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2 09:14:29
分享:

  本学期分给我的“一师一优课”的任务是设计、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今天录制完毕。课前纵使教师下了很大功夫,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较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啰嗦两句作为题记。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思考”中的一篇说明文。作者法布尔经过细致、耐心、持久的观察,最终发现了蟋蟀住所的秘密——如同人宅,并以妙趣横生的语言进行了描述,表达出对这个小精灵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把发现的乐趣融入字里行间。

  学习新课,从建立关系开始。对于生活在广阔大农村的孩子来说,一听到这清脆的鸣声,立刻就会辨别出是蟋蟀。教学设计,从聆听开始。课文的主人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走进课堂,来到孩子们身边,把一种关系潜移默化的建立起来,孩子们大脑的认知系统立马做出这样的回应:积极地接受学习内容。

  从课堂学生反应来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导课设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紧跟其后蟋蟀图像、文字介绍的呈现,让学生对蟋蟀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巩固了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认同关系,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导入课题,从制造矛盾开始。课件出示蟋蟀的住所,分明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洞,有位昆虫学家却与人相提并论,尊称为“住宅”,这是为什么?一个问题,如同一根火柴,立刻点燃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不是等待教师灌输的一个个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一举举火把。

  合作学习,从寻找相似点开始。作者法布尔之所以把蟋蟀的住所称为住宅,必然发现了其与人住宅相同的地方。学生自读课文2---6自然段,寻找相似点。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文本与生活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过程,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是组织者、合作者、补充者、评价员、加油站。

  思想教育,从谈感受开始。课文的第三部分(7--9自然段),介绍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的。这部分内容正好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读了第7自然段你有什么话想对蟋蟀说?有的学生说,蟋蟀修建住宅真不容易,有的说,蟋蟀的住宅是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教师顺势插话:蟋蟀这种吃苦耐劳、不随遇而安的精神正是我们所学习的。

  读了8、9自然段,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学生回答说,法布尔观察真仔细,作者观察有耐心,教师自然地参与到学生的发言中,正是源自作者细致、耐心、持久的观察,才写出了这妙趣横生的文章。生活中,要想做到有所发现,享受发现所带来的乐趣,就得向法布尔学习:不仅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具有持久的观察毅力。

  学习写法,从回扣课文开始。“这是一篇介绍昆虫的说明文,说明文读来一般比较枯燥,读《蟋蟀的住宅》大家有乏味的感受吗?再读一遍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标记出来。”

  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和学生谈写作方法的学习,就会产生共鸣———和教师的共鸣,和作者的共鸣。有共鸣,必有悦纳。

  练习设计,从最基本开始。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认识生字,积累词句。所以当堂练习设计了抄写字词和抄写拟人句。课外练笔是观察一种小动物,抓住其特点进行描写,旨在引导学生习作是从模仿走向创作的。

  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本节课前纵使教师下了很大功夫,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较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时间分配上的前紧后松问题,小结表述不够简练问题,评价言语的激励性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