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漫谈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5 06:48:43
分享:

楹联文化博大精深

楹联就那么两行文字,却大有学问。楹联创作要能够运用精湛的语言创造美好的意境和生动的形象,能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见解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熟练地将哲学的方法论和逻辑学规律运用到史学创作中,这就要求楹联家有高深的文学修养之外,还要精通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和音韵学。


优秀的楹联家首先要有思想,即对生活有独特的见解。此外还应该是个杂家,举凡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礼仪、典故、音乐、戏曲、美术、服饰、器物、古建、工艺。动物、植物、珠宝等各方面知识都要有所了解,没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支持,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特别是书法。


楹联与书法有不解之缘,古代的楹联大家,很多是书法大家。当然,写诗也需要学问,但写诗更重要的是激情、意境和形象思维。楹联则注重学问。


优秀的楹联作品,在文学的高度和哲学的深度上都能达到极高水平。“染指每缘晨涤砚,折腰只为晚浇花”。染指与折腰,都是贬义词,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赋予新的含意,一下子变得高雅、清新,而且极具诗意。


“地以文章争气势,走于樵牧混英雄。”天地灵秀之地,珍异荟萃,人文渊薮。文人雅士酷爱山水,而山水亦靠文章增加气势,蕴含文化,强化韵昧,山水因文章而远播。文人的关注和参与,优秀的文章、诗词、槛联为山水名胜争了一份气势,添了人文内涵。我到过鹳雀楼,如果在永济黄河边上,没有那个鹳雀楼,那个地方就是一片荒地。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那么多好楹联,鹳雀楼也就是普通的楼阁。王之涣的二十字名句,无人不知,鹳雀楼因而名满天下,万古流芳,所以说地以文章争气势。


纵观历史,无数英雄怀才不遇,或隐于山林。混迹于樵夫牧子之中,或隐于闹市,混迹卖浆屠狗之流。英雄混迹于樵牧,也许并非英雄本人意愿,是形势决定。古人归结为“天意”,所以说天于樵牧混英雄。


楹联的对称定式符合自然辩证法。世界一切事物发展规律都是辨证统一。楹联既对又联,恰恰符合辩证法。经常运用楹联这一形式。能教人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楹联要求上下联意义互相关联,词性相对平仄却要相反。教人逆向思维和双向思维。创作楹联能使人头脑灵活。经常搞楹联创作的人都有同样的体验:当你创作一副楹联遇到不顺畅时,可以将上联或下联的分句前后置换,还可以上下联的分句或词语互相移动。甚至在改动平仄的前提下,上联下联完全前后颠倒。这在其他文学体裁中不常见。


学习楹联对开拓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比方用“花”字作对,花可以对叶,对果,是自身对。同类相对,花可以对草。推而广之。花可以对树。范围再大,花可以对月,花可以对人。这都是形而上的。形而下的花能对“韵”如常见的“联花”对“墨韵”即是。


楹联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楹联讲究平仄、修辞。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内容更为深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修辞理论和方式也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修辞方式已发展到上百种。我们通常运用的不过几十种。按照修句、铸词和炼字,可分如下数种:修句,如对比、夸张、比拟、借代、衬托、假称、引用、双关、设问、反问、摹绘、接应、省略、倒装、递进、反复、总分、连旬、节缩、移情、婉曲、联用、讳饰、列锦等;铸词,如复辞、回文、顶真、歧义、隐缺、续填、绕口、排比、置换、回文等;炼字,针对汉字的特殊性,对单个汉字的音、形、意的修辞方法,如嵌字、数字、隐字、跌字、析字、拆字、合字、同旁、领字、同音、谐音等。


要创作好楹联,必须掌握大量的词汇,才能运用自如。楹联文体的特殊,平仄要求严格,限制了词汇的运用,词汇掌握少,就会捉襟见肘。必须有大量词汇才可以运用自如。


曾经给学员出一个题,让他们说红有多少种,他们说:深红、浅红、粉红、大红。没了。我说还有矾红、猩红、杏红、棕红、署红、酱红、铁锈红、牛血红、鸡血红、豇豆红、野鸡红、胭脂红,等等。


又问他们能说多少绿?他们说:深绿、浅绿、翠绿、墨绿,没了。我说还有灰绿、粉绿、湖绿、苹果绿、菠菜绿、黄杨绿、松石绿、瓜皮绿、橄榄绿,等等。


过去,楹联被一些无知文人视为雕虫小技,不能上大雅之堂。恰恰相反,楹联整齐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严肃整齐、对称统一的审美情调。楹联以书法为载体直接镌刻楹柱之上,进入大雅之堂。使建筑精神横溢,感情飞动,在严肃中蕴藏着韵律,又可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明正教化,又为景观增添了辉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建筑融为一体。这一庄严的使命,只有楹联才胜任,其他各种文体都不可代替。正因楹联高雅。赢得了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钟爱,为中华的灿烂文化,增添异彩。


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居住、处理朝政的紫禁城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高大的楹柱上,镌刻的不是律诗,不是古文,而是皇帝、大臣撰写的楹联。宣扬维天立极、圣道王治的合法性,强化皇权至上,为专制皇帝歌功颂德。作为离官的颐和园,造湖堆山,布局规整严谨,追求的开阔宏大,充分体现了凌驾万人之上的皇家气派。万寿山前以佛香阁、排云殿为轴心,筑成大片建筑群,错落层叠于坡前林间。富丽堂皇的建筑中点缀着大量楹联。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


至圣先师大成宝殿里,厅堂到处是楹联,还有乾隆皇帝亲笔所写者。从诗圣杜甫的草堂,到佛教的大雄宝殿,都有艺术性极高的楹联,为建筑画龙点睛,达到完美的统一。还有无数的书院会馆、寺庙道观、名楼峻阁,家祠陵墓、州署县衙都有楹联。这些都体现了楹联的实用性和审美功能。


楹联是极具生命力的艺术。楹联历经千年,长盛不衰。楹联有北宋、明代和清代三个高峰期。清代楹联发展到巅峰,优秀作品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此时期联墨大家辈出,黄道周、金圣叹、李渔、顾炎武、王夫之、朱彝尊、王士祯、王文治、蒲松龄、孔尚任、曹秀先、金农、郑板桥、桂馥、梁章钜、张问陶、曹雪芹、孙髯、袁枚、刘墉、纪晓岚、李宗瀚、蒋士铨、阮元、翁方纲、邓石如、钱大昕、戴熙、包世臣、钱大昕、伊秉绶、魏源、张祖翼、何绍基、吴大澂,左宗棠、翁同和、包世臣、林则徐、任伯年、赵之谦、陆润痒、康有为,梁启超、吴昌硕、罗振玉、俞樾,等等,均有不少名作传世。


楹联是大雅文学,又是极具渗透力的人民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它的实用性极强。凡生子、升学、婚嫁、荣升、装饰、开业、寿诞、乔迁、哀挽都离不开楹联。


春节期间,神州大地,凡有人烟的地方,家家门口贴春联。这是中国一年一度,规模最大、参与者最多的文化活动,是几千万人参加的书法、联作的一次大展示,每年都有不同的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春联是历史的见证。如果将大量的春联,搜集整理,就可以成为史书的别裁。


楹联的审美功能


楹联文本是语言艺术。楹联与诗歌一样,通过语言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请看下面两副楹联: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箫声有意摧云断

月色无痕逐水流


两副楹联都有诗情画意,而且动中有静,动感强烈,有作者主观感受。这种诗情画意不是用色彩线条,不是用摄影显示的画面,也不是用音符来表示,而是用语言,是用语词通过修辞手段,表达出来的意境,所以说楹联是语言艺术。


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人们需要欣赏绘画和书法,在欣赏中赏心悦目,增进学养,陶冶性隋。一幅意境优雅笔墨高妙的水墨画,一幅饱含人生哲理的名人书法,让人百看不厌。


楹联与书法结合,又是综合艺术。自古以来,联墨一体,不可分割。楹联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恰恰满足了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的需要,如邓石如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揽吾斋壁

少陵诗诂摩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轩窗


上联列举了举世闻名的奇景,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观,被作者称为“宇宙奇观”,下联集中了被作者称为“绝艺”的历史上最优秀的艺术珍品,令人赏心悦目,这副楹联,虽然反复阅读,总是具有吸引力,这就是联墨的魅力。


再如一副获奖作品:


纵四海为家,万里飘萍,天涯犹共乡关月

当三春到舍,千回折柳,梦里无非故国云


作者是旅居海外的华侨,春节期间,想到自己远离祖国,犹如万里飘萍,无奈之下,千回折柳,通过天涯犹共乡关月,梦里无非故国云等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我们通过审美,理解了远在异邦的游子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楹联是综合艺术


古今艺术大师的水墨丹青和书法精品,之所以能够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就在于这些艺术作品具有美的特质,即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经济价值的基础。是经济价值强有力的后盾。


现在收藏家愿意花重金购买画作、书法作品。但是,就当前文化市场现状而言,重绘画而轻书法。书法作品的价格相对偏低。其实好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非常高,是书法家几十年刻苦临池和书外大量学识的积淀而成。古代书画收藏并重,甚至偏重书法。


装裱后的书法作品的形式多样,有中堂、立轴、横幅。圆光,长卷、册页。扇面、手札等等,此外还有楹联。联墨作品装裱后悬挂在书斋、客厅,人们在欣赏高雅联文的同时,也欣赏到优美的书法作品,可谓—举双得。


楹联还有更广泛的审美形式。将书写好的联墨作品,用木材、竹材、石材,玉质镌刻甚至用金银錾造,置于名胜、公园。宫殿,庙宇、商店、牌坊。大门、客厅,亭台,楼阁,博物馆、会议厅、陵墓等建筑物上的楹联,与建筑有机结合,已经成为这些建筑物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从这个角度看,物化了的楹联,属于综合艺术范畴。


通常将综合艺术简单地理解为影视、曲艺,这是不全面的。综合艺术是使用多种符号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文学是一切综合艺术的基础。所有的综合艺术都离不开语言符号。如戏剧的剧本,曲艺的咀词,都是组成综合艺术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同时运用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形成了综合艺术。楹联以联文为文学基础,与书法艺术结合。动用了雕刻等手段,融合了文学、书法、雕刻、建筑等诸种艺术门类的成分,完成审美使命,所以楹联是综合艺术。一幅喻意高远,辞彩焕然的联文,通过高手道劲潇洒的书写,刻制在建筑物上,与建筑形成一体。


广义的楹联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我的西安朋友解维汉,潜心研究楹联文化四十年,编选了中国的衙署会馆、亭台楼阁、祠庙陵墓、古镇老村、牌坊书院、名山胜水、戏台乐楼、佛教儒道,名人故居等多种楹联精选著作。如书中录有新建县熊邨戏台联;


人以人代,神以人代,鬼以人代,三五人中,千秋万古

步亦步行,车亦步行,马亦步行。七八步内,四海九州


此联为民国熊恢明撰书,简要的语言,深邃的联文,配以潇洒的书法,镌刻在戏台的楹柱上,为戏台增添了光辉。


再如成都望江楼有叶燮生撰书的楹联:


纵目上层楼,看云树万家,桑麻千里

驰骋临圣地,正清江南汇,雪玲西来


联文情景交融,诗意横生。作者豪迈的胸怀,关怀着以桑麻为生计的云树万家。联文工整,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加之刚劲挺拔的书法,镌刻在高大的楹柱上,为建筑陡增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不可想象,在一个高大的石牌坊上,平整方正的石柱上没有一幅楹联,不能表达立牌坊的初衷和深意,立那牌坊何用?一个雄伟的大雄宝殿,槛柱上没有寓理于情,寓禅于景的楹联来阐明教义,那大殿将如何失色?同样,一座世界闻名的名山,雄伟壮丽的山门两侧,光秃秃不着一字,那将是什么情景?


楹联的认识功能


文学除了有审美作用外,还有现实作用,所谓现实作用,是文学因其现实性而发挥的咨询功能、教化功能和干预现实的功能。


楹联的咨询功能即认识功能。文学作品用形象思维再现现实,具有认识现实的功能。


首先,文学具有知识性。具有传播知识的作用。文学作品描写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丰富浩繁,生动具体,是人们获取和增长知识的一种途径。


小说被称为生活的百科全书。楹联也是如此。我们欣赏好的楹联作品中总会得到真实的知识,如风土人情、服装器物、历史事件、社会常识、生活经验、哲学道理,它补充了经验知识的不足,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宝库。


比如河南内乡县衙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休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楹联让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千篇一律贪污腐败,欺压良民,也有一些正直廉洁。一心为百姓服务的清官。这副楹联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封建皇帝对下属官僚一般不写挽联。尤其是对自己的敌对者。然而康熙就为敌营将领、抗清领袖、民族英雄郑成功写了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全联对郑成功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四镇指镇守四方的大将,上联写清兵南略之初,明朝的封疆大吏各怀二心,或降或走,郑氏独据八闽,奋起抗清,是其勇。下联写明室灭亡之后,郑成功挥师出海,收复台湾,重整山河,是其忠。康熙皇帝,能够褒扬与自己敌对的人,称郑成功为孤忠,给以高度评价。可见康熙之胸襟。通过这副联,我们更了解康熙皇帝雄才大略。


楹联的教化功能


文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也具有教化功能。所谓教化功能,就是以道德、政治、法律等观念来教育人,培养人的世界观,使人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


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文学一开始就被当作一种教化手段,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主张“文以载道”,相信文学可以“美教化,厚人伦”,在历史上文学确实发挥了强大的教化作用。长时间以来,中国教育普及不够,中国老百姓的道德观念,很少来自正规教育。很多来自文学作品,像诸葛亮、岳飞、武松、包公等文学形象家喻户晓,使他们接受了爱国、清廉、忠贞等伦理教育。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家天下,提倡武功文治的同时,驱使御用文人以正规的礼教教化人民,还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群众,楹联起了关键作用。


泰山东岳庙楹联:


依势欺人,人或容神明不恕

瞒心昧己,己未觉造物先知


财神庙楹联: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使我为难


此联很有哲理。也很有趣味。联语巧拟财神口吻,否定自己神通法力,以启迪民众破除迷信。从联文得知,财神爷手头并没多少钱,来求财的人如果一味来拜,还不如动手做点什么事情,这副楹联对人起到教化的作用。


楹联的谐趣功能


文学作品有严肃文学,也有通俗文学。前者如清代的《红楼梦》,现代鲁迅,茅盾、老舍的小说,当代邓友梅、李国文。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小说。通俗的娱乐性文学作品,有清代的唱本,什么《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等,现代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韩剧,都是消遣娱乐的。


楹联也有谐趣联。谐趣联最初形成时,一般为口头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刷的多了,也有书写的。通过诙谐幽默的联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对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位中国公民作的。上联都用国名;下联用中国城市名。捷克。即中欧小国捷克斯洛伐克,可释意为“打败、战胜”之意。下联列举三个中国城市名,意为抗战胜利了,南京失而后得,欢庆它重新成为首都。重庆成都,可解释为“重新庆祝成为首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名曰“陪都”,故此语。这副妙联,妙在巧用国名。地名,一语双关,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史实,同时更表达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扬眉吐气之感和无比自豪喜悦之情,堪称绝好的添喜助兴之作。此联与另一副讽刺日本战败联“本日果然亡日本,皇天竞不佑天皇”,堪称双甓。


再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北宋元祐年间。苏轼奉宋哲宗之诏,接待辽邦使臣。辽使久闻苏轼盛名,出题为难为他:“我们国家的人都知道‘三光日月星’,不知以什么句子来对,特向你请教;”三光,即日、月、星,必须用三个字对日月星,因为说出个三,对者就绝对不能用三了。所以此联难度太大。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不慌不忙对出“四诗风雅颂”。“四诗”指《诗经》中“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而大雅、小雅统称为雅。所以用四对三,风雅颂对日月星,风雅颂又是四诗。辽邦使者大为服气。


总之,楹联具有文学作品的属性。可以明心述志、咏物抒情、叙事绘景、怀古颂今。楹联具备诗的清新典雅、雄沉博大,词的绮丽婉约,豪放旷达,曲的通俗明快,活泼幽默。楹联理应和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一样。成为文学大家族的一员进入文学殿堂。那些作品质量高,数量多,在全国有影响的楹联大家,应该称为楹联艺术家,和诗人、书法家、小说家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是理所当然的。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