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薇 以后介绍郑州拿这个就中:“讲述郑州”系列之一《地之中》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5 08:55:50
分享:

是河南,亦是中国。这里是郑州,

这里是天地之中,文明之源。3000多年前,周公在这里测定天地之中,“中国”一词也源自这片土地的历史文献……

这里是交通要道,东西相贯,南北通达,公路、铁路、高铁、飞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这里是商城肇始、产业之城,古商城遗址横亘市区,新商战烽火点亮神州,现代产业五湖勃兴……

这里是生态之都、幸福之城,古之大象出没,现代地绿水清,文化文明滋润,百姓安居乐业……

这里,就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城市——郑州。作为一名郑州人,你是否认真阅读过郑州,是否认识郑州、了解郑州?认识、了解和关注,是热爱的开始。热爱之后,更要支持和参与。

今日起,郑州报业集团旗下媒体,重磅推出“郑之中——讲述郑州”大型专题深度报道,分《地之中》《郑之名》《商之源》《交之通》《业之兴》《国之重》《绿之行》《民之利》《礼之成》《梦之圆》十期,为您讲述古老郑州的历史文化、文明传承,讲述现代郑州的发展巨变、产业勃兴,讲述未来郑州的似锦前程和百姓之梦。

从这里,我们讲述郑州,读懂郑州;

从这里,我们读懂先辈,读懂父母,读懂自己;

从这里,我们读懂河南,读懂中国……

每座城市,都有她鲜明的个性,有她温暖的情怀,一定也有着,传奇般的前世今生。

比如说,北京是厚重的,贵族的;

上海是时尚的,国际的;

深圳是新生的,蓬勃的……

那么,如何找到一个词,来准确形容居于中国之中的中原之都郑州呢?

郑州,就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吸附着一处处古迹、一尊尊文物、一点点断壁残垣,及多如星辰的青铜和陶瓷。

穿越历史长河,蜿蜒踩波踏浪,拼接起了郑州令人惊叹的前世今生。

在郑州所辖登封市东南15公里处,坐落在中岳嵩山脚下的告成镇告成村,有一处松柏常绿、环境清幽所在。这便是2010年8月申遗成功的“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群之一的观星台。

如果作为一个纯粹的旅游者,来观星台你会发现,相比名动中外熙熙攘攘的千年古刹少林寺,这里相对冷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来略显冷清的地方,3000多年前却是整个华夏民族的中心,被称之为“天地之中”。

我们的远祖和夏商周三代,在“天地之中”方圆几百里,书写了中华民族最早的辉煌历史。

3

000多年前,灭商之周欲“定天保,依天室”,在“王者必居土中”的理念下,周成王派周公姬旦“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

周公在全国设了5处观测点,筑土圭,立木表,测量日影。当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地球南北长六万里,与八尺长的日影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

周公测量时发现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

“天地之中”就这样蓬勃而出,对华夏后世,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深远影响。

“以中为上”“以中为尊”,认为居中便于号令四方的周成王,终于为自己建都洛邑找到了“理论”依据。

“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直到今天,这首歌谣还在郑州所辖的登封一带广泛流传。

其实在阳城测得天地之中,绝非偶然。如果我们从西周时代追溯至远古夏、商两代,会发现其实在很早以前,围绕着 “天地之中”的大片土地、河流、山脉,我们的中华民族就开始与天斗,与地斗,繁衍发展,生生不息。

《史记》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古代嵩山地区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发源地,与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不可分割。

这里四季分明,寒暖适中,林木繁茂,河流纵横,禽兽众多,且鲜有自然灾害,堪称人类天然宜居之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在这里落户生根。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从洞穴走向平原,开始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

约5000年前,人文始祖黄帝统一华夏,建都于有熊。

到尧舜时代,洪水泛滥。大禹治洪水,划九州,豫州为中。

4100年前,禹建夏朝,定都阳城。

阳城距离周公的“天地之中”仅有一公里,而距离黄帝都城轩辕丘,不到百里。

黄帝都有熊,大禹都阳城,其实均已在后来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中”范围。到3600年前,商朝又在郑州管城建立亳都。夏、商、周三代都建都于嵩山地区,再至春秋战国,管、虢、郐、郑、韩等均建都于郑州。

在中国国家文明前2000年历程中,郑州七次为都,时逾千年,完整形成了中国地理上、心理上的“天地之中”初步概念。

尽管根据今天的知识,我们知道所谓“天圆、地方、身在中心”的朴素宇宙观有其巨大的局限性,但先贤们对于大自然朴素而充满幻想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后世人类仍具有不可忽略的参考性。

700多年前,元代郭守敬在全国创建27座观星台,登封观星台就在周公测影之处,就在“天地之中”。郭守敬用观星台的观测数据,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比现在通用的阳历时间仅差26秒,但时间整整提前了300年。

如果你来到观星台,沿着700多年前建造、至今已经坑洼不平的青石台阶拾阶而上,你会感觉仿佛真实走在了历史烟云中。在观星台高台上俯望,堪称壮观的量天尺笔直延伸,阳光会在不同的时段,将表的影子洒在不同的位置。量天尺上有着清晰的刻度:春分、夏至、寒露、小雪……二十四节气清晰如昨。

古迹无言,千百年来兀自矗立。

星台远望,你仿佛看见大禹治水的辛劳和智慧,看到周公测影的殷勤和劳碌,看到郭守敬的敬业和执着。他们的智慧穿越历史烟云,至今仍荫及后人: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天文台,而且至今能正常观测,正常使用。

西周时期,

人们就把“天地之中”周围千里之地称为“中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就已经把到嵩山地区来称为“宅兹中国”,区位意义上的“中国”一词已经首次出现在文献中。

自此,郑州地区以“中”为特征的文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中”字也成为河南人的文化基因,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的民族称为中华民族,我们的政治核心称为中央,我们的疆域称为中土或中夏。

直到后来,中华民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二字,开始叫响世界。

“天地之中”是宝天福地,吸引了八方人士来此,也使嵩山成为“儒释道”三家的融汇地,成为他们交流荟萃的“最佳平台”。

嵩山余脉青龙山里,藏着“中州第一寺”之称的慈云寺。

古碑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有僧摩腾、竺法兰……云游此山,因其山川之秀,遂开慈云禅寺。”这座建于公元65年的慈云寺,成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汉传佛教僧人寺院。

有资料考证,它比少林寺早431年,比白马寺还早4年。所以佛教界称慈云寺为“释源”“祖庭”。据说,吴承恩在此依据摩腾、竺法兰、唐僧及周围传说,写成了《西游记》。

少林寺

少林寺

说到天中之地,说到中岳嵩山,少林寺,无疑是重中之重。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天竺僧人跋陀而建少林寺。这里,便成了佛教禅宗的发源地。

如果你来少林寺游览,佛教禅宗初祖达摩的传说,一定会不绝于耳。

公元500多年前,南天竺国王第三子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在五乳峰上离群索居,打坐禅定,一坐九年。鸟儿在他肩上筑巢,蜘蛛在他手上结网,年复一年,他的身影竟印在石壁上。

9年之后,中国僧人神光叩门拜师。最初达摩冷漠,大雪中一夜站立的神光,一柄快刀,壮士断左臂,鲜血洇白雪。

9年孤独达摩,瞬间柔情百转,收留了神光,并最终传钵于他,这便是禅宗二祖慧可。

断臂求法的故事从此便一直为禅宗所传诵。从此后少林僧不再双掌合十,只单掌于胸前行礼。神光当年屹立之处,也建起了一间亭子,名之曰“立雪亭”。

就连盛世明皇乾隆,也感动于慧可断臂求法的毅力,在少林寺挥毫写下“雪印心珠”四个字,传颂千古。

这中岳腹地,嵩山脚下,有太多太多美丽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也发生在嵩山脚下,当时四大书院之首的嵩阳书院。这是当年宋朝的北大清华啊,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嵩阳书院讲学。据说当时的大学问家杨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雪深一尺,人仍不去,可见尊师之心、求教之切。

这两个与雪有关的故事,画面之美,人格之美,引人无限遐思。

儒家有故事,佛家有传说,道家则有神话。

在郑州圃田,寻列子踪迹,会发现别样的美丽。

列子生时家贫常无以果腹,却宁肯挨饿也拒绝宰相送的粮食。据说他能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

嵩山也是道教的发祥地,历史上很多道士都曾在此修炼。嵩山被称为道教的“第六小洞天”。

隋唐之时,嵩山成为道教的中心。“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之一的中岳庙,就是道教在嵩山地区兴盛的实物见证。

中原之地,有太多英雄,太多故事,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因为这是“天地之中”,这里纳百川之海,迎四方之士。以无限的包容宽善之心,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形成巨大的文化兼容性。

“三人一体”图

走入少林寺山门,我们可看到一块“三教合一碑”。 碑上巧妙地绘着“三人一体”图。正面是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发髻者则是老子,构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图”。碑文里最后两行如此写道:“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万法归宗。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岳嵩山这样,可以把儒释道三教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中岳之鼎盛,盛极在武皇。她在位15年,八次登嵩山,对嵩山可谓情有独钟。1300多年前,武则天封中岳嵩山为神岳,还把自己的功过评说,一并交于嵩山。那埋于嵩山之巅的金简上写着:“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在天地之中,在中岳腹地,横霸一世的女皇竟如此坦率,如此谦恭。也让天地之中的理念深入人心,到达巅峰。

“天地之中”概念一经确立,便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军事、建筑、哲学、宗教、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方式,乃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儒家倡导的“中庸”思想在中国也渐渐长成参天大树,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被中国人奉为圭臬。

如今,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庸之道其实依旧有其积极意义。中庸那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圆熟老到、宽恕留余”的理念,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也有令人叹服的温情和温暖、平和和平静,造就了中华民族稳健笃实、内敛自持的品格,造就了知足常乐、宽恕留余的处世之道。

就连我们的建筑也多以中轴线为基准,绕中而建,讲究对称铺排,秩序井然,观之赏心悦目,富有独特之美;

的确,人生是需要寻找“中”的感觉,才能立稳脚跟,不偏不倚,公平正直。

不知从何时起,河南人很少说“行、可以”,偏爱说“中”;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今天的郑州仍是交流融通的中心;交通之便,商业之兴,高铁、航空尽展优势;

“中”,这个发轫于郑州,原初带有神秘色彩的天文学概念,后来逐渐演进为地理学概念,继而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融渗到了政治、伦理、道德等规范当中。

尽管随着岁月流转,“天地之中”的地理概念逐渐式微,但她留下的理念,却背负着历史厚重,从远古之端,淌过岁月之河,经历风雨沧桑,作为一种美学标准、哲学理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今天仍深深影响着中华、中国、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来源 郑州日报、视觉中国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