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凤君网络科普,点燃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6-26 00:02:03
分享:

网络科普,点燃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致贺信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今天,科普工作尤其是青少年科普,在网络时代呈现新特征。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知识网红”陆续涌现,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凭着重互动、善交流的优势,在网络世界刮起“科普旋风”。网络科普的平台也越来越宽,除了知乎、果壳等专业知识平台,哔哩哔哩视频网于今年6月初正式上线“知识区”,为海量年轻用户打造“科普圈”。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科普面临哪些新契机、存在哪些新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在9月19日全国科普日来临之际,光明智库带您品味四位科普大V的科普故事,并请专家分析建言。

 

让科学素养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讲述人:果壳网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嵇晓华@姬十三

2007年,我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系博士毕业,选择成为一名科普作家。没想到,在互联网创业热潮中,这份个人兴趣被一位风险投资家看中了。他对我说,科学素养将在未来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个未来图景瞬间打动了我。

2010年,我和伙伴们创办了果壳网,起步之初经历了很多困难。最近三到五年,果壳开始快速成长,成为国内科普原创内容的知名平台之一。

“科技有意思”,这是果壳一直秉持的理念。我们的追求是: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而不失专业的传播信息。例如,2014年2月13日,玉兔号月球车解决技术故障恢复工作之际,果壳与新华社联合打造的微博账号“@月球车玉兔”发布微博“Hi,有人在吗”,活泼亲切的表达方式不但传递了信息,也在网上引发热烈互动。

今年,果壳10岁了。10年间,果壳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原创科普文章、视频10万余条,积累了近5000位各领域科普作者,培养了50位经验丰富的全职编辑,先后与数千位各领域专家互动,共吸引了约5000万科普关注者。

近些年,互联网上泛娱乐内容兴起,一些产品打着“科普”“知识”的旗号,却以标题党、噱头营销等方式博眼球,给严肃科普带来了很大冲击。我和团队在反复讨论中达成共识——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要做高质量科普内容。因此,果壳不但追求内容科学、严谨,而且坚持在每篇文章结尾列出参考文献,做到信息可查、有据可依。

创业10年,我最大的感触是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科普创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专门谈到了让青少年“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这正是我们的使命。总书记还引用了马克思的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经久不衰的名言,激励着我们肩负起弘扬科学精神的历史责任。

当下,果壳正在做两件事。一是参与建设大众科普文化设施,如科技馆博物馆的更新改造,大型沉浸式科普展览的策划筹备;二是投入少儿科普基础内容建设。让科普影响下一代人,将是果壳新的起点。

和“中二所”一起,开启科学世界的奇妙探险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王恩@悟理学院

2016年,读大三的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脑洞大开的文章:《为什么物理学不能理解爱情》,觉得别有兴味,便关注了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成为其中一员。

当我进入中科院物理所时,所里的网络科普工作已颇具影响力。在教研人员指导下,我和20多位本所同学一起负责公众号内容运营。

为了刷足“存在感”,公众号不断创新,打造了多个特色专栏,持续推出原创内容。对称性有什么用?我们译出国外优质科普内容助你思考;烤火需要涂防晒霜吗?专门应对奇思妙想的问答专栏给你答案;筷子也能编拱桥?《正经玩》专栏教你用日常物品进行科学小实验……每年“情人节”,我们总会把“物理”和“爱情”两个关键词进行跨次元碰撞,2018年的策划还登上了微博热搜,成为公众号最“出圈”的文章。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