽地段,由于受黄河的不断侵袭、淤积,京杭大运河在东平湖范围内不断地进行变迁。一、元代大运河在东平湖的变迁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建都北京,改国号为元。北京一带逐渐成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但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京都所需粮饷主要依懒于南方。为解决南北交通问题,元朝廷作了相当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公元1275年,科学家郭守敬根据丞相伯颜的意见,对以东平湖为中心的大面积地形进行测量,搞清了东平湖南北的地理大势,探明了这里的河流水系,并将测量结果绘制成图上奏朝廷,这对朝廷下决心开凿大运河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自元十九年,由兵部尚书奥鲁赤主持,引汶、泗水自今山东济宁,开挖济州河,北至今梁山县辖区之小安山,接通古济水河道,长150里,于公元1283年竣工。南方粮饷即可从济宁向北经开河、袁口向西北,到小安山西南,北入大清河,继而入海直达京津。该河段使用三年,因入海口沙壅而漕运转海受阻,不得不从东阿舍舟陆运,经二百里抵临清入御河水运至北京。至元二十五年,平章政事桑哥,根据漕运副使马之贞的建言,开挖安山至临清渠,公元1289年正月兴工,征丁夫3万,由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和马之贞等主持,至六月告成,元世祖忽必烈亲赐名为“会通河”。会通河自安民山接济州河开渠,引汶水向西北经由寿张集东、向北经沙湾、张秋至东昌,又向西北到临清与御河相接,长250里。会通河在东平湖范围内全长80多里,南起梁山县韩垓镇五里堡村入梁山县境,经开河闸、前码头、寿张集的安楼,在路那里出境入黄河。同年六月,为解决漕运,壅水行船,在会通河上建安山、开河船闸,公元1294年建寿张集闸。公元1391年黄河在河南省原武决口漫安山湖,会通河尽淤漕运暂停。二、明清大运河在东平湖的变迁明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河南原武决口,洪水进入梁山水泊,元代开挖的济州河、会通河在梁山一段大部淤平,航运不通,停运达20年之久。永乐九年,燕王朱棣篡帝位,迁都北京,为调运南方粮至北京,决定恢复航运,命工部尚书宋礼负责疏通这段运河。这次疏浚,袁口以北梁山一段运河没有走元时故道,将袁口以北东徙20余里开新河,即从袁口经靳口、王仲口、常仲口、安山镇、戴庙,至十里堡与北段接近,长90余里。此段新河在东平湖境内,南面筑堤以防黄河淤垫,北面未筑堤为地里河,以借汶水济运。在未筑戴村坝以前,汶水全部西流,直灌东平湖。靳口以北,特别是安山以北至清河门大片地区,汶水横流,汛期为害甚大,当地流传着“东平州,十年九不收”的谚语,形容受汶水之害的情景。这段新运河挖成后,南支流的汶水可灌入新河,借此水可以济运,同时还减少了涝灾,可谓一举两得。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黄河改道,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即现行黄河河道。运河在十里堡穿黄而过,在张秋镇入古运河,经东阿、聊城至临清入卫河北上。黄运穿交,给运河漕运带来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在十里堡和张秋镇修建防洪闸,以防黄河水淤积运道,二是粮船穿黄要避开洪峰,不敢冒险。随着海运的兴起,政府又施行粮银分纳政策,减少了运粮任务,运河航船大减。到光绪二十七年,漕运被迫停止。清末民初,漕运停止后,穿黄段运河淤积愈甚,为解决漕运,于是从大安山西筑拦河坝,使运河北走东折,到大安山东入孟家沟,在东平新湖乡巩楼村以西,经老湖镇埠子与盐河河流,绕王古店、大吉城、顺侯河出清河门,再由东庞口入黄河,直达利津入海。安山以北运河,随着黄水倒灌,汶水和南运河水的汇入,东平湖积水逐年加深,行船在安山西出口入湖,至西北清河门畅行无阻。1958年以后,由于黄河淤积,河槽升高,致使干旱季节部分河道断航。1939年至1945年,黄河南徙夺淮,湖区干涸,航运遂停。1946年黄河归故后,航运稍有恢复,运船百余艘,主要分布在潘孟盂、前后仓、马庄、埠子一带村庄,运道仍以运河、黄河为主。1958年修建东平湖水库,将张坝口以北之运河截入东平湖库区内,东平湖至济宁段运河完全断流,自此,在东平湖范围内的一段运河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三、梁济运河的开挖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东平湖不断得到治理,1958年修建东平湖水库围坝,将张坝口以北之运河截入库区内,至此梁山至济宁段运河完全失去航运排水作用而灭废,为开辟水运,减轻排水自然流势需另辟排水出路,于1959年冬至1960年春在东平湖围坝外沿湖西排渗沟另开新河,自东马垓村至路那里入黄河。路那里至梁山港一段长40里,亦称湖西航道,航道线路沿东平湖堤西侧经1963年疏浚治理后改称梁济运河全长78.34公里,梁山县境内22公里。当年,为了排泄鄄城、梁山区域洪水对航道进行开挖,底宽12~16米,河底高程为34.8~36.0米,纵坡1/16500,水深0.3~1.2米。1968年10月,为了解决航运,在国那里黄堤修建入黄船闸,于1970年6月竣工,河道经1968年疏浚治理后,由于维护工作未能跟上,致使航道严重淤积,且国那里入船闸未正常使用,故此段未能通航。四、东平湖内运河航运的梦想又成现实京杭运河是水上交通运输的黄金水道,恢复东平湖区运河航运是东平湖人多年的梦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给恢复东平湖的运河航运带来了新的机遇。2004年山东省港航局已委托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完成了《济宁至东平湖段复航工程预算可行性研究报告》,该工程包括航道、船闸、港口及路桥建设等。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南四湖东平湖输水与航运结合工程梁济运河段柳长河段输水航道工程已于2011年3曰10日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在东平湖的走向是在东平湖司垓闸附近邓楼修建船闸,沿新湖区原柳长河开挖航道至八里湾,在八里湾再修建船闸进入老湖,八里湾船闸单向年通行能力为2100万吨,在东平湖老湖区内建设代屯、东金山等港口,在2020年货物吞吐量可达565万吨。柳长河段输水航道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南四湖至东平湖段输水与航运结合工程的7个单元工程之一,输水线路自邓楼泵站站上至八里湾泵站站下,全长20.984公里,一期工程按三级输水航道设计,输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可通过1000t级船队,设计最低通航水深3.2米,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复航项目于2012年底已全部完工,至2008年底工程包括邓楼泵站、八里湾泵站、八里湾船闸和柳长河输水航道等已全面完成。东平湖东平湖老湖内航道正在开挖,金山和代屯刚去建设如火如荼,到时可再现东平湖大运河古时的繁荣景象。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