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竞赛报道广西侗族农民的另类身份:闲时挥画笔 描绘新生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6-26 18:17:06
分享:

广西侗族农民的另类身份:闲时挥画笔 描绘新生活

中新社柳州9月28日电 题:广西侗族农民的另类身份:闲时挥画笔 描绘新生活

作者 杨强 翟李强 黄秋艳

在中国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有这么一群侗族农民,他们在农忙时扛起锄头耕田犁地,农闲时则挥洒笔墨描绘自己的生活百态。一幅幅出自他们长满老茧的大手的画作,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和风格,漂洋过海,畅销国内外,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

这里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独峒村。在这个侗族村寨里,很多农户家里都开设有自己的创作空间,他们卸下锄头就是一个侗族农民画画师。

杨功存是独峒村众多侗族农民画师中的一个。他说:“白天我们要上山干农活,晚上没事了就在家画画。下雨天也在家创作。”

中新社记者近日走进独峒镇政府,大院里的一间大画室里,杨功存和他的妻子、女儿以及一群中年妇女正在作画。墙上悬挂着一幅幅大大小小的农民画作,记录着侗族抢亲、春种秋收等日常生活场景,以及鼓楼、服饰等特色鲜明的侗族元素,用色大胆艳丽,色彩饱和度非常高。

“我们村里人不会打牌,也不懂麻将是什么。但是我们喜欢画画,平时干农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我们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杨功存说。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就出现一批土生土长的侗族农民画家,随后逐渐发展壮大。三江侗族农民画作者大都是农民,其中有夫妻、父子,也有祖孙几代都参加农民画创作。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但都熟悉侗族生活习俗和民间故事,觉得什么美就画什么,全凭着自己的想象,取材也全部源于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2012年,三江侗族农民画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发源地与传承地,独峒镇侗族农民画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年产值逾500万元,当地侗族农民画家群体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侗族农民画产业已成为村民们增收的渠道之一。

杨功存是三江侗族农民画市级传承人,他从小喜欢画画,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美术宣传小组老师刘克清的指导下,杨功存开始进行农民画创作。

受杨功存影响,他的妻子和6个孩子都喜欢上了侗族农民画创作,他们家有两个孩子因此考上艺术院校。“以前孩子还小,有时候老婆抱着孩子跟我一起画,因为受我影响,她慢慢的也喜欢画画了。”杨功存说。

据介绍,独峒村目前有500多个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开展侗族农民画创作。30多年来,当地侗族农民画累计有2000多幅被中国国家文化部作为国礼赠送各国使馆收藏,有500多幅作品被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另有3万多幅作品成为景区、酒店、宾馆饰品。

杨庆宜也是在刘克清指导下执起画笔的侗族农民画师,现今他已成为三江侗族农民画的传承人。右手残疾的杨庆宜平时以左手执笔作画,他与母亲两人劳动力微薄,2015年被当地官方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杨庆宜想不到画画也能挣钱。2016年,他改用油漆创作农民画,使画作的保存期更长、更稳定,那一年他的画作共卖出1.6万元。农民画带来的商机,使杨庆宜家庭收入越来越高,2018年他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目前,杨庆宜带有25个学生在学习农民画创作。他所教的学生里,大都是来自独峒村的贫困户,有的正在读小学,有的是中年家庭妇女,她们在闲暇之余聚集在杨庆宜家里,由杨庆宜免费提供笔墨纸张,教她们学习农民画创作。

在官方的大力扶持下,三江侗族农民画创作者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在独峒镇,涌现出杨庆宜、杨功存等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优秀侗族农民画师。目前,当地官方正在整合全县侗族农民画资源,在独峒村建立一个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点——三江侗画博物馆,打造“文化+旅游+互联网”的扶贫产业链。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