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 永远回不了上海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同济医院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7 17:19:40
分享:

同济医学院校门

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是以医学起家的,1895年德国退役军医埃里希·宝隆第二次来到上海时,在策德里乌斯医生的诊所当助手,不久与另一位德国医生奥斯卡·福沙伯创建了“上海德医公会”,并从1899年开始筹建一家专门诊治中国病患者的医院,宝隆等人筹建医院的举措得到了时任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及上海实业界大亨虞洽卿、叶澄衷等人的支持,并于1900年在德国教堂附近建成了“同济医院”,宝隆也由此成为上海滩闻名遐迩的外科医生。

宝隆医生

鉴于当时专业医生严重缺乏,宝隆游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佩向德国政府建议,应该在“同济医院”的基础上建立一所培养中国医生的德国医科学校,并由“上海德医公会”具体负责在上海建校。

1907年“上海德文医学堂”建成并投入使用,由宝隆医生担任学堂总监,1908年又更名为“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规定学制为八年,其中德文科三年,医预科二年,医正科三年,医正科的教授也要参加“同济医院”的临床工作,而医正科的学生上课和实习均在“同济医院”内进行,而“同济”二字是从德语Deutsch在上海方言谐音中而来,同时也蕴含着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其独特的校名由来,可以说在中国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

同济德文医学堂旧址

1909年2月下旬,宝隆医生不幸染上伤寒,此后一直高烧不退,最终因并发肾出血,于1909年3月5日在上海病逝,终年仅47岁,为了纪念宝隆医生创办了“同济医院”和“同济德文医学堂”的伟大功绩,“同济医院”一度被更名为“宝隆医院”,而宝隆医生所遗留的职务,均由其好友奥斯卡·福沙伯博士继任。

福沙伯

1911年,宝隆医院购置了一栋西式楼房作为病房和医正科学生的宿舍,1912年又投资建造了一栋德式楼房,作为医正科教学和实验之用,这一年又开办了工科,同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医正科三年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三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了毕业考试,三人顺利地通过了严格的考试,成为同济大学历史上第一届医科毕业生。

宝隆医院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之时,由于“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是属于战败国德国的产业而遭到强行解散,由于中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由华人董事会接管继续办学并直属教育部领导,因此又先后更名为“同济医工学校”、“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在时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北洋政府拨款在上海吴淞镇购置了150亩土地筹建校舍,并于1922年迁址吴淞校址办学,而袁希涛也甘愿舍弃京官,于1923年至1927年出任“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校长。

袁希涛

192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张国淦签署第120号训令,批准“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升格为大学,从此每年的5月20日就被同济人定为校庆日,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被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接管并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由此成为上海第一所国立大学。

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立同济大学吴淞校区被日本飞机炸毁,同济师生不得不迁址授课,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国立同济大学被迫西迁,先后辗转于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云南昆明等地,直到1940年才落脚于四川宜宾李庄办学,,而同济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还有待于史学界挖掘和认识,那实在是一段不该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合影

1946年6月,国立同济大学由四川李庄迁回上海复校,此时的同济大学已经在抗日的烽火中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为了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同年9月同济大学的文学院和法学院被并入复旦大学,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被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了“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5月同济医院也被迁入武汉,并被更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同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至此,鼎鼎大名的“同济”品牌在武汉消失了。

中南同济医学院旧址

既然“同济”这块金字招牌在武汉被弃之不用,而一代又一代同济人都想把属于自己的医学院再重新迁回上海,回归同济大学的怀抱,以圆同济人医学之梦,但始终都是阻力重重,从上海迁出的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同济医院成了有家不能回的游子。

武汉医学院旧址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被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消失了整整30年的“同济”品牌终于又被重新启用,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了华中科技大学,同年6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挂牌成立,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同济医院,既没有回归发源地同济大学,也没有划入有一定渊源的武汉大学,而没有任何历史渊源的华中科技大学成为最大的赢家。

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门

有意思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在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之前都冠上了“同济”二字,这在所有设有医学院的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似乎显得有些另类,由此可以看出华中科技大学还是愿意保留“同济”品牌,以此传承其历史,这也许是出自同济医学人的“同济”情结。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徽章

同济大学的医学之梦被彻底击破,不得不面对现实而另辟蹊径,2000年4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但此医学院却不再是原来那个“根”了,尽管如此,同济人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圆了自己的医学之梦,但愿同济人能够重塑以往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的辉煌。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