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忠 郭树忠教授:医生应该拥有哪些人文素养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8 15:33:45
分享:

时下,有个词被医生们频繁提及,那就是人文素养,一时间,似乎中国的医生们都意识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如果我们问医生的人文素养是什么? 很多人不一定能说清楚。

查百度百科,说人文素养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读起来很艰涩、理解起来很难,更不知道如何指导医生的日常工作。

作为一位工作三十多年的医生,我是如何理解医生的人文素养的呢?

我觉得医生的工作对象是人,所谓人文素养,首先体现在医生们对人的态度上。这个态度是内心深处的态度,就是医生要自觉不自觉的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看。

我们多年的医学教育更多的教我们从解剖生理的角度看病人,甚至从分子水平看病人,这样看病人没错,但远远不够,病人不是一架冰冷的机器,病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喜怒哀乐,并且是我们的同类,对人的生命敬畏,对别人的痛苦心怀悲悯之心,用关怀和帮助的心态面对病人,而不能把病人只是看做一个生物体,甚至一架机器,更不能简单的把病人看做自己获取报酬的劳动对象。这就是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是人文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医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在与患者打交道的能力上。

医生面对的病人来自四面八方,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背景,有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经济状况。医生要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首先要学会读懂他们每一个人的心。要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多学点心理学知识,知道人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二是多读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窥视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多读书可以帮助医生读懂每一个患者的内心世界。三是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了解社会中各种人的内心活动轨迹。

另外,仅仅读懂人心还不够,还需要学会与人进行交流。不同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与患者交流需要用他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谈。如果你的病人是个农民,你得会用农民听得懂的话解释病情,要通俗易懂。如果你的病人是个知识分子,则需要用专业性更强,分析更有条理的语言与其沟通,要显示出医生的学识层次与文化修养。总之,充分的交流是建立互信的基础,今天医疗纠纷频发与医生们的交流能力不足是有一定关系的。

还有,医生的人文素养也体现在其本人的心理素养方面。

医生每天面对生死、面对各种风险和压力,医生本身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医生需要给与患者稳重、自信、处变不惊的职业态度,这样才能增加患者治疗时的信心。而医生的心理素质一方面与遗传有关,更多的则和后天的经历有关,医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在行医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信任是开展医疗工作的基础。患者通过观察我们的衣着、言谈举止、我们对他们的态度、以及了解到的我们的口碑来确定对我们的信任度,而患者越信任我们,工作越容易开展,甚至效果也会越好,特别是在和心理关系十分密切的整形外科领域更是如此。不要忽视了多解释一句和少解释一句之间的差别,医生的工作的确非常繁重,但我们要明白,来求助的患者心理压力同样巨大,对病情又是一知半解或干脆一无所知,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真实的状况,这就需要医生的悉心解释,很多时候医生明白的事患者是不懂得的,你觉得这句话说不说无所谓,但在患者看来,你的一句解释却可能解除他的一块心病,你省略的一句话也可以滋长他内心的不安,甚至是不满。换位思考,是以人为本的基本条件之一。

缺乏人文素养的医生面对患者总是简单的把自己的经验套用到患者身上,而不会因人而异。但这样就没办法做到将心比心,比方说当你面对易性病患者,如果你自己不患有同样的疾病,你怎样理解变性患者内心的需求呢?

缺乏人文素养的医生没法切身体会患者的痛苦,因为患者的病痛和家庭状况,心里状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有哪个医生得过每一种病经受过每一种苦难,当你无法用切身的体会去理解患者的痛苦,特别是心理层面的痛苦时,你要怎么办呢?

缺乏人文素养的大夫常常只用科学知识治病,无法在治病的同时抚慰患者心理上的痛苦。而一个好的医生一定要在治病的同时学会人文关怀。这样患者即使病没有治好,但也知道医生尽力了,即使肉体的痛苦没有减轻,但心灵的痛苦也得以缓解了。若每个医生都能如此,医疗纠纷也会相应减少很多。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