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诱惑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1000字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3 05:16:10
分享:

  《行善的诱惑》是一本由彼得·德鲁克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185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善的诱惑》精选点评:

  ●好人难做

  ●不喜欢,可能自己问题,感觉收获不大。对这种大学的运作也没有太大兴趣。

  ●好人不一定能成事

  ●公众人物,应该谨言慎行,不过我们普通人怀着好善之心总是不会错的

  ●因为翻译的烂而减分

  ●趣味、发人深省、顺带告诉你大学的经营模式

  ●要告诉你管理需要彻底理性 却描述的让你不能自已的同情海恩 你会如何选择呢.

  ●我承认我看不懂小说。。。看不透人性

  ●不该看序言的,很莫名,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点太少,有一定距离感,但是探讨的人性背后和组织管理角度还是可圈可点。

  ●很简短的情节,不如大师的管理著作那么震撼,但也能带来一些启发。海恩神父因为处于善意帮助了豪维尔咨询工作,结果却引来了一大堆不必要的攻击。而这个攻击,击破了办公室里的平静,并且谣言四起的情况下,不管做与不做,都深陷漩涡里。还好有了个happy ending。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一):關於行善

  第一次看德鲁克的書籍,對他不是很瞭解,

  但這本小小的書籍,卻有厚厚的重量,

  所謂重量只能見仁見智,

  直至看完這本書至今,我還沒有找到一個恰當的描述來表達它的睿智,

  人性的通透,夾雜著管理的智慧。

  它是可以讓你細水長流中荡气回肠。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二):挺好读的一本书

  德鲁克的书之前读过几本,深入人心的感觉,这本虽然没有入心,但是也好读的,很薄的一册,半天就读完了。

  对自己的为人处世也有所启发: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坚持原则,不盲动善心。你可以能力很强,贡献卓越,但是另一方面,情商又一定要够。作为第一责任人,你的影响更是方方面面,同时也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一定能压住谁,对周围涌动的思潮要敏感,有察觉,还要快速的做出反应。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三):《行善的诱惑》 从小说迷上德鲁克 ——晓燕

  《行善的诱惑》 从小说迷上德鲁克 ——晓燕

  2011年7月刊《社会创业家》Page 078

  http://1.com/d/uploads/2020/10/11/0qmfb0n4xhi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四):自作自受

  我实在不愿意用这个词描述海因茨校长,但事实在我看来确实如此。作为一个学校的顶尖管理者的同时又是一个信仰虔诚的神父。处在这2者之间身份就让人尴尬,又如何做到在这2者间自由切换?身为领导他独具慧眼,善于用人敢作敢当,坚决贯穿始终的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带入全美顶尖大学之一受到社会各方赞誉,是睿智的,但同时作为信仰虔诚的神父他又是宅心仁厚的。见不得他人被欺负,这会激起他的打抱不平。

  如果霍洛韦太太是导火索,难道校长没有嗅到一点危机,还是说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作祟呢?在严格贯穿始终执行任务时又对它人行善,这2者不会发生冲突和对立吗?压垮上市公司的往往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是哪些不起眼的小事。细节决定成败。随时都要注意细节,因为这些细节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五):各种选择,各种纠结

  也许海恩得到了他想要的,虽然他自己可能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渴望。

  荣誉、声望、别人的认可,海恩内心其实一直充满了渴望,让他引以为豪的“奖状墙”、每天准时读各种来信,这些都已经成了每天滋养海恩,让他精力旺盛地开始每一天工作的阳光和养料。

  海恩的老师在豪乐维事件发生时对他的助理说,海恩是那种没有意识到自己野心的人。这种人会为自己的努力拼搏找一个理由--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教育的提升,但他们却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私心,他们为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找到了完美的理由。以至于像弦上的箭,毫不犹豫地大刀阔斧、勇往直前。

  他们完全忘记了在整个过程中还有“我”,但是也许突然件某件荒谬的事情,例如这次的豪乐维事件,让他们感觉到了“我”的存在,他们一下子一反常态、不再高傲、爱争吵辩论、固执任性、侵略性强又专横,一下子像害羞的孩子一样诺诺滴不出声了,好像也被自己对“我”的发现感到羞愧。

  这真是一场生死的斗争,发生在一个人的心里。最终海恩的选择不管是否被迫,他都作出了选择,还提出要将秘书带到新的工作上去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