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手抄报 国学经典手抄报图片大全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8 21:29:50
分享:

手抄报1: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史

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很快成立了国学振兴会。它的“广告”云:“这个学会是为了振兴国学,弘扬民族光辉而成立的,每个月都要发表演讲。全年共六卷,内容分为六类:各种研究;文学史;制度科学;内典;宋明理学;中国历史。”

1905年至1906年,国学保存学会出版了由刘主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有明确标志的《中国中小学国学教科书》。这套国学教材分为两卷:伦理学教材、经典教材、中国文学教材、中国地理教材和中国历史教材。近年来,谈论中国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好像不说国学的人不能叫中国人。但近年来,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谈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者认为只有儒家才是真正的国学。2013年,《刘讲座系列:中国历史教科书》再版。

郭雪强调学习应该循序渐进,实事求是。直到清末,中国传统学者必须从“小学”科目入手,如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等,然后对待“史学”,再从“史学”进入“经学”。传统文化中的“道”、“气”、“艺”是有区别的。

中国新文化教育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研究组“中小学生传统文化与人格培养研究”执行主任张健在报告中表示,目前国家倡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文言文、传统艺术、民间文化三个部分。但也有一些学校认为学徒背论语是国学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经典、艺术、民俗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未能从各个年龄段的差异出发,构建完整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课堂。另一方面,寻找能够融合各领域文化的国学教师也是一个难题。教国学的老师要掌握儒、释、道、军、医、艺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但目前还没有专门培养“国学人才”,甚至“国学专业”的大学。

1.新的教学主题:据悉,从2016年起,教育部将在高校本科专业中增设“国学专业”。目前,东北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已经在考虑招收“国学专业”学生。据了解,截至2015年5月底,国家和教育部传统文化相关课题组已完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人教育、华侨文化教育等近700种传统文化标准化教材的研发工作。其中,针对各省/直辖市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在26个省/直辖市编制了专门的国学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地域教材,并首次提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对青少年进行完善的人格教育”。目前北京市通州区和大兴区也在中小学使用传统文化教材。教材试点工作将于今年完成。之后这套教材将被申报为国家级教材,通过验收后在全国推广。

2.教育内容: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国学”课程,国内的“国学教师”差距很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明年教育部将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研究组“中小学生传统文化与人格培养研究”执行主任张健表示,目前国家倡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文言文、传统艺术、民间文化三个部分。

手抄报2:国学的属性

国学、经学与儒学

[14]

《说文解字》:“儒,柔,术士。来自人,你需要声音。”徐浩注意到:“温和的人被称为儒教,因为他们被称为学者。”“儒”是一个可鄙的名字。儒家的称号不是孔子自己的称号,而是墨家对孔子的称呼。”因此,在古代,“儒”通常被称为学者,如《词汇与人民部》:“儒被称为学者。“称儒家为“儒”只是一个古老的用法,比如《韩曙·文艺志》:“儒者流出于官之司徒,扶他人以顺阴阳,教化他人。游文在六经,重仁义,祖舒窈,宪章武文,仲尼大师,重言。"

也就是说,儒家是一种为皇权服务的古代启蒙理论,而不是站在老百姓立场上为老百姓服务的理论。所以如果用儒家思想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完全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看成是古代专制主义的代名词,或者是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当然,这并不是对儒家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说,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主要地看作儒家文化,不仅会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还会否定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也不是当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

郭雪,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国家,研究中国人。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中国。换句话说,汉学应该是中国或中国学术文化的总称。从历史上看,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只是一个与道家、墨家、法家并列的学说。

数百种共存

理论上,国学的含义可以讨论。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国学教育的时候提高意识,让我们对国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天真的以为穿长袍马褂逛街就是在说国学。当时,曹聚仁先生指出,如果“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国学,也没指望研究国学,只是盲从,鼓吹一些国学,充当假圣人”,那就“非常危险”。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最后一位大师的章太炎等前辈,其国学观无疑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从章太炎自身思想的发展来看,“汉学”当然是贯穿其一生的思想主题。从在鱼跃库页岛学会当学生到临终,他坚持“不能吃米饭,不能谈学习”。然而,作为一个概念,“郭雪”在其话语体系中从未获得合法性。更早的时候,章太炎作为国粹派的领袖,用“国粹”来指代后来的“郭雪”所代表的内容。但他很快就把概念改成了“民族遗产”,写了《论民族遗产的平衡》。第三阶段,提出了“郭雪”的概念。章太炎晚年也用“国民性”来称呼郭雪。显然,就这四个概念的运用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国粹”无疑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但是很难回答“历史上的一切都一定是好的吗?”这样的问题。“国粹”似乎稍微走到了对立面,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历史遗迹,似乎给人一种尘埃和仆从的感觉,这与“国粹”的古风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国民性”是指历史、传统、文化。章太炎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强敌逼出来的,就算死了,只要有国籍,还是会有回归中国的一天。显然,国籍的含义很抽象,很难把握。相比较而言,“郭雪”的提法不仅是中性的,而且是具体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似乎也可以从“国学”而不是“国粹”的实践中理解国家对义的态度。

那么,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用章太炎的话说,“国学流派”有哪些?他主要从儒家经典学派、哲学学派和文学学派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些都不是儒家所能单独涵盖的。

章太炎指出,儒家经典有“中国古代经典”和“中国现代经典”两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分支。他本人就是一个古文经学的学者,他认为古文经学讲的不完全是宗教,但总体上倾向于此。对此,他有些不满意。在他看来,就六经的本义而言,“一切都不是历史”。《尚书》和《春秋》都是可以铭记的古籍,绝对是历史。《诗经》大部分是写国家大事的,只有几首,所以也是历史;《礼记》记载了古代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历史的一部分。《春秋》以褒贬列举事实,是明摆着的历史。《易经》蕴含着历史的精华。《乐记》虽已失传,但章太炎推测其属于乐谱和体系,所以也包含了历史的特点。由此可见,章太炎坚持“六经皆史”,所以正如唐志军先生所指出的,在国学流派中,张并不专攻历史。因为“六经皆史”,张反对“过分尊”六经。这种态度当然与他在中国古代经典研究上的立场密切相关。不过,今天我们再来看看经典。无论是不可改变的“共同方式”,还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文本,都需要慎重考虑。否则,一不小心,可能会举一批高层领导,只能向他们低头。

关于哲学,章太炎认为中国古代的儒、道、墨、佛是哲学的主要流派。他认为《论语》一半讲伦理,一半讲哲学。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讲过哲学;老庄的思想与哲学密切相关;名家涉及很多“理论”,也就是逻辑;墨子的《经》、《经》是优秀的名著;在法家中,韩非的两篇文章“解老”、“余老”,把他和哲学联系在一起。当然,这是张对先秦哲学的描述。事实上,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论述简明扼要,揭示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丰富内容。

下一页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