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蕊 徐蕊专访:中式哲思在时尚中绽放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6 14:45:34
分享:

进入徐蕊的工作室时,她正小心翼翼地从模特身上取下一件曾展出于美国加州的设计作品。将衣服上的所有纽扣打开,这件衣服瞬间变成了平整的被子,经过上下折叠后,可以看到如八卦般的阴阳相合。

“这个系列我想体现的是被子与人的关系,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制作材料都是服装工业废料,目前服装垃圾是环境问题里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徐蕊把这个作品与弗洛伊德联系起来的原因是,弗洛伊德一直在研究人的共性,而徐蕊希望通过服装找寻人类美的共识。

2014年,徐蕊来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时装专业进行访问研究,在此之前她是中央美术学院时装艺术专业的副教授。作为当代时装艺术的先锋,她巧妙地将西方的解构式形态美学与中国的漫游式精神传达融合起来。

“褶裥的顺畅是中国衣服的特点。为了保持这个特点,在挤出富裕浪褶的同时,需要着重考虑布丝的方向。纱向相合,浪褶顺畅;纱向相背,布绺扭拧。经纬相交,转承启合,再多的布量,也就重而有序了。由此,衣内外的空间可以无限延展。”最能代表徐蕊设计风格的是其代表作《象罔衣》,她通过裙裾间变化的衣褶游戏和虚无缥缈的颜色来传递“有与无”、“虚与实”的中国道家哲学。

“《象罔衣》系列从精神层面来探索迷途中的中国服装形态。我意图呈现一种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提示人们寻找更有价值的角度进行创作,寻找与今天的时间感相对应的可能。《象罔衣》以触摸中国服装存在的源头——文人精神入手,写意出一种可以向未来延伸的路径,也就是庄子文中的象罔意境。用这种方法去解析中国衣服的来龙去脉,衣不能只看作衣,裤也不能只当作裤。上衣、下裳和裙之间便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可能。”与徐蕊交谈,她不断提到文人属性一词。

这恐怕与她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徐蕊生长于美丽的新疆,自幼学习诗词、字画,在学习服装设计之前,一直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纯粹的服装设计师不同,徐蕊的作品里总是带有浓浓的中式韵味,“有些人觉得中国文化有一种腐朽的味道,我想那不是真正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一种文化的生长,除了继承已经形成的优越性,更要促进含苞待放的新生性。”

所以徐蕊一直在探索服装设计里的新元素。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姜绶祥教授合作,徐蕊创作的《四两十钱》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纳米金属合金布料。作品名取自作品旗袍的重量二百五十克,换算成中国计量单位为五两。徐蕊一方面注重刻绘旗袍含蓄优雅、安静大方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又强调一种混合的民族感,它有古希腊托加式的浪褶、中世纪欧洲骑士的披风,换一种穿法又变成了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中的圣女。

“这是一种金属后处理过的材料,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式将金属的性格融进了柔软的面料。昂贵的金属分子,附着在轻盈的丝绸或纤维上,发生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反差,符合思辨的意义。这种通过工业方式展现出的高科技材料体现了一种自然之美。它很像我家乡的天空的颜色。”徐蕊拿起手边一块看似“普通”的布料说道。

在伦敦的这一年来,徐蕊的两个困惑在学习中慢慢化解了。其中之一,徐蕊无法用语言向西方人解释的有关中国的传统哲思,通过服装让他们了解了。之二在于,中式简单的制衣风格慢慢被西方服装设计师接受和采纳。

经过在英国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徐蕊马上迎来自己在伦敦的首个时尚艺术展——“从玄到目盲”。她将通过这个展览向英国时尚业内人士以及普通观众阐释何为“中式语境下的时尚之美”,以及何为“中西方审美的不同与趋同”。

将中式风尚推广到更高更大的平台上,与世界各地最优秀的时装设计师同台竞技,也是中国本土设计师一向所致力的目标。徐蕊独到古典的设计风格和依托于作品背后的中式哲思,不仅让她成为这一批设计师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人物,更让她拥有足够丰厚的底蕴和经验用服装传达中国的审美精髓。这次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为期十日的时尚艺术展,是徐蕊在伦敦的一个起点,也是中国设计师在伦敦时尚事业的又一高点。从这个展览出发,徐蕊将一步步向英国观众诠释时尚设计中的中国精神。

展览信息

“从玄到目盲”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徐蕊时尚艺术展

日期:2015年8月21-30日

地址:Royal College of Art, Upper Gulbenkian Gallery, London SW7 2EU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