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罐 走罐和拔罐的区别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7 23:17:44
分享:

拔火罐和拔火罐的区别

拔罐是一个统称,走罐只是其中一种操作方法。步行罐用于面积大、肌肉发达的地区。在罐口涂上油脂,或在罐通过的皮肤上涂上油脂。罐被吸出后,轻轻握住罐底,沿经络上下或左右推拉,来回几次,直到皮肤发红。为了使其彻底疏通经络,一般不留。拔罐时,它是静止的,需要在相应的穴位停留一段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易拉罐技术

1.轻吸快推

此法主要用于卫气祛表。轻吸是用小火罐。火罐内的皮肤比火罐外高3 ~ 4 mm,皮肤略发红,然后涂上润滑剂,以每秒30 cm左右的速度进行拔罐。这种方法吸附力轻,刺激力小,主要影响皮肤的功能。所以拔罐后手术部位或全身出汗时效果最好。皮肤是经络系统在皮肤中的分布,保护身体,抵御外界邪恶。通过这种操作对皮肤进行适当的刺激,可以促进气的保护,消除表恶。可用于外感疾病(主要是足部皮肤)、皮肤麻木(结合局部手术)等疾病,疗效显著。

2.再吸一口,快速推

此法主要用于经络,调理气血。再吸收是基于火罐内部皮肤比火罐外部高出8 mm以上,皮肤呈紫色的程度。然后,在手术的皮肤上涂抹蓖麻油,罐装速度约为每秒30厘米。一般腹部,背部用大、中杯,四肢用小杯。这种方法有很强的吸附和刺激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皮肤和穴位影响经络的气血,进而调节脏腑的功能。适用于治疗某些经络脏腑失调的疾病。经常选择背部穴位或腹部经络和皮肤。

3.重吸和慢推

这种方法主要是驱寒驱荣的筋肉。再吸收后(如上所述),皮肤涂上蓖麻油,以每秒2 ~ 3厘米的速度取罐,使皮肤发紫。背部和腹部选择大、中杯,四肢使用小杯。此术刺激最大,能吸出困于脏腑经络的阴寒,从皮肤、穴位出来。对局部筋肉也有按摩作用,促进筋肉气血的繁荣。主要行走部位为督脉、背穴、足太阳皮。刺激阳气的温热作用,祛寒。

移动易拉罐的注意事项

1.这种疗法适用于面积大、肌肉丰富的地区。取罐前,在罐上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等润滑油,方便推送,减轻疼痛;第二,避免皮肤损伤。

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倾斜度。就是后半部发力,前半部稍微抬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移动就会产生更大的阻力。

3.拔罐疗法应选择口径较大的罐,罐口应圆、厚、光滑。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