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达手指 《十分钟速成课:心理学 第一季》经典影评有感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22:40:24
分享:

  《十分钟速成课:心理学 第一季》是一部由Hank Green执导,美国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分钟速成课:心理学 第一季》精选点评:

  ●倍速看,主要是复习巩固,很容易消化,也有一点点新的知识。主要是讲的形式新颖,十分钟一节很上头。会补齐会补齐其他系列。

  ●真的很棒,尤其是对心理学还没有整体概念的人。看完以后发现心理和生理真是密不可分。以及自己一个文科生没学心理是对的

  ●想给格林兄弟跪下来的第n天

  ●看的第一个课 是去年冬天还是前年冬天了 在伯伯的房间里 后来他去世了 因为这个课 开始分析自己 也不那么恨自己了

  ●零碎时间听一听有个了解很不错,但后续还是需要读书配合,翻墙不易,感谢up主

  ●选修了心理学,课下特意去搜了关于心理学方面的视频。这个讲得虽然浅显,但是很有趣~

  ●太喜欢hank啦_(:з」∠)_

  ●学渣正在看,能学多少是多少。

  ●简单易懂,就是太浅了。

  ●英语说的太快了,娱乐还可以,学习的话孩子跟不上……

  《十分钟速成课:心理学 第一季》影评(一):部分摘抄,还有一些在相册。

  e31

  回避行为通常会使精神疾病的症状更加恶化。

  e32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物敏感性,所以人们对于不同药物和行为的反应也各式各样,许多人可以随便喝酒,偶尔赌博一两次,却不会失去控制,而其他人就是不可以。人们戒掉成瘾问题的条件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必须彻底与成瘾物质保持隔绝,绝对不再碰触那种药物,或再做那件事。而其它人则有可能重新获得合理使用药物的控制力,就像有些人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就戒掉坏习惯,而其它人则需要专家或他人的帮助才能做到这一点。

  《十分钟速成课:心理学 第一季》影评(二):摘记

  1

  构造主义 structuralism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1879年的德国,内科医生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构造主义,通过内省(自我观察)

  机能主义 functionalism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关注行为的作用---机能主义 并在1890年出版开创性著作《心理学原理》

  适应性的行为在进化过程中得到保留——达尔文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最根本的核心理论是我们的人格是由无意识的动机所形成的

  2

  后视偏差 hindsight bias——我们的直觉更倾向于描述刚刚发生过的事而不是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十分钟速成课:心理学 第一季》影评(三):心理学听课笔记

  主要内容:

  1.个人心理,包括知觉、意识、行为、记忆、认知、个性、智力、情绪、性等;然后是主要的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创伤和上瘾、精神分裂、厌食症、人格障碍,以及四种流派治疗等。

  2.社会心理,包括社会团体对人的影响,歧视、侵犯和利他。

  听课笔记:

  Intro to Psychology

  ychology, the study of behavior and mental processes.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思想的。

  两大流派:

  1900, Freu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

  1938, Skinner, Behavior of Organisms, Behaviorism,行为学。

  ychological Research

  科学方法:

  提出问题 Question,

  转化成可复制的假设 Hypothesis,

  然后通过实验 Experiment(或案例研究、自然观察、调查问卷、采访),

  得出结论 Conclusion。

  The Chemical Mind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脑下腺(垂体)是最牛B的,其他有扁桃腺、肾上腺、胰腺、睾丸或卵巢。

  这集全是生词,但是两张图可以把他们串在一起,哈哈。

  Meet Your Master: Getting to Know Your Brain

  大脑构造及功能。

  Altered States 催眠、幻觉

  三类毒品:

  1.抑制剂(鸦片、吗啡、海洛因)、

  2.兴奋剂(安非他命、冰毒、可卡因)、

  3.致幻剂(LSD)

  How We Make Memories 记忆

  机械记忆最不长久,只有理解其意思和联系到个人,记忆才会持久。

  Remembering & Forgetting 记和忘

  记忆不可靠,是我们再加工过的。

  The Power of Motivation

  动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性、饥饿、归属。

  Monkeys and Morality

  安全感、家教类型、各阶段道德

  Rorschach & Freudians 个性1

  个性Personality 2个观点:

  1)精神分析派:

  弗洛伊德 Freud,性为中心,意识和潜意识,自我、本我和超我;

  容格 Jung,除了性还有自我认知的需要。

  阿德勒 Adler,自卑情结;

  2)人文主义:

  马斯洛 Maslow, 需求层次理论。

  Measuring Personality 个性2

  特点 traits学说,和社会认知学说。

  Emotion, Stress and Health 情绪2

  Lots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eople with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tend to live longer, more fulfilling lives than their mean and grumpy neighbors.

  ersonality Disorders 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的人,长大一般成为暴力罪犯、有魅力的骗子,或无情的公司高管!!!

  经历过一些公司里的管理者(含心机婊),有些很冷血、阴险,工具理性,无情无义,喜欢玩弄权术和操控人.....以前一直纳闷怎么有这么不要脸的人存在,原来根子在这里,都是反社会人格啊!

  eople with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usually men, exhibit a lack of conscience for wrongdoing, even towards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Their destructive behavior surfaces in childhood or adolescence, beginning with excessive lying, fighting, stealing, violence, or manipulation.

  As adults, people with this disorder are thought to generally end up in one of two situations: either they are unable to keep a job and engage in violent criminal or similarly dysfunctional behavior; or they become clever, charming con-artists, or ruthless executives who make their way to positions of power.

  Getting Help 治疗

  按主要流派分四种治疗方式:The psychodynamic, existential-humanistic,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ocial Thinking

  社会心理学:

  ehavior 和Attitude会互相影响;

  ituation会超越Personnality的差异;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

  ocial Influence

  人会受到所在社会团体的影响。

  《十分钟速成课:心理学 第一季》影评(四):速成课-心理学笔记(全40集)

  笔记来源:速成课B站字幕+2017年秋季学期心理学导论笔记。

  一、心理学简介

  ***流派

  (一)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自由联想→这个技术成为他职业生涯和心理学整个分支的基石。精神疾病可以用谈话疗法和自我探索来治愈。

  动机→我们的人格是由无意识的动机所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被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心理过程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被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所驱动着。

  潜意识→治疗方法:梦、投射和自由联想,来根除被压抑的情绪,获得自我洞察力。

  (二)行为主义:巴普洛夫、华生、斯金纳

  专注于课直接观察到的行为的研究,通过条件控制来让他们表现出某些特定的行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开创了行为主义时代。

  (三)心理动力学理论:继承佛洛依德思想

  专注于早期经验对塑造无意识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情感,行为和人格。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培养个人的成长

  (五)认知科学

  (六)神经科学

  ***定义

  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

  这一定义集所有不同流派思想之大成,认可了观测和记录行为的必要性,但同样意味着心理过程也十分重要。心理学是一门完整的科学。但一门科学的精髓就在于,人们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切收集数据的方法来常识解答它们。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为什么要使用科学方法:

  你的直觉不一定是对的,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而我们往往会严重低估虚假直觉所带来的危险。

  后视偏差:“我早就说吧”现象。

  并不是说常识是错的,而是说直觉更倾向于描述,而非预测。人生来就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倾向于感知随机事件中的规律,从而导致错误的猜想。

  (二)研究与实验

  ***研究思路:

  提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变成可测量的,课检验的命题(操作化)→基于理论(理论:能够解释和组织大量不同的观测并预测结果)作出假设(可检验的预测)→用一种明确且共通的语言来报告它们(具体定义,让其他研究人员能够重复实验)

  *重复实验是关键所在,主体间性(更换了场景和主体,仍然得出一致性结论)

  ***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

  使研究者可以排除其他干扰,通过控制自变量,同时保持其他变量完全不变,或是尽量不变。

  实验最起码需要分两组:实验组(某个变量会被改变)/对照组(变量保持不变)。

  研究人员需要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尽量消除可能干扰实验的潜在混淆变量和外在因素。

  双盲实验:其中的某一组或两组被试都不会被告知实验真正的研究目的是什么,而真正做实验的时候,可能研究人员都不知道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控制组,这样他们才不会因自己无意的行为影响结果。

  ②案例研究:

  深入观察个体的情况,但这有时也会产生误导,很难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不一定具有推广价值。

  个案研究也是心理学家用来观察和描述行为最好的讲故事的手段。

  ③自然观察:

  研究人员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行为,意在让被试“做自己的事情”而尽量不对情境做控制。偷窥别人。

  是描述行为的方法,但解释能力非常有限。

  ④调查或访谈法:收集行为数据,要求人们报告他们的意见和行为。

  eg.金赛《金赛性学报告》

  调查对于了解人们有意识地持有的态度和信念是非常好的方法。但如何提问需要技巧,选项的微妙差异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另外调查的对象也很重要,小心样本偏差,需要随机样本,目标群体的所有成员。

  (三)预测行为

  看某个特质或行为是如何与其他特质或行为相联系的。也就是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可以推测因果关系,但相关之能提供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要真正找到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核心,必须得做实验。

  三、大脑

  情绪、观念、冲动,这些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东西,其实都是由生理条件所激发的。

  ”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同时也是生理活动(例如你感受到开心,就释放内啡肽)研究你体内的化学物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如何工作。

  (一)神经

  神经,即神经细胞,神经元,电化学反应使得它们可以在彼此之间传递信息。

  工作原理:

  3个相同的基本组成→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细胞体:神经细胞的生命支持部分,包含所有细胞活动所需的物质。

  *树突:和树木一样浓密的枝节,接受来自其他细胞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细胞体。倾听者。

  *轴突:像天线一样长长的延伸出去的发射器,将电冲动从细胞体传送到其他神经细胞、腺体或肌肉。说话者。

  *髓鞘:轴突上包裹着的厚厚组织,电线的绝缘外套,使得神经细胞间信息的传导更加迅速。多样硬化症发作,髓鞘分解,则轴突上髓鞘帮助传送的信号也会一同分解,最终导致肌肉的活动失去控制。

  ***一个完整的传导过程:树突接受信号,激活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或者激活全部树突,产生电位,下行到轴突直至末端,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相邻的神经细胞。

  *突触:神经细胞间连接的部位,在树突分支的前端。突触中树突和轴突距离很近,但没有相互接触。这个很小的缝隙叫作突触间隙,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端时,化学信使(神经递质)被激活,从而跳进突触间隙,就像一个飞吻,然后再降落到有特定受体的神经细胞上(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神经递质不会和接收信息的神经一直保持结合的状态,引起兴奋或抑制后,神经递质被泵出,然后被最开始释放出它们的神经细胞重新吸收。这个过程叫作再摄取。

  *神经递质:神经系统的快递员。但并非唯一传递消息的化学信使。

  Ⅰ、兴奋性的神经递质:使神经细胞兴奋,增加它们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性。

  ①去甲肾上腺素:控制警觉和生理唤醒。

  ②谷氨酸:记忆。过量会使大脑过于兴奋,导致癫痫和偏头痛。(味精用量的敏感度)

  Ⅱ、抑制性的神经递质:使神经细胞冷静,减少它们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性。

  ①GABA(γ-氨基丁酸):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②5-羟色胺:影响饥饿和睡眠时的情绪。(抑郁症与其含量过低有关)

  Ⅲ、两重性的神经递质:既可以使兴奋,又能够使抑制。取决于遇到的对象是什么。

  ①乙酰胆碱:能使肌肉活动,影响学习和记忆。显著减少是老年痴呆症的典型生理症状之一。

  ②多巴胺:学习,动作以及愉快的情绪有关。过量的多巴胺: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二)激素(荷尔蒙)

  ①核心概念

  内分泌系统。

  作用于大脑,有的化学成分和一些神经递质完全一样。影响我们的情绪唤醒和昼夜节律。调节代谢。监控免疫系统的信号。有助于性繁殖。它和我们大多数的基本生理活动有关。吸引力、胃口、侵略性。

  传递速度慢。想和你联系,神经系统是发短信,而内分泌系统是用纸笔寄平邮给你。

  过程:腺体分泌激素到血液中,从而到达其他组织,尤其是大脑。

  结果:激素会持续作用于我们的机体(可以解释为什么受到惊吓或大发脾气之后要过一会才能平静下来)。

  ②激素种类

  一些重要的激素可以促进腺体的活动。

  Ⅰ、肾上腺:”打架/逃跑“肾上腺素,加快心率,提高血压和提升血糖含量。

  Ⅱ、胰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监控你摄入的血糖(体内的主要燃料)。

  Ⅲ、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调节身体代谢,监控体内的钙含量,对于雄性(睾丸),分泌雌激素和睾酮;对于雌性(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Ⅳ、垂体(统治地位,联系):释放生长激素(促进机体的发育),催产素(促进社会联系中朦胧的带给我们温暖的信任感觉)。

  eg.你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如何一起工作来发出叫喊声:

  感觉信息通过眼睛和耳朵输入进你的大脑→尚未分析,下丘脑就”啊啊啊“了→下丘脑传达的一系列指令下行到肾上腺→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身体的其他部分和大脑意识到动机→思维活动

  神经系统指挥着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反过来又指挥着神经系统、大脑、腺体、激素、大脑。

  (三)大脑

  加尔的颅相学→伪科学(《歇斯底里》里女二精通的学科哈哈哈)→头的形状并不能告诉我们大脑内部究竟在发生什么。大脑有自己的工作机制,大脑的不同部位控制我们某方面特定的行为。换句话说,功能在大脑中是有定位的。”心理就是脑的功能“。

  Ⅰ、重点问题:我们大脑的功能,是如何与心理活动相联系的?

  ①中枢神经系统(CNS):重要决策系统,控制中心。

  ②外周神经系统: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收集信息,并反馈给中枢神经系统。

  eg.菲尼亚斯·盖奇性格的变化。

  (注意:个案研究,缺少之前的数据,关于报告也是发生在事故数月后,并且其中许多内容相互矛盾)

  eg.关于10%使用量的谣言

  即使是简单的任务也会点亮大脑几乎所有区域。

  大脑自身运作就需要我们身体全部能量的20%。

  Ⅱ、大脑的进化史

  新的高级的大脑建立在以前低级的大脑基础之上。大脑很像俄罗斯套娃。最外层的是最后才演化出的,是分化最细致的,也是最复杂的。但随着逐渐打开,里面额套娃越古老,越小,功能也越一般化。

  one、旧脑系统(爬行动物的大脑):维持我们机体的基本功能顺利进行。

  旧脑(原脑)扮演着和我们祖先进化时期一样的作用,固定着它的是脑干(都是大脑中枢里最古老的部分),脊髓由此进入头颅中。

  脊髓的上面,也就是头颅的最底部,是延髓(延脑),在这里,原脑的功能自主运作不需要任何意识参与(心脏跳动,肺部呼吸,etc)。

  靠在延髓上面的脑桥(桥脑)与许多重要的功能有关,包括唤醒,自主功能,睡眠,帮助协调动作。脑桥的上面,也就是脑干的顶部,是丘脑(一对鸡蛋形状的结构),接收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的相关感受信息。

  脑干中的网状结构(像手指头的神经),功能是保持觉醒,它负责睡眠,走路,知觉疼痛等重要功能。

  小脑(棒球大小的部位),脑干背面的一团隆起。负责非言语学习,记忆,对时间的知觉,以及情绪调控。控制随意的行为,也容易受到酒精的影响而受损(喝醉了影响的部位)。

  two、边缘系统:将旧脑和更新的、更高级的脑区分隔开来。

  杏仁核:两个扁豆大小的神经核团。负责记忆的整合。情绪登记所。以及最深层次的恐惧和最猛烈的攻击性。

  eg.刺激杏仁核某处,狗炸毛,电击旁移,狗害怕蝴蝶皮影。

  下丘脑:保持着身体的稳定,调节体温,昼夜节律和饥饿。同时帮助控制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垂体。让你感受到快乐和受到奖励。

  eg、老鼠下丘脑奖励中枢植入电极,并给予它们自我刺激的方法,那些区域会带去真实的感受,直到它们崩溃或死亡。

  海马:学习和记忆的中枢。受损则丧失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记不住东西。

  three、大脑灰质(这里指的是端脑,有两个半球的脑最大的结构,即通常所说的大脑)

  ①两个半球:大脑的85%,监督思考、说话、知觉的能力。具有单侧化优势。左侧大脑多控制语言,右侧大脑控制创造性功能。尽管强调单侧化和脑的不同结构,大脑所有不可思议的功能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起协作的结果。连接两个脑半球的结构叫作胼胝体。

  ②大脑皮层:

  覆盖在左右脑半球上的一层神经组成的薄膜。

  大脑皮层的四个分区:

  →额叶:说话,计划,判断,抽象思维,人格。(《飞越疯人院》里的手术)

  *运动皮层(额叶后方)控制随意运动,并从大脑发出信息传达给身体。(发出指令:端起茶!)

  *感觉皮层(运动皮层后方)加工输入的感觉信息(处理指令感受:茶真烫!)

  →顶叶:接收并处理触觉和身体姿势。(站起来磕到东西会疼得要死)

  →枕叶:后脑勺,接收与视觉相关的信息。(摔跤跌到头会一片黑)

  →颞叶:耳朵上方,处理声音信息,包括言语理解。

  eg.颞叶特殊部位的损伤,导致失去面孔识别的能力。

  神经交叉,控制对侧身体。

  *神经胶质细胞(无名英雄)为脑神经提供网状支持,起到绝缘和滋养它们的作用。

  ③联合区(大脑灰质除半球和皮层外的剩下部分):

  和更高级的心理活动有关,比如记忆、思考、学习、言语。将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理解、整合,并和记忆联系起来。联合区遍布所有四个脑部分区。

  并不像运动或感觉皮层一样,无法通过刺激某一个部位来得到一个单纯的反应。

  四、感觉与知觉

  面孔失认症很好地证明了感觉和知觉是有联系的。

  (一)感觉

  Ⅰ、总体描述

  ①自下而上的加工:对外部刺激的接收和传递

  ②我们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官所能接收的有限的信息。

  ③绝对阈限:50%的情况下,刚刚能够引起特定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eg.信号检测论(理论模型):

  刺激足够强烈,你的心理状态、当时的警觉程度以及期望有关。

  用来预测个体在什么条件下会检测到一个微弱的刺激,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上。

  敏感化:对特殊事物关注(看不见的黑熊实验)

  ④差别阈限:个体分辨差别的能力,差异和刺激量的大小并非线性的,而是呈对数关系。重要的不是刺激量变化的大小,而是变化量和原来刺激的比值。(可能之前声音贼小,只要加大一点点,你就能分辨出差异)

  习惯化:感觉适应

  Ⅱ、视觉

  ***此处将光视为波。短波的频率高。

  ①波的波长和频率决定了它的色调。

  蓝色光→波长短,频率高

  红色光→波长长,频率低

  ②波的振幅决定了光的强度或亮度。

  辨别同种颜色的深浅。或者说光波散发的能量。

  振幅大意味着强度高,色彩更亮。

  ***视觉的感知

  光通过眼球的角膜和瞳孔后,击中瞳孔后方的透明圆盘(晶状体:将光线汇聚成特定的图像),接着将这些图像投射到视网膜(眼球内壁的表面,上面包含所有的感受器,视网膜更像是一束由光能组成的像素点,将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感受器这时才开始接收视觉信息,引发化学变化,产生神经信号,使双极细胞兴奋,双极细胞的任务是将信号传递给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长轴突会聚在一起,形成束状的视神经。从而将眼球的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

  视觉信息从视神经出发,经过丘脑,最后达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视觉皮层坐落于枕叶。视觉皮层有特殊化的神经细胞,叫作特征觉察器,对特定的特征进行反应(形状、角度和运动)。视觉皮层不同的部位,负责识别事物的不同特征。

  *视网膜上的感受器:

  ①视杆细胞:检测灰度(亮度,物体的黑白水平,周边视力),使我们能看到事物的轮廓。

  ②视锥细胞:检测细节和色彩,集中于视网膜中心的焦点(中央凹),锥体细胞只有在光线良好的环境下才起作用。

  *色觉理论:

  ①三色理论:三种细胞(红黄蓝)全被激活结合起来的能量能使眼睛看到任何颜色。

  ②对立过程理论:相互对立的加工过程。

  小矮人:人类身体的一种感觉地图。(器官的重要程度,超大的手)→理解身体如何与环境互动的形象模型。

  Ⅰ、视觉信息加工理论:

  ①平行加工:立刻将情境中所有单独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的能力(形状、深度、动作和颜色的加工)

  Ⅱ、感觉的交互作用:

  ①定义:一种感觉能影响另一种感觉

  ②联觉:一种罕见的很有意思的神经系统疾病,感觉混合不由自主。

  Ⅲ、加工区别

  味觉和嗅觉使化学性的感觉,空气中的分子。嗅觉没有特定的细胞来接收信息。

  知觉通常和我们对一种气味的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童年的味道)

  触觉: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

  动觉:机体感受自身的运动和位置

  平衡觉(前庭觉):监控头部的位置和平衡感。

  (二)知觉

  自上而下的加工:大脑组织和理解信息,并将信息与情境结合。

  Ⅰ、一些理论:

  ①知觉定势理论:期望。真相也影响着我们所见的内容。背景使另一个知觉定势的因素——文化。情绪和动机对其支配。(欢乐的视觉错觉产生的罪魁祸首)

  ②形状知觉:主体与背景关系。我们如何将眼前正在注视的景象组织和简化为少数主要的目标或主体。努力将主体有意义化。并将剩余部分看作是背景,与主体分离开来。

  eg.面孔或花瓶两歧图案

  ③图形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

  →临近性原则:简单地把彼此接近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打包)

  →连续性原则:将光滑、连续的图案知觉为整体,并经常忽略那些不完整的部分。

  →封闭性原则:分散图形,倾向于将缝隙补全,从而得到完整的图形。

  Ⅱ、深度知觉:

  ①意义:帮助我们估计物体的距离和完整的形状。帮助你知觉与你距离较远的美好的事物。

  ②双眼线索:用到两只眼睛,大脑比较两只眼睛的图像来判断距离。

  *双眼视差:物体越近,两幅图像越远。(远距离物体不适用)

  ③单眼线索:帮助我们判断物体的大小与距离。

  *相对大小:

  *相对高度

  *线性透视:平行线随着距离的增加最后相交于一点。

  *纹理梯度:距离最近的山上所有的石头纹理都很清晰,远处的细节则不清楚。

  *重叠:知道有东西挡住了你的视线。

  Ⅲ、运动知觉

  ①意义:推测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②基于的观点:正在缩小的物体正在慢慢远去。正在变大的物体正在靠近。

  (涉及运动时,大脑很容易出错。)

  Ⅳ、知觉的一致性(恒常性)

  ①意义:使我们能够保持对一个物体的识别。不论距离,视角,动作或照明条件如何变化。

  (三)错觉和幻觉

  五、意识

  (一)意识的定义

  ①宽泛的定义:我们对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觉察。

  威廉詹姆斯:意识是一种不断运动的、变化的、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

  其他人:意识是大脑中四处照射的手电筒,发出连续完整的光高亮一个物体,然后移动到下个物体。

  *重点在于:意识体验永远处于变化当中的,意识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完整,帮助我们思索永恒,考虑后果,反思过去。

  (二)状态

  ①清醒:

  Ⅰ、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大脑活动如何与心理过程相联系。

  使用神经影像学的技术研究大脑的特定状态和意识体验的联系。

  →结构成像:显示大脑的解剖画面。识别大块肿瘤、疾病和损伤非常有效。

  →功能成像:显示大脑中的电磁变化或代谢活动。观察到特定的脑功能活动与特定脑区域的关联情况。

  Ⅱ、意识的层次:

  →双重加工模型:分为有意识的和自动的两部分。每个层次都有“生理-心理-社会”维持工作。

  eg.意识在说话,内隐大脑在加工

  →选择性注意:如何将意识集中于一个或一组特定的刺激,并有效地过滤掉其他刺激。

  eg.鸡尾酒效应

  →选择不注意:没有看到

  →非注意盲视:被忽略的东西显而易见,吓你一跳。

  eg.→看不见的大猩猩

  →魔术师(称其为“误导”)

  →变化盲视:我们没有注意到环境中变化的心理现象。

  eg.换人实验

  (二)睡眠:

  Ⅰ、定义:周期性的、自然的、循环的、接近完全丧失意识的一种状态。

  Ⅱ、为何睡眠(争议):

  →机体要进行恢复,我们身体内的所有细胞需要休息以及自我修复。

  →促进机体成长,睡觉时,垂体释放生长激素。

  →对心理功能有好处,促进记忆,使大脑有充分的时间来加工白天的活动内容。

  *EEG(脑电图):检测脑电活动。→关键人物:尤金

  Ⅲ、睡眠的4个阶段:

  ①睡眠循环:90分钟出现一次。

  *白天皮质醇(清醒激素)到夜晚松果体释放褪黑激素,大脑放松但仍然清醒。EEG:α波

  →不规则的非快速眼动第一阶段(NREM-1):脑电波慢,昏昏欲睡的感觉。身体一抽

  →NREM-2:大脑开始爆发一系列快速的脑电波活动(睡眠锭),此时真正睡着,但容易被唤醒。

  →NERM-3:δ波出现

  *此阶段会发生梦游和梦呓以及夜惊(和梦魇不一样,梦魇发生在REM)

  →快速眼动(REM):人睡得最甜,眼球在疯狂运动,产生栩栩如生的梦。

  *运动皮层指挥身体上蹿下跳,但脑干隔离这些信息。使肌肉放松。

  Ⅲ、睡眠剥夺:睡不够。激素分泌失调,会抑制免疫系统,造成反应迟钝。

  Ⅳ、睡眠障碍:

  ①失眠:一种不能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的长期睡眠问题。

  ②嗜睡症:和失眠相反。短暂的,不受控制的睡眠压力(睡眠发作)。

  *原因:下丘脑激素神经递质分泌不足。

  ③睡眠呼吸暂停症:在睡眠中出现短暂的呼吸停止。直到缺氧到一定程度,大脑唤醒。

  ④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梦里做的现实中会做。

  *原因:似乎和多巴胺分泌不足有关。

  ⑤夜惊:在七岁以下儿童中最为常见。

  *症状:增加心跳和呼吸率,患者尖叫,产生暴力行为,但醒来完全不记得。

  *原因:可能由压力、疲劳、睡眠不足、在陌生环境中睡觉等有关。

  Ⅴ、梦:

  ①梦的内容:大部分时候只是把白天做的事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

  ②梦的解释:

  →梦学:对梦的解释,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混合。

  *弗洛伊德:梦使我们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无意识内容通过压抑的、符号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信息加工理论:梦有助于将白天的活动进行分类和加工,然后储存进记忆。

  *生理机能理论:做梦能够促进神经发育,形成神经回路。

  *认知发展模型:梦的内容借鉴了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模拟现实。

  *神经活动模型:梦是神经活动的副产品。

  ③梦的功能:尚不清楚,只知道REM很重要。

  (三)特殊的意识状态

  Ⅰ、催眠

  ①定义:平静、恍惚的意识状态。此时注意力会变得高度集中,使你更容易接收外部的暗示。

  *催眠并不能让你做完全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②解释:

  →一些人认为催眠是一种社会现象。被催眠的人倾向于表现为“合格的被催眠者”

  →更大程度上与意识的特殊双重加工状态有关(意识分离):轻微空间分离/完全失去自我意识的分开状态

  Ⅱ、药物致幻

  ①药物成瘾:

  *神经适应是由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在通过适应来抵消药物的作用。

  ②精神药物:

  →定义:能够改变你心境以及知觉的化学物质。

  →作用机制:直接作用于大脑中的突触,替代神经递质。效果还取决于心理因素。

  *安慰剂效应:影响行为的是你的心理因素,而非药物。

  →分类:

  *镇静剂:酒精、镇定剂、阿片类(罂粟生物碱)物质→情绪柔和,速度放慢,抑制神经活动,干扰大脑的判断区域,降低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抑制神经系统活动,环节焦虑和失眠,剂量特别高和其他药物混用会致死。长期沉迷阿片类物质会使得天然镇痛的内啡肽停止分泌。

  *兴奋剂:咖啡因、尼古丁和处方用安非他命。(非处方安非他命、摇头丸、冰毒和可卡因)

  #可卡因使大农迅速产生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幻觉剂:蘑菇、LSD。

  #扭曲认知,在没有真是感觉信息输入的情况下使人产生错觉。

  →神经紊乱:正常人也会产生,压力大的时候生动的幻觉。

  六、行为主义

  (一)巴甫洛夫的狗

  1、行为主义的定义:将心理看作一门严谨的、以实证分析为手段的科学,研究人们可观察的行为表现。

  *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是完全客观的、研究行为的科学。

  2、学习的定义:通过经验(行为主义特有),获得一种崭新的,相对持久的信息或行为的过程。

  *联想学习:被试在条件作用过程中将特定的事件、行为或刺激联系起来。(大脑最基础的学习形式)

  3、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饲料(无条件刺激)→口水(无条件反射/自然反射)。

  *此时的铃声是中性刺激。

  ②使无条件刺激和中性刺激配对出现,狗流口水。

  ③不断重复,直到狗建立起两个刺激间的联系。

  *这一步叫作习得(行为获得)

  ④进入条件作用后阶段:旧的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引起狗的条件反射。

  4、条件作用:可能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使动物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更好地适应环境。

  *经典条件作用说明:学习这种加工过程,可以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来进行研究。

  (二)小艾尔伯特与白鼠

  1、泛化:与其他类似刺激形成相应的联系。

  eg.从害怕白鼠到害怕一切白色的、毛茸茸的东西。

  (三)斯金纳和操作箱

  1、经典条件作用使建立刺激间的联系,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建立我们自身的行为和结果的联系。

  2、基本原理:受到强化或奖励时,行为表现增加。受到惩罚时,行为表现减少。

  3、基本概念:

  ①强化和奖惩:

  Ⅰ、强化物:任何能使行为表现增加的在行为后出现的东西。

  →初级强化物:单纯满足先天的生理需求。

  →条件强化物:和初级强化物联系(薪水)

  Ⅱ、正强化:在所期望的行为发生之后给予奖励来促进这个反应。

  Ⅲ、负强化:通过移除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eg.没系好安全带,车子发出哔哔声,系好安全带。(车在强化你系安全带的行为)

  *负强化并非惩罚。

  Ⅳ、惩罚: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

  →正惩罚:增加不想要的东西,减少频率。超速开罚单。

  →负惩罚:减少想要的东西,超速吊销驾照。

  ②塑造:

  Ⅰ、连续接近:在一系列朝着所期望的行为的方向产生的连续接近行为。

  Ⅱ、消退:行为消失。

  六、认知主义:

  (一)班杜拉和波波玩偶:

  1、对行为主义的挑战: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仍然可以学习。

  2、基本概念:

  ①认知:思维、知觉和期望。

  ②潜伏学习: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学习。

  ③观察学习:通过观看他人的行为,或者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影响来学习。

  ④榜样:观察和模仿特定的示范行为。

  ⑤镜像神经:当被试作出相同的行为,和当被试观察别人作出某种行为时会产生激活的神经细胞。

  七、记忆:

  (一)

  1、定义:已经持续了很久的学习,是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取出来的过程。

  2、提取方式:

  ①回忆:你在脑中进行回想并将信息提取出来。(填空)

  ②再认:只需要在过去的信息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识别它。(多项选择题)

  ③再学习:刷新或巩固旧的信息。(期末复习)

  3、三个步骤:

  ①编码:

  Ⅰ、感觉记忆:直接但很短暂。

  短时记忆:通过复述进行编码。

  Ⅱ、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重新定义):涉及所有提取短暂信息的方式以及将信息进行长期保存的过程。

  外显加工:主动存储信息;

  内隐加工:不必主动集中注意进行记忆的过程。

  eg.经典条件作用。

  ②存储:

  Ⅰ、长时记忆:大脑中持久且极度宽敞的储存仓库。

  程序性记忆:我们怎么做一件事。

  情境性记忆:情境回忆。

  Ⅱ、记忆法:通过将信息组织成我们熟悉的、能够理解的单元来促进记忆。(组块化)

  Ⅲ、加工水平:

  →浅层次的加工:对信息的编码基本上只有听觉或视觉层面。

  →深层次的加工:理解,赋予特殊意义,和自身情感经历联系。

  ③提取:

  →回忆:你在脑中进行回想并将信息提取出来。(填空)

  →再认:只需要在过去的信息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识别它。(多项选择题)

  →再学习:刷新或巩固旧的信息。(期末复习)

  ④遗忘:

  Ⅰ、记忆过程:

  →提取线索:掉落的面包屑。越多越能想起来。

  →启动:激活无意识联结的方法。

  *启动也被称作无记忆的记忆:隐形记忆可以唤起旧的记忆联结。

  *唤起过去的回忆(情景依赖记忆)

  *精神状态和情绪也能够作为提取记忆的线索。

  *接收新信息的顺序有关

  eg.最先和最后更容易被记住→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信息接收的早,更多时间复述,转入长时记忆。

  *近因效应:信息仍然保持在工作记忆中而被我们记住。

  Ⅱ、三种遗忘方式:

  →编码失败:对于没注意到的东西,不倾向于对其进行编码。

  →提取失败:舌尖现象

  *其他信息的干扰:

  前摄干扰(正向干扰)即旧信息干扰新的。

  后摄干扰(反向干扰)新的干扰旧的。

  误导信息效应:碰撞描述实验(归源错误:忘记或回忆起了错误的记忆)

  →贮存消退:艾冰豪斯曲线。(随时间延长,遗忘速率趋于稳定)

  七、认知

  (一)核心概念:

  1、认知:包括知识获得、记忆、理解、社会交往,某种程度上包括学习。赋予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概念:大脑对相似的物体、人、想法或事件的抽象概括。

  *原型:大脑中特定事物的形象或典型例子。

  3、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试错

  ②算法:按照一定逻辑和条理,一步一步来解决问题。

  ③启发法:心理捷径(通常根据经验和常识)

  4、灵感:

  额叶有集中注意力思考的区域,而缪斯女神来的时候,负责识别的颞叶会有反应。

  5、确认偏见:去证实我们相信的,忽略我们不相信的。

  *信念固着:对某种信念执着而不肯改变自己最初的想法,即使事实和所相信的完全相反。

  *思维定势:赌场老虎机(人们对于生动的画面印象更深刻)

  6、获得性启发:记忆中越容易想起的事情,在现实中越容易再次发生。

  7、框架效应:问题呈现的方式。

  八、动机

  (一)核心概念:

  1、动机:做某件事的需要和愿望。

  2、动机理论:

  ①进化观点: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本能。

  *本能:复杂的、无需学习的,一个物种共同具有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②驱动减少理论:生理驱动是为了驱使我们来降低这种需要带来的紧张感。

  *诱因:吸引我们或使我们感到厌恶的、积极或消极的刺激。

  ③最佳唤醒理论:产生动机是为了维持刺激与放松之间的平衡。我们的动机来源于避开无聊乏味和压力。

  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最基本的需要,安全,归属感与爱,尊重,自我实现,心灵成长。

  3、三大类型:

  ①性:为了促进自身的物种生存而进行的娱乐或繁殖行为。

  ②饥饿:

  →饥饿感由于血糖降低引起,葡萄糖是我们机体内的主要能源。下丘脑监控血液中的化学成分。

  →饥饿同样受到我们的心理、文化,和心境的影响。

  eg.明尼苏达饥饿实验

  *测量半饥饿状态的动机效果

  ③归属:

  九、发展

  (一)核心概念:

  1、发展的定义:贯穿人一生关于生理、认知、社会、情绪变化的研究。

  2、成熟:随着年龄增长,行为和外表发生一系列变化。

  (二)皮亚杰和认知发展:

  1、人类的认知发展和智力发展会经历特定的阶段。研究的核心:知识是如何增长的?

  *皮亚杰认为,我们适应新的体验通过两种紧密联系的过程。

  →同化:通过自身已有的图式来对体验进行解释。

  →顺应:根据新的体验来调整图式。

  2、核心概念:

  ①图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的心理结构。

  ②认知平衡/认知和谐:思维过程和环境的和谐,引起我们对新事物的思考和适应。

  3、认知发展四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大约2岁。宝宝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客体永恒性:意识到事物不再眼前仍然可以存在的能力。

  (一二个月后小宝宝就有了,客体永恒性是感知运动阶段中最主要的成就。)

  ②前运算阶段:大约在2岁开始,持续到6/7岁。所有的认识都是围绕着自己。

  *自我中心:所想所言的一切几乎都围绕着这一点。

  *儿童具有在大脑中对物体和事件进行表征的能力。

  *泛灵论:认为物体具有感觉和意识。

  (这个阶段儿童还不具备守恒的概念,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集中性:儿童倾向于从固定的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认识物质。

  *心理理论(第二阶段的后期):理解他人感受、想法和态度的能力。能够进行换位思考,还能预测别人的行为。

  ③具体运算阶段:6/7-11/12。用逻辑思维来认识他们体验到的具体的事。

  *去集中化:能够看到问题或事物的多个方面。

  ④形式运算阶段:12-died。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进行更加抽象的思维活动。包括问题解决和处理假设的问题。

  (三)维果斯基和文化发展理论

  1、儿童的早期发展是通过父母的教育,以及儿童和社会环境的互动而产生。

  2、重视父母作为脚手架的作用。

  3、重视语言作为一种给事物赋予意义的工具作用。

  4、儿童的成长存在文化间的差异。

  (三)安斯沃思的依恋三类型

  1、印刻:在发展早期必须要发生的一些事情才能够使发展顺利。

  2、陌生情境实验(安斯沃斯):

  ①分离焦虑、探索意愿、陌生人焦虑和重逢反应。

  ②依恋类型:

  →安全型:积极探索新环境,与陌生人愉快互动。(敏感、细心)

  →回避型:平静冷漠,不粘妈妈。(不负责任,高度紧张)

  →矛盾型:害怕陌生人,不探索,拒绝妈妈。(不负责任,高度紧张)

  3、重要的东西:

  ①婴儿期形成积极的依恋。

  ②童年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12岁定型)

  ③童年期和青春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形成自我的个性(道德)。

  4、家庭的教养方式:

  ①专制型:制定规矩、惩罚分明。

  ②放养型: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行为也几乎不进行约束。

  ③权威型:平衡前两种,提出要求但解释理由。

  (四)科尔伯格和道德发展水平三理论

  1、研究方法:呈现道德两难问题。然后分析道德判断背后的原因。

  eg.汉斯两难问题

  2、类型:

  ①前习俗道德:儿童更关注个人的兴趣所在。分别对人们进行道德判断。

  ②习俗道德:青春期早期,认为遵守社会秩序很重要。

  ③后习俗道德: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变得更加复杂,开始考虑不同的价值观,同时捍卫自身的基本权利。

  3、批评:

  ①过于强调道德思考而不是道德行为本身,言与行没有必然联系,两者也不能等同。

  (五)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青春期:在独立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两者之间,青少年心理发生的挣扎和矛盾。

  2、“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刚刚形成的自我概念与他人所期望他们扮演的自我之间发生了冲突。

  3、人格发展的八阶段:

  ①人格发展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和过程。

  ②划分标准:特定的主要问题或危机。

  ③青春期(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④成年期早期(20-40)→亲密与孤独

  ⑤中年期(40-60)→繁衍与停滞

  ⑥老年期(65-died)→自我统合与绝望

  4、智力:

  ①流体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晶体智力:基于事实的知识,通过过去的经验和学习形成的固化智力。

  5、老年痴呆症和阿兹海默症:

  阿兹海默症是一系列症状,是一种渐进的老年痴呆症。

  十、人格

  (一)人格

  1、人格:独特而又持久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面的特征。

  *有什么,如何组合。

  2、四个理论:

  ①精神分析:

  Ⅰ、矛盾:忍受“做我们想做的事的冲动”与“克制这种冲动”之间的矛盾。

  Ⅱ、三个层面:冰山理论

  →本我:埋在水下的部分,全部内容是性和攻击性。“”快乐原则“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婴儿。

  →自我:冰山上面的部分,大部分由意识构成,负责和现实打交道。

  →超我:既代表现实,又代表理想。

  Ⅲ、防御机制:

  (1)压抑

  *定义:将任何会引起无意识焦虑的想法、感觉或记忆排除在意识之外。

  *其他防御机制作用的基础。

  (2)退化

  *定义:倒退到一种更幼稚的性心理阶段的防御机制。

  (3)反向形成

  *定义: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想揍某人→给他饼干)

  (4)投射

  *定义:通过指责别人具有自己不合理的想法,从而消除自己的紧张感和罪恶感。

  (5)合理化

  *定义:为行为找理由,做合理的解释。从而压抑真正的、无意识的理由。

  (6)转移

  *定义:踢猫效应。把自己的冲动发泄到更弱小的对象身上。

  (7)否认

  *定义:拒绝相信事实真相。甚至拒绝去感受某些残酷的现实。

  Ⅳ、发展期:

  口腔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意识到性别差异,俄狄浦斯情结/埃勒克特拉情结)→潜伏期(青少年的性感觉爆发)→两性期

  *固着:停滞在较早的阶段。

  ②新精神分析:

  (1)霍尼:并不赞同人格主要由性和攻击性塑造。

  (2)荣格:意识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束缚压抑的性冲动、感受和记忆。性驱动只是一方面,我们同样还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驱动。

  *集体无意识:存在一组相同的形象或原型对于全人类来说都广泛适用。

  (3)阿德勒:强调社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而非压抑的性冲动。

  *自卑情结:成年后的许多行为都受到童年时期自卑情绪的影响。

  ②人本主义

  1、关注点:人们的美好品质以及个体如何通过努力来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

  2、代表人物:

  Ⅰ、马斯洛:人受到金字塔中不同层次需要的驱动。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Ⅱ、罗杰斯:“以人为本”,性善论,良好环境的三个条件(真诚/接纳/共情)

  ③人格特质理论

  1、核心:根据稳定持久的行为模式和有意识的动机来定义不同类型的人格。

  2、代表人物:奥尔波特

  *特质:特征行为和有意识的动机。

  *并未解释而是直接描述。

  *五大人格:ocean(开放性、责任感、外倾性、随和性、情绪稳定度)→预测一般行为和态度

  ④社会认知人格理论

  1、核心:强调我们的特质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2、代表人物:班杜拉

  3、交互决定论:情境和互动交互决定。

  *自我控制感:主观上感觉到的你对自己所处环境拥有的控制力。

  *内部控制点:命运在自己手中。

  (二)人格测验

  1、主体统觉测验:呈现让人浮想联翩但又模棱两可的图片。看图说话,编故事。

  2、人格特质问卷

  3、NMPI(明苏尼达)

  4、班杜拉:测量人们你在不同背景下的行为反映

  5、马斯洛:次梁自我概念,被试自我描述自我。现实和理想越接近,自我感受就会越积极向上。

  十一、智力

  (一)核心概念

  1、智力:我们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能力。

  *通常使用智力测验来对心智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2、斯皮尔曼:

  (1)G因素:一般性智力。

  *因素分析:检验某些特定的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3、瑟斯顿:

  (1)七种测量

  4、加德纳

  (1)学者综合症:常见于自闭症患者。智力通常比较低下,但在某方面却有极高的天赋。

  (2)八种智力

  5、斯滕伯格(加德纳派)

  (1)智力的三种类型:

  ①分析性能力

  ②创造性能力

  ③实践性能力

  (2)创造力5要素

  6、韦氏智力测验

  ①成就测验:反映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

  ②能力测验:判断是否具有某种潜力或能力倾向。

  *标准化:可比教。

  *信度:测验总是能得到稳定一致的结果。

  *效度:能够测量出其目标品质的程度。

  7、双生子和养子研究

  ①智力的相关性

  ②亨特的孤儿院实验

  8、测验偏差

  →期望效应:受测者的自身期望

  →监考者:同类分数高。

  →设计偏差:有点像政原里的议题设定。

  9.刻板印象威胁

  ①定义:对被试自我实现意图的干扰,不经意间表露出的消极的刻板印象。

  十二、情绪

  (一)核心概念:

  1、情绪:心理和大脑对某种刺激做出的综合反应。包括生理唤醒、行为表现和认知体验。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由生理反应所引起。

  *坎龙-巴顿理论:许多情绪都存在着相似的生理反应,生理反应和情绪是相互独立但同时发生的。

  *“情绪2因素理论”:生理唤醒激发情绪的体验,而认知决定情绪的内容。

  →体验到情绪唤醒,并在认知上对这种唤醒进行识别。

  (唤醒:激活、压力、能量,一种反应力和觉醒状态的增强,推动我们做出某些行为。)

  *波罗次:认知是对生理唤醒的命名。(尚未意识到就产生了情绪)

  →加工情绪的两种不同方式:

  自上而下:爱与恨(慢慢思考)

  自下而上:厌恶和恐惧(杏仁核)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油门。

  副交感神经:刹车。

  2、非语言符号

  ①面部反馈假设:表情帮助我们调节情绪。

  ②十种基本面部表情:快乐、吃惊、悲伤、愤怒、厌恶、轻蔑、羞耻、恐惧、愧疚、好奇

  ③二维模型:任何你可能会体验到的情绪可通过二维图展示。

  *强度(好/坏)和唤醒(兴奋/不兴奋)

  *当我们处于愤怒或悲伤时,我们通常会高估这种消极心境持续的时间,同时低估我们走出适应环境和走出创伤的能力。

  3、压力:

  ①定义:面对我们自己认为具有挑战性或威胁性的特定事件或压力源时,我们认知和反应的一种加工程序。压力并非情绪,更像是一种对于令人困扰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②我们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种刺激的评价。

  ③压力源分类:

  →灾难:无法预料的大型事件。

  →重要的人生转折:

  →日常生活的不如意:

  ④压力反应机制:

  与自主神经系统密切关联。触发腺体释放压力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与肠神经系统→肠与脑的生理联系解释了为何压力会引起消化问题。

  与肝脏→集中血液供应神经和肌肉,肝脏压力过大而无法对血液进行正常过滤,多余的脂肪和胆固醇无法被分解就随血液堆积在心脏附近→引发心脏病

  十三、性

  (一)金赛

  1、两个成就:

  ①早期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性的科学家。

  ②人们对于性行为的普遍认识与人们在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性行为和性体验,通常是很不一样的。

  2、性:

  ①动词:指从事性行为和性交往的身体动作。

  ②生物学:表明是雄性、雌性、雌雄同体的部位。

  3、性别:

  ①gender:个体对于自己性身份的自我认识。不论个体所认为的自己的性身份是否与外生殖器一致。

  4、性反应周期(4个阶段):

  ①兴奋期:血液膨胀到相关部位,生殖器充血,分泌润滑物质。

  ②持续期:脉搏、血压和呼吸频率持续增加,生殖器完全膨胀。

  ③高潮期:全身肌肉收缩。呼吸和脉搏速率到达顶峰。

  ④消退期:回复正常状态(不应期)

  5、性激素:

  ①功能:

  *促进生物学性别特征的身体发育。

  *有助于激活性行为。

  6、性行为:

  ①影响因素:

  Ⅰ、生物学(性激素)

  Ⅱ、社会与文化

  Ⅲ、外部刺激影响(媒体)

  十四、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一)核心概念

  1、片面古板印象:一提到“心理障碍”就想到好莱坞电影里的小丑。

  2、心理疾病:异常的、令人感到痛苦的、功能失调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

  *异常:描述与你所在文化背景下与大多数人都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痛苦:主观上感受到某件事是完完全全很严重。

  *功能失调:个体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会产生清楚可测的不协调。

  3、心理健康问题

  ①产生:大脑发生了病变。

  *人们的思维从“心理健康问题”转为“医学模式观点”→心理障碍都有其对应的生理病因

  4、“生理心理”方法:

  ①尝试对疾病进行标准化,并对其进行测量。DSM-5

  (二)心理疾病

  1、起因:不愉快的心理状态→焦虑

  2、疾病类型

  (1)焦虑症:

  Ⅰ、不仅包含主观上的强烈的痛苦和持续的焦虑,同时还包括为了减轻这种焦虑相应的行为功能的失调。

  ①广泛性焦虑症(GAD):患者会感受到持续的紧张和忧虑。注意力无法集中、消极、情绪失控。

  ②强迫症(OCD)

  不必要的重复性思维→变成强迫观念→还会伴随着一定的行为→演变成强迫行为

  *一种脆弱的精神状态,通常受到本身具有强迫性质的恐惧所驱使。

  ③惊恐障碍:

  惊恐发作:没有任何预警、突然爆发的一阵急剧的恐惧感。

  起因:单纯由于害怕下一次发作二产生的心理恐惧。

  ④恐惧症:

  对于特定的物体、活动或情境具有持续的、不合理的恐惧。

  社交恐惧:与他人交往或被他人看到时会产生焦虑。

  Ⅱ、看待焦虑的观点:

  ①学习的观点:条件作用、观察学习、认知都能很好地解释焦虑的来源。

  *强化:回避使得焦虑缓解但是会强化恐惧行为。

  ②生物学的观点:自然选择、基因和大脑化学物质

  *大脑中涉及冲动控制和习惯性行为的区域表现出过度的唤醒。

  (2)心境障碍:

  ①心境:十分主观的、长期的情绪状态。

  *分为好和坏心境

  ②心境障碍:极端情绪和心境调节方面的障碍。

  Ⅰ、抑郁症:长时间的绝望和无精打采。

  症状:抑郁的心境、体重或胃口的急剧下降或增长、睡眠过多或过少、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感觉生活没有意义、注意力难以集中或犹豫不定难做抉择。

  Ⅱ、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在抑郁和躁狂之间转换。

  *既包含抑郁症的各种消沉,又包含躁狂症的各种极端表现。

  *病因:生物、基因、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综合。

  *脑活动

  →去甲肾上腺素:使唤醒水平提高、注意力集中。

  →5-羟色胺:锻炼会增加其含量,可以抵抗抑郁。

  *社会认知的观点:考察我们思想和行为对抑郁症的影响。

  →抑郁症患者通常会用自己内部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坏事。

  *难以治愈只能去适应

  十五、创伤

  1、表现形式:噩梦、闪回、回避、恐惧、内疚、焦虑、愤怒、失眠并开始干扰你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①过去被称为“炮弹休克症”→退伍军人

  ②定义:一种由于目击或亲身经历的创伤性事件而引起的心理障碍。

  ③症状分类:

  Ⅰ、创伤性事件的再体验(噩梦、闪回)

  Ⅱ、回避有关情境

  Ⅲ、过度的生理唤醒(心跳加速)

  Ⅳ、情绪和思想观念上发生普遍的消极变化

  *麻木:对情绪无感觉

  *与现实剥离:感觉周围的情境都是不真实的、脱离现实的,感觉时间减慢或加快甚至静止。

  *可能对会海马造成伤害,使其体积缩小。

  3、成瘾:一种强迫的、过度的、难以控制的对物质的使用,或原本让人感到愉悦的行为活动逐渐开始干扰个体的正常生活。

  ①与创伤有相关关系。通常是人们面对压力和挫折情绪,或是处理已经成功逃离的压力情境

  ②研究焦点:

  →习得性无助

  →拓宽后:不仅包括患者遭受到的暴力事件,同样还包括患者对别人做的,或没能对别人做的事。

  ③双重诊断治疗模型:梳理PTSD和成瘾之间的关系。

  4、创伤后成长:

  ①定义:一种经历了困难的情境和生活危机后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十六、精神分裂症

  1、定义:与现实分裂。

  *慢性疾病,高发于20-24岁男性,25-30岁女性。

  2、症状特征:

  ①思维混乱(eg.词语沙拉)

  ②与所处环境不符合的情绪和行为

  ③感知觉异常(妄想和幻觉)→妄想是标志

  *妄想:建立在非现实基础上的错误观念。

  →根深蒂固的自我膨胀

  →迫害妄想和偏执狂

  *精神病症状:由此产生的与现实分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患者会丧失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客体同时过滤掉其他客体的能力。

  3、疾病分类:

  ①阳性症状:疾病给患者增加了新的异常状态。

  ②阴性症状:正常行为有所缺失。

  ③紊乱症状:混乱的思维或言语症状。

  4、素质-应激模型:

  生物学和遗传基因上的易患病倾向(素质)

  压力源(应激)

  十七、分离障碍

  (一)定义:意识方面的障碍,其主要症状是意识知觉的中断。

  *病人会变得与自己曾经的思想或情感分离。

  (二)病症:

  1、分离性人格障碍:

  ①定义:患者表现出具有2种或以上不同的人格。

  eg.雪莉-梅森(骗局)

  十八、进食障碍和身体畸形恐惧症

  (一)分类:

  1、厌食症:

  Ⅰ、限制进食类型:过少的进食、过度运动或食物清除。

  Ⅱ、暴食/清除类型

  *过轻的体重是神经性厌食症诊断的关键特征。

  2、贪食症:暴饮暴食然后催吐。

  3、暴饮暴食症:显著的暴饮暴食以及暴食过后严重的痛苦情绪(失控感、厌恶或自责),但没有节食或食物清除行为。

  (二)产生原因:

  1、很低的自我价值感

  2、追求完美

  3、总是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

  4、很在意其他人的看法

  (三)身体畸形恐惧症

  1、定义: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缺陷具有强烈的执着。

  2、与强迫症有相关。

  3、肌肉上瘾症

  4、多巴胺(饥饿和进食)

  十九、社会心理学

  (一)概念

  1、致力于研究特定情境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如何思考。

  2、核心概念:

  ①社会思维:

  Ⅰ、归因理论:我们能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通过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稳定、持久的心理特质(性格),或是归因于他们当时所处的情境。

  Ⅱ、有效说服的双过程理论:

  one、中央说服路径:涉及到唤起他人的思考和推理来进行说服。(实际内容说服)

  two、周边说服路径:通过额外的线索对他人进行说服。(直觉反应)

  three、登门槛效应:人们倾向于在接受了一个相对较小的请求后,更容易接受一个相对更大的请求。

  *道德的行为会巩固道德的信念

  eg.斯坦福监狱实验

  →特定的情境力量能够轻而易举地凌驾于个体地人格差异之上。

  Ⅲ、认知失调理论:

  →我们会体验到不舒服、不协调,当我们的思想、信念或行为之间出现不一致时。

  *简单来说,我们不喜欢让自己感到矛盾和困惑。

  *一种方法是调整观念适应行为,另一种是改变自己对情境的解释。异常情境引发异常行为。

  →这其实是反向的基本归因错误: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而不是人格本身。

  (二)米尔格拉姆:社会影响和从众

  (1)从众:描述了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或思想来迎合我们所属群体的行为或规则。

  *有时只是对他人无意识自动化的模仿

  *当个体对群体真心认同时更容易从众。

  (2)规范性社会影响:从众时为了需要获得爱与归属感,群体对我们行为的影响远远不止从众和服从。

  (3)社会助长力量:你会冲刺如果大家都在为你加油。

  (4)社会懈怠:个人努力被淹没在集体中时,就不那么卖力。

  *去个性化:丧失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越是丧失自我意识和控制,就越会纵容所属群体的所作所为。

  *群体极化:自身观念被群体认同后,会加强。“我们vs他们”

  →网络

  *群体思维:群体会做出重大的错误决策,由于每个成员的思维过分局限于群体自身的内部逻辑。

  *刻板印象是中性的,偏见扎根于错误的刻板印象,歧视则是一个行为。

  →公平世界理论: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成功就是勤奋,失败就是懒惰。

  →内外群体现象:

  *现实冲突理论:

  当负面偏见与对资源的争夺结合起来时,冲突产生。

  共同目标和合作。

  额叶对于冲动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挫折-攻击

  稀释(旁观者效应)

  意识到事故、有危险、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

  社会交换理论:最佳路径、

  互惠规范(提前支付):期待传递正能量

  社会责任规范:帮助依赖他们的人。

  冲突:任何被知觉到的行动、目标或理念的不相容。

  社会困境:人们以短期的个人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尽管会对更大的群体造成损失,损害长远利益。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