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什么正什么 中医说的风邪指什么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6 09:45:08
分享:

风即风邪

中医里头有六淫病邪之说,是谓“ 风寒暑湿燥火 ”六邪。

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以风为首的六淫病邪或时邪病毒,侵袭人体的途径或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人。因风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位最高,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娇气,不耐邪侵,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其基本病机是外邪影响肺卫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尤以卫表不和为主要方面。卫表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等症;肺失宣肃,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咽痛等症。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热等的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文献摘要】

·《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丹溪心法·中寒》:“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症因脉治·伤寒总论》:“外感风寒,从毛窍而人,必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

《时病论·春伤于风大意》:“风为六气之领袖,能统诸气,如当春尚有余寒,则风中遂夹寒气,有感之者是为风寒;其或天气暴热,则风中遂夹热气,有感之者是为风热。”

《类证治裁·伤风》:“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恐专行发散,汗多亡阳也。”

《证治汇补·伤风》:“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人,病反增剧也。”

病因

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风邪为病,其病证范围较广,变化为快。其具体特点为: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

风邪能与寒、湿、痰、燥、热等相合为病。致病的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风、全身瘙痒、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临证时,发病在春季与感受风邪明显有关者,均可考虑风邪的存在。

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热这些正常的气候现象,古时称作“六气”。六淫,是对六气的异常变化的一种称谓。古人认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可以使人产生疾病。中医借用“风、寒、暑、湿、燥、热”之名及其特性,来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扰人体所致的疾病原因。

临床表现

1.轻扬开泄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2.善行数变

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3.风性主动

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如外感热病中的。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风为春季主气,四季皆有,其致人病者,谓之风邪。风邪侵袭,四季可见,为外感六淫中的主要致病因素。《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东风生于春,南风生于夏,西风生于秋,北风生于冬之说。由于风邪四季常有,故致病广泛。如《素问·风论》有:春伤于风者为肝风,夏伤于风者为心风,季夏伤于风者为脾风,秋中于风者为肺风,冬中于风者为肾风之论。六气各有主时,致病因时而异,惟风气四时常见,故致病最多,居六淫之首,故称“百病之长”,甚至将其做为外感病邪的总称。

《内经》在论述外感致病因素时,常以风邪概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灵枢·刺节真邪》说:“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所说的“风”泛指一切外感病邪,故《素问·风论》又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风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由于风气疾速,善动不居,变化迅速,侵袭人体上下内外无所不入;且风四季常有,寒热燥湿诸邪每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故为外邪致病的先导。《素问·风论》谓:“风者,百病之长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说明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病初起的主要邪气,风证又为多种外感病的始见证。风邪又常常随时令而兼挟不同淫邪而致病。如《景景室医稿杂存》曰:“盖风属木,其母水,水性寒;其子火,火性热。因冬时感发者,寒风也,带水寒之母气;春时即为解冻之温风;夏初又为解愠之薰风,故兼火热之子气。又能兼燥湿暑三气。故风者五气悉能兼之,为百病之长也。此邪随时令阴阳而变也”。验之临床,风邪及风兼它邪所致病证极为广泛,如风挟热邪袭表犯肺可成风温;挟寒邪外束肌表为风寒表证;挟湿侵袭肌表、经络、关节可见身体重着,关节痹痛。

风邪所致病证多端

风邪四季均可发病,侵犯部位广泛,无处不至,导致多种疾病。风邪侵犯人体,又常变生或诱发它证,变证多端,还常兼邪为病,故《内经》称“风为百病之长”,认为“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风邪侵袭,初期常见汗出、恶风、脉滑之表证。因其善行数变,动而不居,侵犯部位广泛,可变生多种病证。据《内经》记载,常见的风证可归纳为:

①根据风邪侵犯的途径和部位分有泄风、脑风、目风、偏枯、风痹、疠风等。

②根据受邪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有首风、劳风、漏风、内风。

③按受邪季节及临床表现分为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胃风、肠风。

④其它风证:风水、风逆、风厥。

总之,风邪为病诸多,在《内经》的基础,对风证的认识多有阐发,部分风证病情重,危害大,由此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风与肝相应。风为木气,通于肝。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这是风邪伤肝,木盛克土所致。

辨证施治

1.风寒型

证候:恶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咳嗽、鼻塞、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疏风散寒,辛温解表。方药: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独活、川芎、前胡、桔梗、枳壳、茯苓、柴胡、甘草。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2.风热型

证候:发热重、微恶寒、自汗、头痛、目赤、口干渴、小便黄、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散热、清热利咽、辛凉解表。方药: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淡竹叶、荆芥、桔梗。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3.挟湿型

证候:头痛、发热、发风疹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关节酸痛游走性,肢体屈伸不利,出汗、生疮疡、下肢浮肿,伴有泄泻,舌苔白腻,脉濡。治则:散风祛湿。方药:羌活、薏苡仁、防风、白芍、苍术、当归、细辛、麻黄、川芎、桂枝、桑枝、白芷、藿香、生地、黄芩、宽筋藤、骨碎补、生姜,鸡血藤、甘草。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4.血虚生风

证候: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皮肤干燥、瘙痒脱屑、耳鸣、心悸、失眠,舌质淡,脉虚细。治则:养血熄风。方药:当归、生地、熟地、川芎、白芍、丹参、首乌、鸡血藤、防风、桑椹子、阿胶,白鲜皮、苦参、白芷,甘草,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5.阴虚动风

证候:头痛、头晕或中风昏倒、四肢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脉弦。治则:平肝熄风。方药:生黄芪、生地黄、怀牛膝、制白附子、代赭石,僵蚕、制全蝎、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制水蛭、广地龙、生龟板、生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当归尾、青蒿、桃仁、红花、生麦芽、甘草。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6.热极生风型

证候:高烧不退、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目睛上视、角弓反张,舌绛苔黄燥,脉象弦数。治则:清热熄风。

方药:羚羊角粉,桑叶、生地、川贝母、勾藤、菊花、生白芍、竹茹、茯神木、甘草。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中成药:紫雪丹,凉开水送服,每曰2次至4次。可镇惊安神,清心开窍,适用于热病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惊痫等症状。

人体对风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就是头项结合部,三个穴:风池、风府、翳风。中了这个风呢,容易脑仁疼或者面瘫。第二道防线呢,就是我说了那个要含胸拔背,肩胛骨要覆盖上后背。这儿有两个穴,一个叫什么,“风门”。一个叫“秉风”。这我们也讲了。第三道防线还有一个风,这个风的名字叫“风市”。

“市”是“市场”的“市”,这是足少阳胆经的第31个穴。它在哪儿呢?就是我们双臂下垂紧贴裤缝,中指触及的那个部位,那一点叫“风市”。刘备这种双手过膝的人,那不按到阴陵泉去了,足三里。有可能。但是这个定位来取的话一般我们都同身寸,这个人长成这么奇怪的样儿,他里面的经络和脏腑就有奇怪的,一定要根据他的去取。不能说人手里拿个尺子刻舟求剑,书上说了,从这个股骨大转子到了那个膝盖那个犊鼻,然后说分多少份儿,取多少寸,不对。按人取。一定要按他手上去取,临床很多人很奇怪的。

这就说到了取,风市这个穴就专门治我们下肢容易受的一些风,下肢的话很多人说外面一有刮风下雨有感觉。其实先受风了,先受风以后才会寒、湿、热这些邪气进来,就是说你把风掌握好这三道防线。可是现在很多女孩子穿超短裙,一看那个短裙卡的那个印儿,正好露出个风市。然后呢,那个脖子还露出来,然后呢后腰还露出来。脖子、腰、肩膀再露出来,后面这个肩胛骨露的多。所以,大家尤其是女孩子,穿的少的时候,要考虑到年纪大了,一些问题会找上你哦。

风邪入体怎么驱除有效

晒背

我们的背部是很重要的保暖位置,邪风也很容易入侵我们的背部。那么风邪入体怎么驱除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晒背,时常让我们的背部接触到阳光,有利于钙的吸收,还有利于取暖。

注意衣物避体

现在的衣服追求时尚,很多衣服都是没有季节的。露腿、露肚脐、露背等,衣服的穿着也是会导致风邪入体的。那么风邪入体怎么驱除呢?要注意穿适宜季节发展的衣物,尽量将身体重要位置护住,不让其露出。

捶背

捶背能够舒筋通络、补精益气、强身健体,还能够有效增强人体生命力。防止因风邪入体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

搓背

搓背有利于背部的保暖,可在洗澡的时候用毛巾搓背。且使用力度不宜太大,能够有效防止感冒等症状。

风邪湿症怎么治疗有效

体内风邪重的话,要分清是“外风”还是“内风”,外风指感受外界风邪而致,主要与表现为恶风,微热,汗出,鼻涕,咳嗽等,内风比较复杂,主要和人体的的肝脏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为肢体抽搐,眩晕,震颤,手足麻木,皮肤瘙痒等。不管是“外风”还是“内风”,做艾灸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去除“外风”,一般效果显著,但是对于“内风”,在做艾灸的同时,还要调补脾胃,滋养肝脏!

对付体内湿邪,可以选择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苋菜、冬瓜、扁豆、薏仁、绿豆、西瓜翠衣等。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