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3 08:20:21
分享:

  “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何谓也?也许是自己的年龄原因,我常常思考孔子所谓“知天命”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对《论语》往往有多种解释,有时歧义很大。看过不少有关的解读,对“知命”解作“任命”之意的不少,未免太过消极,与《论语》的思想主题不符。近读《论语讲读》一书,书中在解说这段《论语》名句时,附上一段出自《左传》的短文《邾文公知命》,联系阅读,一下明白了许多。

  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一个小国邾国的国君邾文公,计划迁都到绎地,于是事先卜其吉凶。占卜的结果是:迁都“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邾文公)说:“如果对百姓有利,也就是对我有利。上天生养百姓又为他们设置了国君,就是用来给他们谋利益的。百姓得到利益,我也必然受益。”臣子们劝道:“既然寿命本可以长一些的,您何苦为了迁都而可能折寿而不是争取延长寿命呢?”邾文公回答说:“活着就是为了抚养百姓。而死的或早或晚,那是由于偶然因素。百姓如果得到了利益,迁都就是了,没有什么比这再吉利的了!”于是毅然将国都迁至绎地。当年五月,邾文公真的病死了。

  古人迷信,否则没有占卜,既然卜之,则一定信之。从文中所述的迁都结果看,卜辞在邾文公身上应验了。邾文公为百姓之利而无视自己的“命之短长”,这种崇高的境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命在养民”。后人在注解《左传》这段对话时写道:“文公以百姓之命为主。一人之命,各有短长,不可如何;百姓之命,乃传世无穷。”所以,孔子曾用两个字高度评价邾文公:知命。这也正是孔子所谓“五十而知天命”之“知命”的真正含义,即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为生民立命的责任与担当。

  孔子以自身五十岁以后的行动告诉我们,他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绝非任命而不再作为。五十岁,在孔子的年代已是高寿,能活到这个岁数的人,一般都会对生命进行终结性总结而沉沦于暮气之中。而伟大的孔子,五十岁后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对自己兴灭继绝、克己复礼的理想追求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五十二岁居相位,大刀阔斧地施展政治抱负。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矢志不渝地推广自己的思想主张。六十八岁归鲁后,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孜孜不倦地为后世整理文化遗产。孔子可谓“知命”者也。

  在“知命”中加一“天”字而为“知天命”,当然也表达了寿命长短非人力可为的无奈,孔子又何尝不知。当孔子七十三岁走到人生尽头时,也曾拄杖悲叹“哲人其萎呼”。我们现在常说: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增加生命的宽度。致力于拓宽生命,丰富生命,才是一个真正“知命”之人。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