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之妻 漫话灶神源流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6 05:23:26
分享:

漫话灶神源流

公丕刚·文

灶成之为神,几千年来让人敬祭,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在的乡气民俗,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节,是祭灶神日,这一天,在灶旁边贴上一张灶君老爷年画版像,上面是庄严慈祥的灶君老爷;还有两旁小画像为八仙人物和忠孝人物;有招财进宝童子;福禄寿老人;有二十四节气表;印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

  写上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也有的对联是写:“子辰分两岁;一夜共二年”;横批:“保佑平安”。点燃一柱清香,供上灶糖、柿饼、年糕。据说,当夜灶君上天去谒见玉皇大帝。他有一本账簿,都记的清清楚楚,丝毫没有偏差;把本宅内的一家人,在这一年之中的言行,都毫无隐瞒的向玉皇大帝奏报,有孝义善行的赏;有悖劣行恶的罚。赏则家业兴旺,人口平安;罚则剥夺寿纪。

  《太上感应篇》载:“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抱朴子·内篇·对俗》载:“则纪算难尽而迟死,若所禀本少,而所犯者多,则纪算速尽而早死。”人的寿命,十二年为一纪,一百天叫一算。三台星神,掌管人的寿命。北斗神,掌管人的善恶。

  祭奉灶神历史由来悠久,远在上古时期,相传从祝融开始的。祝融是什么来历呢?祝融是个官职的名称,属南岳衡山,现在山上还有祝融峰,相传祝融死后葬于此地。所主掌管理的是火正之职,又按季节称为夏官,“夏”,五行属火;南岳五行南为离,“离”,五行属火。祝融是个官名,做这个官职的人,在上古时期有好几位,而且这个官职也是一方诸侯国之君长。

  《淮南子·汜论》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

  《太平御览》卷百八十六引《淮南子》佚文:“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淮南子·时则》注:“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于灶.”

  只《淮南子》一书就有三种灶神的说法。

  炎帝为灶神,看来在汉以前有这一种说法流行于世。炎帝有人说就是神农,也就是后来的族群祝融氏,考古对应的是仰韶文化中晚期。

  黄帝为灶神,这种说法是因三国·谯周《古史考》认为:“黄帝作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时代,灶坑改进为炉灶,并发明了最早的蒸锅“陶甑”,以此为凭的,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广为流传。

  又有祝融吴回为灶神的说法,看来还是祝融是灶神的影响力大,流传远广。

  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祀典》引《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炎帝的部族,在黄帝时,被黄帝给击败收编统治后任命炎帝的后人容光为南方火正夏官祝融。在南方人多认容光为灶神火神,因怀念炎帝之情。在颛顼做帝行政时,任命他的孙子重黎充做祝融职务。帝喾时,共工氏作乱,帝喾命重黎部落去剿灭共工氏,远古传说的“祝融共工大战”既是此事。因为重黎没有按帝喾之意完成,被帝喾于庚寅日给杀了,让重黎的弟弟吴回担任祝融之职,继续统领部族诸侯,管理火正。

  祝融这个官职的名称,以后又改了名称叫“司马”,为三公之一,履职军务。太史公司马迁就是重黎的后裔。

  《礼·号谥记》载:“为伏羲、神农、祝融。”在这里被列为“三皇五帝”的“三皇”之一,看来祝融来历不小,通过看以上条例,此处的祝融应该是炎帝,炎帝又称烈山氏、《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也称厉山氏,《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与灶神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个氏族诸侯国就是诸侯联盟的神农时期,《路史·前纪》卷八载:“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神农时期为新石器中晚期,以种植五谷;烧制陶器为代表。陶器的烧制得用火;五谷也不能生着吃吧?所以那个时代火是最先进、最红火的。炎帝的“炎”字就是由两个火字组成,这个就说明火的主要性和重要性。

  黄帝取代神农后封容光为炎帝部族为诸侯。“容”和“融”音同;“光”是火散发,其意还是个“炎”字内的“火”字。

  这个部族的女儿嫁给了颛顼帝家内生了重黎,重黎就被委任到这个部落做了祝融这个诸侯。《孔传》:“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孔颖达疏:“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

  祝融的“祝”字,就是祭拜和祈祷;也是“觋”之义,是管理神庙香火的人。《汉书·礼乐志二》载:“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忧古降神之乐也。”可见祝字在古代是祭祀仪式称呼。

  “融”字是: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融化、融解、消融。“融”的本义,还得是受热才能融,受热还得依靠“火”字来达到“融”的状态,所以,“祝融”一词是有意义的。

  《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以上两条是表明重黎任火正祝融,专管主祭上天之神,也就是能和天神通语达意的大祭司。《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祭拜天神,本来是国家政权之事,是怎么普及到寻常百姓家的呢?还得继续寻根探底。

  《周礼·大宗伯之职》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管子》载:“礼者,因人情,缘义理,为之节文者也。”《曲礼》载:“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政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官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载: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汉书》载:“叔孙通为高祖制礼仪十二篇。”《后汉书》载:“章和元年,诏曹褒于南宫东观考正旧礼。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婚冠吉凶终始制度,为一百五十篇。”《周礼》载:“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孝经》载:“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春秋说题辞》载:“礼者,所以设容明天地之体也。”《家语》载:“孔子言于鲁哀公曰:"人之所以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长幼之位。’”

  看以上诸条古文引述,祝是祭祀;祭祀就是“礼”字;“礼”则“威”;“威”则“畏”;“畏”就是“惧怕”;“惧怕”就是一个“敬”字。

  《白虎通义·五祀》载:“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处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何以知五祀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月令》曰:“其祀户。”又曰:“其祀灶。”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灶以鸡,中霤以豚,门以犬,井以豕。或曰:中霤用牛,馀不得用豚,井以鱼。

  在这里看到了五祀里面有一项是灶,祀灶出现了。在个风俗看来形成已久,到了东汉《白虎通义》班固的时代,就被《月令》和他在《白虎通义》里给记载了。

  在这是夏天祭灶,因为火的主人,要生活自养;夏天又是火王行政令,所以看重灶、火,才敬重于礼,祭祀于灶。

  看来还是和火有着最重的关系,其重要性有二,一者:古代取火极不容易;周代有朝廷专管生火的官员,那时已经发明了一种利用太阳光取火的专用器具叫“阳燧”,有专职人管理。以后发展到火石用火镰敲击火花星取火,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949年时期,新中国成立,有了火柴,人们称为洋火,这才淘汰了火石火镰的使用。

  二者:自古至今,最尖端的先进科技都首先用于军队,上古时期也不列外。火在上古时代就可算是最先进的了,所以,就归祝融统管,因为后世主掌军机兵权的大司马前身就是祝融。由此可知火的主要性和它的重要性,在古人心理所处的位置,是多么尊崇。就是现在的核武器,还是巨大火爆的杀伤力。

  灶神是由火伸展而来,祝融无疑就是火神;在火神这个主干上发出来了枝条。《白虎通义》载:“独大夫已上得祭之何?士者,位卑禄薄,但祭其先祖耳。”《礼》载:“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祖。”《曲礼》载:“天地四时山川五祀,岁遍;诸侯方祀,山川五祀,岁遍;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先。非所当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在古代只有大夫以上才可以有资格祀灶,于夏时节奉以鸡;士庶平民是没有资格祀灶的。士庶只能祀祭先祖,不可乱祭祀,乱祭祀就是淫祀,所祀无福。相传上古时期祭祀成为风气,民众迷乱而无所不祭祀,是该祭祀的也祭祀;不该祭祀的也祭祀,颛顼帝发觉这个很迷乱,就任命重黎主管祭祀,隔绝世人盲目乱行祭祀和天神相通,只有重黎可以上天和神相通,其他人禁止随意祭天神。

  《白虎通义》记载了祀灶,但是只限于大夫以上的官员可以祀,平民百姓是不可以祀灶,这时期尚不知道灶神姓名。

  《礼记·礼器》载:“奥者,老妇之祭也。”郑玄注:“老妇,先炊者也。”《仪礼·特牲馈食礼》载:“卒食而祭爨、雍爨。”孔颖达疏:“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

  在以上看出来了,灶祭,非是祭火神,是因为爨才祭。是老妇之祭,因为老妇是先炊者。当然了,男壮汉在外务工,老妇在家内做饭,祭祀灶的礼节也就是祭老妇了。老妇当然在家中就是老母,她在每日中,灶前左右的转,不论春夏秋冬,雨雪暑寒,总是热汤热饭,这分功勋,是值得表彰和敬奉的。也许老妇就是灶神的雏形。

  灶神到底是谁?祂是什么来历呢?《庄子·达生篇》载:“齐桓公问皇子告敖:"到底有没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这个灶鬼叫“髻”,“髻”是什么呢?“髻”是古代女子盘在头上的发形,以“髻”可以代表女子。

  西晋·司马彪注:“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

  上边一处说灶神是老妇;一处说成是美女,但是,一致的是女性;不一致的是年龄,表明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形式。

  从老妇到美女是一时间的变更,《礼记》一书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的文献;《仪礼》的成书年代是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这个时期灶神还是老妇,到了《庄子》书内只是以发髻的形貌来表示,只暗示了是个女性,并未有年龄的表示。笔者认为:西晋的司马彪却给以作注为“其状如美女,著赤衣。”这个注释,是从《易》的“离”义来的,“离”在《易经》内是正南方位;其义为“火”;为中“女”;其色为赤为红;仪表为“炫丽姣美”,还是依照“火”的《易》内精义来释解的。

  到了晋代灶神的形象就是《易》中离内火的含义了,这样解释,当然是穿赤衣的美貌女了,但是和春秋时期的勤劳慈爱的老母形象之意完全改变了,司马彪是只知学识之理;而忘却了人情的老母慈爱;儿女孝悌之义。他这个注解是他一家之言,不是《礼记》、《仪礼》所阐发的儒家思想的本意,他变更为道家《易》学的释义里边去了。

  到了三国时代,还有这样的说法,《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载:“王基家贱妇生一子,堕地便走人灶中。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宋无忌是个什么神衹?或者是什么妖魅?再或者是什么人?《史记·封禅书》载:“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内把他提名,还有其他几位方士,最后归称为燕人,也就是燕国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以上这一条知道,燕国有位国王喜欢稀奇古怪的事。宋无忌就是一个会稀奇古怪事的方士,他在战国时期归靠燕国那位爱稀奇古怪事的国王,以图发展。《白泽图》载:“火之精曰宋无忌,盖其人火仙也。”由这条知晓宋无忌是“火精”;笔者推测:宋无忌会耍弄火的把戏,现在一些江湖艺人,就会空手生火;口内喷火,就是杂技。宋无忌专长于此,是无可置疑的了。在战国时代,如有这样杂技,那是肯定是稀奇事,不懂其中原理的人,就是奉他为神了。管辂称他为“妖”,并不认可他为神,看来他并不讨世人所喜爱,“妖”是贬义,反而,世人对他是不满和恨愤的情绪,要不,不会骂他是“妖”的。由此得知,世人是厌恶他的把戏。他又成了月中之仙,司马贞索隐:“乐产引《老子戒经》云:"月中仙人宋无忌。’看来他是在火与月之间,似是而非的一个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灶神并没确定就是他,看来是另有其人。

  许慎《五经异义》载:“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东汉·郑玄《驳五经异义·灶神》载:“驳斥灶神为火正之陈见:"古《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搏颊。谨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妇也,同《周礼》。’驳曰:"祝融乃古火官长,犹后稷为尧司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灶陉,一何陋也!祝融乃是五祀之神,祀于四郊;而祭火神于灶陉,于礼乖也。’”郑玄认为祝融是火正之官,相当于后稷为尧时的司马一职,位列三公,应该是大神,是朝廷注重祀于四郊的,岂能只限于祀于灶陉?灶者卑小,于礼不合。意下否定灶神是祝融,郑玄又在《驳五经异义补遗灶》中说灶神祝融是老妇,肯定了灶神是老妇的身份。

  苏吉利一名,原来是来源于古本《周礼说》的,是祝融的别名。郑玄以前有《周礼说》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召鲁哀公而徵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看来春秋战国或者秦汉时代有集《周礼说》的卷本,不同于今本。

  魏晋时《荆楚岁时记》载:“灶神名苏吉利。”隋代《灶书》载“灶神,姓苏,名字叫吉利,他的妻子叫博颊。”《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载:“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都是抄袭《周礼说》、《五经异义》而来,苏吉利就是祝融。

  以年代为序,若是相同者,就是后者抄前者,往下传承。

  《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宣称:“昔登昆仓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惟此老母,是各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夫二炁,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

  《太上洞真安灶经》载:“有炊母神母,为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变饮血茹毛之化,就炼生还熟之餐,录世人功过之因,月逐司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态触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圣旨。

  《灶王经》载:“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这种说法还是继承了《礼记》、《礼仪》的儒家思想的老妇形象。

  《酉阳杂俎》载:“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察洽。一曰:灶神名壤子。”

  明未清初方以智《雅通》卷21《姓名》郭禅灶神条则说:“灶神名禅,字子郭,不言姓郭,”此外的禅字应该是单字的笔误所致。

  《元瑞》云:“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灶神名壤子。”

  《酉阳杂俎》中的灶神刚开始也说“名隗,状如美女。”后来又说“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察洽。一曰:灶神名壤子。”一时灶神名“隗”;又“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再又名“壤子”,一看就明白,已经乱了,找不明白是谁了。

  《酉阳杂俎》是唐代作品,正当是道教盛行时代,道教自东汉张道陵和张角在战国末、秦、西汉众多的方士遗留下来的著作理论基础上创建的,所以,道家神界就是玉皇大帝乃是张玉皇;灶神也成了张单,这与道教有极大的关系,就是道教徒杜撰出来,因为创教祖师爷姓张,天师也就姓张。

  灶口都是坐着锅和壶的,即使是不生火的灶口也要用锅放置在上面,不可以敞着灶口;“敝”和“张”音近韵同,其字义也有近同之义;“子”字是男性义;封爵之称;也含“汝、尔、你”的字义;“郭”同“锅”一音,若这样理解,就是“敝口等尔锅”。我们喂孩子的时候,总是说张张嘴;或者说张开嘴巴。由此可以引伸到张子郭名的来历。张单的单字,是由“箪”变革来的,“箪”是竹篾编成的盛食物的盆形器具,它音dαn,和“单”音同,放在灶口上的就是盛装食物来炒煮,当然是用金属类的,“箪”是竹条的,所以,就形象化作为拟人之名来使用,就去掉了竹字头,只取“单”字,也就是“张单”的由来之义。

 灶神还有“伏龙”一名称。李时珍曰:“按《广济历》作灶忌日云:"伏龙在不可移作。则伏龙者,乃灶神也。’”灶神还有一名“伏龙”之称,这一名称又是什么来历?《后汉书》言:“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见形。注云:"宜市买猪肝泥灶,令妇孝。则伏龙肝之名义,又取此也。’”临安陈舆言:“砌灶时,纳猪肝一具于土,俟其日久,与土为一,乃用之,始与名符。盖本于此。”《独孤滔丹书》言:“伏龙肝取经十年灶下,掘深一尺,有色如紫瓷者是真,可缩贺,伏丹砂。盖亦不知猪肝之义,而用灶下土以为之也。”

  “伏龙”之名,是原来如此,猪肝作为建灶的和泥的意义,笔者尚不清楚,但是,猪这一牲畜,在上古时期,是最早被人类豢养的家畜,古代文籍中把猪称彘、豕等,汉武帝的乳名就叫彘。有些古代时期的玉就雕刻成猪的样子,称为玉猪龙。早在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就有出土的玉猪龙文物;凌家滩出土的一只巨大的玉猪龙,所以,猪在远古它就是龙的雏形。

  用猪肝碎而和泥修灶,这个习俗肯定是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在笔者这里就流传着修建灶炉师傅,要用公鸡血来和泥的说法。迁居新宅,必须是查一个黄道吉日,能安灶大吉的日子。

  本来就是祝融为灶神,名字苏吉利;儒家掺入孝悌之意改为司命老妇;司马彪以《易》的离卦释义为著赤衣的美丽女子;到了唐代变成了名字叫张单,张子郭的男性,这一说法成了主流,一直延续到现在。

灶神之妻郭丁香的来历,笔者认为还是从灶炊烹食之义来。“郭”同“锅”音;“丁”字是人口,或男人;“香”是香甜可口,引诱欲食之义。这个郭丁香的名字,就是诰诫世人要勤奋,莫懒闲,只要能干,锅内就烹煮出诱涎的香味。

  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载:“古者大夫祭五祀,今人家惟祭灶神。”这位尊神几经沧桑,改头换面,依然是华夏亿户兆民的一家之主。

  《文献通考·郊社一九》释灶神称:“司命”名号,或“东厨司命”这是官职名称,这一称号是对的,民以食为天,食物关乎生命,以此命名是一言中的。

  《日下旧闻考·风俗》载:“燕俗,图灶神鋟於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鬻,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灶君神像平时没有卖的,只有进入腊月二十三日前才卖,一家一张,生意一时兴旺。

祀灶神在中国大地上,南和北,不论黑龙江、内蒙古;或者云南、广东;东和西,不论山东、江苏;或者甘肃、新疆等地,都有这一风俗。同时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和民间,编撰出很多感人动听的美丽诗文和生动故事,可见灶神深入各层次社会人的精神之中。

  古代人为什么这样极为重视灶炉,把它推崇到神尊的位置,还是由于火对食物的由生变熟;是和生活的一日三餐有着密切重大关系,所以历代的古人才如此敬重此火灶,把它奉到神的尊位,加以虔诚地祭拜。

  人在漫长的岁月生活中,每日饮食是最主要的,灶火在古时候是很难取生的,一但生成火种,就设法保留其火不至于熄灭;寺庙里和道观中,要整年保持香火的燃烧,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火种不灭。

  灶神在民俗当中,起到的精神作用很大,衪是一家之主,是一家人的护佑神,尤其是家宅的主妇对衪的敬畏和供奉,起到三个大的作用,一者:因对衪的敬畏是出于惧怕祂上天报告恶行劣迹,会遭到玉皇大帝的惩罚,被剥夺了寿纪,所以,她们会谨慎虔诚做事,上对待父母公婆,尽心孝顺;中对妯娌兄弟姐妹;左邻右舍,相处合睦,不敢嚼舌奸佞,诽谤谗言;下对子女,引诱教诲,以善为本,为人处事规矩本分,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对社会美德教化和稳定和谐起到极大的帮助。二者:乃一家人之主心骨,能支撑胆气,振兴精神,主妇往往遇疑难不决之事,则焚燃一柱香,跪而祷告,祈求赐给明示,在灶神像前竖立筷姑姑,以释难疑;也求灶神夜中托梦给以启示;三者:可佑宅赠福消灾解祸,宅中家人得病染疾,主妇跪而燃香,祈求保佑,指引良医,消灾去疫。

  当一家人,主妇虔诚敬灶神时,这种态度和礼节,是很慈善文明的行为,给儿女所带来熏陶和影响是深刻的,从幼儿就耳听目视;尤其是二十三日的小年节,父母买来的新灶君老爷的版年画,贴在灶边,燃上一柱香,摆上灶糖、柿饼、年糕,父母虔诚的行跪叩之礼,然后祷告说:“灶王老爷啊,又一年了,今年多亏了您老人家保佑,才使得人口平安,家业兴隆。在这一年里没能对您老尽心供奉,请您老人家多多原谅。今夜您老人家上天庭去面见玉皇大帝老爷,就请您老人家多多美言。我们家老老少少,忠厚老实,不做坑骗抢偷的事;不行奸淫悖逆不道德的事;不行恶作孽,不做无理霸道的行为;我们一家谨从天理,敬老爱幼,助困救急,扶弱济贫,怜惜鳏寡。请您老如实奏禀玉皇老爷,感谢灶王老爷对我们全家的保佑,今敬奉上您老爱吃的灶糖、柿饼、年糕,您老请享受供品吧。”

  这种祀俗给人的教育是刻骨铭心的,自小耳濡目染的人,长大后也和他的父母一样朴实忠诚,不会作奸犯科,只会规矩老实,对社会风化是良好的。

  从小受到敬拜供奉影响的朴实忠厚良民,又经受到宗教,道教、佛教、儒教的影响,长大后遇到事,要求有权势的人帮助时,就想怎样去求人家来帮助,忽而想到的是敬奉,像腊月二十三日小年节敬奉灶神一样恳求衪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供奉上衪喜爱的食品,讨衪欢心,只能这样虔诚;像拜佛祖和神尊那样祈求,才能得到赐福,于是,求人办事,也就像恭敬神尊。受敬之人,辞却不去情面,受之相助,渐行蔓延,形成风气,遂为贪腐世鄙之习。

  一个握有权力的人,如果他没有信仰;没有神衹来约束他的欲望,他的灵魂将会和魔鬼那样丑恶;会寻机避开法律做一些禽兽不如的事情。

写灶神的文章,多达百篇,尽是相互抄袭,或者简单轻描淡写,不够极尽深义,不能表达释出新意,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笔者所写,是在众多的古代经典文献资料引证下,加以追根查源和解释;以客观科学的理论辩证叙述了灶神的来历。一个文人若是一昧的去抄袭剽窃别人的作品,是非常丑陋和很无耻的。东岳雨石公丕刚撰文于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八号。

灶神

盘古开天地,天皇传芳兰。

神农五谷绩,玄元甑功餐。

重化苏吉利,离易博颊观。

一脉由来久,嬗降为张单。

祭灶神一

腊月二十三,人间日严寒。

欣喜承俗节,虔谨祀灶坛。

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

一柱清香供,糖果敬您欢。

祀灶神二

净手焚清香,糖果诱人尝。

诚奉一家主,登天谒玉皇。

尊神言吉事,恳求降贞祥。

再敬一盏酒,以表情深长。

公丕刚·诗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