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网 马伯乐的读后感大全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2 19:59:20
分享:

  《马伯乐》是一本由萧红著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85,页数:289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伯乐》精选点评:

  ●萧红的绝笔,未完成之作。马伯乐的复杂性格和口头禅一样令我印象深刻。"真***中国人","到那时候怎么办"的反复出现,极具艺术效果,寓谐于庄,使人一面会心发笑,一面又从这笑当中咀嚼出莫大的苦涩和悲哀。最可怕的是,这个由萧红切身痛苦体验所描绘的阿Q一般的屌丝公子哥的灵魂分明在笼罩我。萧红没来得及写完它就去世了。马伯乐的故事却还在延续。

  ●我想萧红能留名不是因为她的文笔多么好,而是因为她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中,讽刺小说接触不多。《马伯乐》刚看完。觉得马伯乐就是写得一枚非正常状态下文艺小亲新,很多小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自己毫发无损地发言,对别人求全责备,一句话抓着头发离开地球。 又及, 我何尝不是一个这样的人。

  ●怯弱、自私、多疑、平庸,满腹牢骚,永远都在想,从来不会做的人。

  ●从此马伯乐就是我小说界的第一男神无可匹敌!191千字

  ●搁现在,马伯乐就是焦虑症吧。以前没有啥病名的时候,只是觉得怪,平常人是迁就怪人的。现在给安上个病名,就吃药了,一切就都归结到病态了。有名字和没名字,人们对待事物的方式是两样的。有名字以前,将就些,有名字以后,粗暴些。

  ●感觉自己是马伯乐本乐

  ●会再读

  ●只会无病呻吟的不足以被称为才女。这本书读出了萧红的锋芒,可惜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

  ●生动,犀利。

  《马伯乐》读后感(一):所谓马伯乐?

  大家都说马伯乐的存在是为了批判国民劣根性,事实上也貌似如此吧,马伯乐此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众生相。但我读完的第一反应只是觉得马伯乐身上总有端木的影子在,这样的想法或许太过小孩子气,也显得萧红太过于狭隘。但于萧红这样一位女作家而言,端木不也正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也可能就是所谓马伯乐之流?这样想想,换个角度而言她的文字反而是最为冷静和独到的~

  《马伯乐》读后感(二):害怕读萧红

  从《生死场》到《马伯乐》,我的心被萧红的书击打着,就像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咚一下撞到了墙上,头被重创。鲁迅说萧红的《生死场》力透纸背,确实比其他女作家写的深彻,别的女作家有可能是把伤口用她的兰花指在微风雪夜下轻轻指给你看,而萧红是直接把伤口撕开给你看。《生死场》再悲惨是那个年代那群人的事,牵扯到我身上的不多,可是《马伯乐》明明就是写的我,心更疼痛,炼狱一般。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不敢往下再看,害怕自己被暴露的太多。可是伤口不撕开,怎么清洗治疗,怎么痊愈?

  《马伯乐》读后感(三):萧红与阿Q

  单纯地引出葛浩文先生的观点,来源于其文章《萧红与阿Q》

《阿Q正传》结尾时的阿Q已经干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丑事,但他强烈的自欺倾向使他一直对周遭人的奚落毫无知觉。最后,在因“革命”罪行被押往刑场的途中,阿Q鼓起足够勇气叫喊出古时候囚徒们表明不怕死的誓言:“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好汉)……”……从某个角度来看,答案不但是肯定的,而且是借鲁迅最偏爱的年轻弟子之一,东北女作家萧红的笔出现的。这个过程几乎花了20年!

  放到这个谱系下看也挺有意思吧2333

  《马伯乐》读后感(四):马伯乐第二部

  第二部的《马伯乐》共计九章,很遗憾是萧红的未完成之作。写了马伯乐终于从上海逃出去了,这之中写到几次登火车而没有登上,如何从凇江桥被挤落桥下,如何被救,这段写的最精彩,把细节描写的淋漓尽致。逃到南京后,发现南京也不安全,又如何的坐船逃到汉口,写窗老板买船花了2000元,保险保了8000元,一次走船能够挣70、80元,船的机器丢了零件也不着急,一但船翻了就赚到了,破损的地方也不去修理,就等着坏的那天,最好是翻了,人死不死跟他没有啥关系。逃到汉口,找到了马伯乐父亲的信教的朋友,可他的家里却摆了一尊佛像。王老先生当着国民政府议价局的差事,满口的不应该在战争时期随意拉涨物价,却自己屯了一批煤炭,专等物价上涨才卖出。真是黑白颠倒的世界。马伯乐人生的了无意义,不停的空想,却不见有任何的实际行动。到最后眼看着存折上逐渐减少的数字,汉口也开始大撤退了,人们又开始想像重庆的生活了。

  《马伯乐》读后感(五):读后感

  不同于萧红以往的写作,《马伯乐》情节流畅,散文化的特质不明显,但从此篇更可看出萧红独特经历和她细腻的感知力。马伯乐这个人物不同于现代启蒙小说经典的挣脱传统家庭接受新思想的人物,萧红塑造了一个现代文化游民,他接受了现代思想,却将现代思想由自己的私欲、软弱摆布。他是一个矛盾体,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萧红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正如马伯乐一直所骂“真***中国人”,他虚伪、软弱、自私、功利,和阿Q很像,但他运用的是精神失败法。我们会发现,即使是一个会写诗会开书店的知识分子,也存在愚昧阿Q一样的劣根性,这是现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现实写照,这更体现了萧红独特的视角与文学感知力。此外,萧红作为女性独特的文化生活感受,同样也在小说中展现。马太太与马伯乐逃难去汉口,马太太最终找到了孩子却没上火车,而马伯乐却丢下妻孩独自上车。萧红展现了逃难中女性的弱者形象,马太太很平庸,却也是现代很多平庸女性的现实写照,同时也讽刺了所谓知识分子自私虚伪软弱的形象。这大概也是萧红的亲历带给她的生活感知吧。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