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姿被众恶汉侮辱整段 《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观后感100字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16:52:49
分享:

  《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是一部由Charles Brabant / 马塞洛·巴格利埃罗执导,芭芭拉勒琪 / 伊凡·德斯尼 / Walter Bryan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精选点评:

  ●那妓女真帅!!!

  ●萨特牛啤。最近看过的设计感最强但是我本人最能接受的一部了!真的很厉害!萨特!把命给你!

  ●与同名小说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

  ●20100803 人吃人 人要有良心 这非常重要 真的 你的良心被狗吃了 而大脑则已经被人云亦云侵蚀 我为你感到羞愧!

  ●哎。

  ●译名真怪啊,其实就是《恭顺的妓女》吧!看上去像陀翁的书名,哈哈!

  ●给女演员加分!就是有一部分情节拖沓了些。

  ●法国人拍的美国种族片,80年代的中文译名也透着一股文艺味儿。有些缺点但原则坚定的女主角很可爱。另外此片示范了一次典型的钓鱼执法。

  ●为了看这部片子,特地重看了一下萨特的戏剧。基本上电影放到一半开始与戏剧场景接轨,背景交代太拖沓了,改了结局,光明了不少,显然没有原著来的深刻,这个的译名扣的倒也合适,这个妓女确实不够恭顺。

  ●女主美艳,演的也很到位。大概片子年代太久远,上译厂的配音听起来很滑稽。

  《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观后感(一):恭顺的妓女?纯情的舞女?

  没看过原剧本、原著。

  所以单纯讲这部电影给我的直观感受,没法给高分...

  首先是法文女主的配音,经常令人出戏。

  然后剧情构设、既想突显现实(矛盾和冲突倒是铺设的很到位),实际上又存在一种稚弱的天真。

  没错、历经沙场的舞女L跟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貌似也没很大差别,仅仅是身份被设定死而已。

  女主的表演也给了我以同样的感觉...因此私以为片名叫恭顺的妓女,还不如叫纯情/天真的舞女呢...

  《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观后感(二):假证,揭发,还是顶包?——境遇与自我造就。

  **3.5星,小评前先谢供源者**

  根据萨特的戏剧《恭顺的妓女》改编,电影的故事内容基本遵循了原著,只不过修改了结局。原著结局里是弗莱特(参议员的儿子)开枪打死了黑人,而妓女丽瑟拿枪想打死弗莱特,但她经不住弗莱特欺骗和诱惑(以金钱和物质生活)最后放下了枪,顺从了弗莱特。而电影的结局则是妓女没有被弗莱特所诱骗,最后和黑人逃出了住所,投向警车去揭发参议院侄子的罪行。

  电影的结局明显的比戏剧的结局要更加的光明一些,也符合了当今社会大众的正义观,更易为大众所接受。从萨特的“境遇剧”来看,他的戏剧着重表现的是剧中人物所面临的境遇,以及在该境遇中人们的选择自由(人们就是在不断的境遇中,不断的选择来实现自我造就的)。从这一点来讲,面对保护黑人还是保护白人的选择上,妓女丽瑟是自由的,他可以选择保护白人而使自己成为一名贪图物质,丧失尊严和自己的真理观的人,也可以选择保护黑人成为一个信守自己的真理观、维持正义,但经受自己种族排挤和压力的人。从这一点上来讲,可供选择的对象及“选择”本身,就是妓女自我造就,实现自己人格形象的最直接依据。所以,电影的结局可以看作是导演在萨特这个“境遇”的选择题面前的选择,导演及这部电影本身当然也可以看做是《恭顺的妓女》中丽瑟“境遇”的另一个镜面,都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下的一种人生可能(偶然性)。

  除此之外,弗莱特其实也同样的是处于人生的境遇之中,只不过他的选择题难度没有丽瑟的那么大,在他的白人至上的种族理念和家族观里,丽瑟的选择当然的是应该保护白人。换言之,弗莱特在这个境遇中不存在“道德冲突”,他可能要选择的便是要不要和丽瑟继续混下去的问题。

  这部电影的结局相信也是80年代引进作为译制片的一个重要考虑,如果是原戏剧的结果,相信这样的片子应该不会在80年代引进。“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也明显的是一个表明了鲜明立场,等待(鼓动)大家觉醒和反抗的译名。仿佛黑人和妓女这两类社会底层人物的非人悲惨遭遇,和其背后的潜在革命意识是本片想要传达的主旨。这样的译制处理,明显的带有意识形态痕迹,虽然萨特也曾比较亲近共产主义,但这种意识形态宣扬毕竟还是和他的存在主义戏剧目的相差甚远的。

  .S.要是在中国可能就又是个“顶包案”了。

  2012-05-29

  《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观后感(三):谬论一样是有逻辑滴

  小时侯,这部电影和其他电影一样,属于我没看懂而又看过的电影之一,到今天我都要感激我的父母,对于我这样一个孩子,从来都让我能接触各种事物,我想,我长大后能客观地看待事物,和这种教育有一定关系。

  小时侯虽然看过,但剧情完全一点印象没有,只记得一些片段,就和《昆仑山上一颗草》一样,都是完全记不得讲了个啥事的电影。长大后的今天,为了再次重温这些经典老片,我依次又看了,才发现,其实,之所以小时候看这些片没有感觉和概念,完全是这些电影都脱离了小孩的兴趣爱好,这就是为什么我能记住《大闹天宫》,却记不住这些其实情节并不复杂的电影的原因了。

  今天看过本片,非常喜欢的同时,又意识到,小时候父母能带着我看这样情节的电影,还是很开放的。如果定级的话,这部电影最起码应该定为17岁以上级别,而我看的时候,估计也就8-9岁,难怪我看不懂了。

  但我到今天都能记得一个镜头,那就是妓女和黑人男青年坐在警察的车里,相视而笑的温暖画面,虽然不懂,但这个镜头还是能让我记得这个电影是两个同病相连的人惺惺相惜的温暖。

  不过,看完本片最大的感受还是人的行为的不同性。记得有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同学的爱人讲述她对父母感情的转变是由于上大学以后,突然发现最关心自己最疼爱自己的还是父母的道理。从小时侯对父母的不理解一下子转变为明白只有父母才是天下对自己最好的人。

  当时我就说,这只能说明是她自己的感受,而不同的人经历相同的事,可能感受和观念却会迥然不同。所以,天下才会有那么多不同人的观念,有时候,你会发现天下最不同的就是人的观念,这就说明,任何观念都有它自己的道理,谬论也是有逻辑的。

  就象是本片中的人物,议员对女主角说服劝导,让她在伪证上签字,还用华盛顿做为假想对象,以华盛顿的口吻说出一系列签字的道理:如果只能在两个人之间选择,一个是对社会有利的白人,而这个人又是很好的人才,能解决多少人的就业,并且曾经是个为国家出过力的军人。而另一个是消灭了对社会也没多少影响的黑人。那理所应当地应该选择维护白人。

  在一番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演说之后,女主角和我们一样,软弱了,签字了。乍听起来,这一切确实让人难以决定,一边是绝望的母亲,抚养儿子长大,却要看着儿子进监狱。一边是个毫无关系的黑人。如何抉择,大多数善良的人都可能要面临矛盾之中。

  这就说明谬论也是有逻辑的,任何人干任何事情,都会有一定的道理,就连同杀人犯也不会觉得自己错,他会觉得对方该杀。这完全取决于占的立场和个人的感情。我们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去为自己的感情找借口,而这些借口大多数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女主角虽然签了字,但善良的本质让她义无返顾地去保护黑人,虽然象她自己说的,她并不喜欢黑人。但在真理面前,良心面前,如果能去平静地活着,已经足够能让她去做一切。

  能看出来这个女人是柔弱的,她是重感情的,也是怕事的,虽然也喜欢钱,胆子又不是很大,但在最后,她勇敢地去面对自己,和黑人站在了一起,就这一点,就为大多数人可尊敬。

  还有一点,喜欢老电影,我还是想说,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老电影是中国配音演员和国外演员的混合体,这本身就是赋予了角色二次的魅力。本片也不例外,剧中的女主角让大多数人喜欢的同时,更让更多的男人喜欢她的混合体——李梓和Barbara Laage的混合体,这么有魅力的女人,难怪议员的儿子最后都差点改邪归正了。

  《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观后感(四):G.阿其门作品《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观后座谈会纪要

  G.阿其门作品《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4年2月14日(星期六)上午10:53—11:1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G.阿其门作品《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犀灵、杨晨音、金爱武、张静萍、孙凤凤、马惠洁、杜素梅、杨越辉、张小平(观影者:翁锡良、王月芳、黄钢、周莲芝、刘新颖、姬伯庆、李晓鸣、庞健、钱桥梁、杨晓、李建敏、刘萍凡、陈今杰、翟仰菰、范大茵、任在京、姜天鸿、章慧芬、朱明、马燕鸣、张培红、周洪泽、姚筱凤、唐福蓉、田瑛、卢炘、王玉香、万邦炎、何天华、姜希珍、沈银雨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从萨特原剧名《恭顺的妓女》到片名《可敬的妓女》到现名《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

  范达明:本片是根据让-保罗•萨特(1905-1980)1946年创作的舞台剧改编的。关于萨特,我们在去年10月的“名人传记电影月”里曾安排放映过《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的影片,它就是写萨特与其相恋女友波伏娃的传记故事的片子。萨特的舞台剧原名《恭顺的妓女》,这也说明,影片中的丽茜虽然自称是个舞女,实际上确实是个妓女。妓女有三六九等之分,其实是各有不同的,有比较低级的,也有比较高级的。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很精彩的希腊影片《伪金币》,也是50年代国内公映的译制影片,其中的妓女是站在街角拉客的,就属比较低级的一类,她为谋生还不得不跟同样位于那个街角做生意的瞎子乞丐为争夺地盘而争吵起来。丽茜应该说是个比较高级的妓女,从她的装束打扮以及气质都看得出来;她是那种既卖艺又卖身的妓女,既是歌女、舞女又是应招女郎的那一类妓女。记得1959年该片公映前,它在上海国泰电影院等少数影院还专门做过少量场次的原版片放映,片名叫《可敬的妓女》。为什么原著的《恭顺的妓女》要改名“可敬的妓女”?原来影片对原著剧本中的丽茜的形象在最后的行为上有所拔高,这跟50年代初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对全世界左派艺术的影响有关。萨特虽然是存在主义者,但在政治上是支持左派共产党的。萨特可能参与了影片的改编(片头字幕上本片的“对白”就署名是萨特等人)。“恭顺”可能指她最后在伪证词上签了字;但是在改编了的影片中,她最终是反悔了,所以成为了可尊敬的妓女。不过,该片在正式公映时又有改名,改为“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这也可以理解,因为50年代的中国,妓女是绝迹的,也是被全盘否定的,怎么可以让一个妓女成为“可敬”的呢?但这样一个片名,就与原著原片作者没有任何关系了,它的出现也成为了中国特色。前些年张艺谋拍摄了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金陵十三钗》,片中的十三名妓女,就可堪称“可敬的妓女”,不过《金陵十三钗》的出现与本片50年代在国内的公映,在时间上已差不多是在60年以后了。

  影片反映出种族歧视那时在美国的某些州还是很厉害的。黑人的生命毫不值钱

  王犀灵:影片最终,舞女丽茜与黑人悉尼一起上了警车,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影片并未表明,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表明了。影片反映的是上世纪40-50年代的事,种族歧视在美国的某些州还是很厉害的。黑人的生命毫不值钱。舞女丽茜发现了社会的不公正,坚持为黑人悉尼的无辜做证,因为他是清白的。这个黑人演员在影片中的表演,尤其他的面部表情,表现出他的那种不安与恐惧,那种无助与无奈,非常出色。

  杨晨音:实际上,美国对中国人也是歧视的。这部影片总体来说是表明了一种正义感,非常可贵。

  最终丽茜反悔了自己的签字,她呼唤真相,说明她还是有正义感的

  金爱武:歧视黑人也有客观原因,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低。肇事者的家属与检察机关力求做假证获得成功,最终果然骗取了舞女丽茜在假证词上签了字。片中的演员都演得很到位,最终丽茜反悔了自己的签字,说明她还是有正义感的。

  张静萍:经典的影片总是经得起各种的考验。尽管影片表现了司法的腐败,但是我们看到,对于在法律程序上所必须的东西,他们也仍然不能少,譬如力求有证据,哪怕是做假证。影片对我们社会今天的现实,还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现在也流行一种说法或做法,就是所谓“花钱买平安”等等。而这部影片里的舞女就是不信邪,她最终呼唤真相,因为她本质上善良,有正义感。

  李梓配音的舞女丽茜,声音甜美娇脆,不失一种高雅与自傲

  孙凤凤:影片对现实有指导意义,演员演的不错。

  范达明:李梓配音的舞女丽茜,声音甜美娇脆,显示了女主人公虽为舞女兼妓女,却不失一种高雅与自傲,显见她在其所从事的这一行档里是个行家里手,有很大优越感与自负感。邱岳峰配音的弗莱德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性格的人,他最后甚至爱上了这个舞女,而对于他那惹是生非的表弟,他也深恶痛绝。富润生配音的议员,应该是影片中地位最高的人,可算是整个上层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他老谋深算,更有策略与手段,所以事情最后基本上是由他所搞定的,他显然是个狡猾又阴险的伪善者。悉尼是由于鼎配音的,悉尼的性格也吻合了于鼎嗓音粗犷的特点。

  杜素梅:演员的表演确实很到位,50年代初的片子,现在来看也能觉得正是在应该所在的位置上,不走样,真是经典。

  黑人悉尼与其环境的对立及其人物内心的矛盾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范达明:本片虽然改编自一出舞台剧,但从影片自身效果看,已没有任何舞台剧的痕迹,改编者所做的电影化的转换与努力是非常成功的。我很欣赏影片在塑造几个主要人物的同时,把当时引起的对于黑人的种族迫害的社会动乱的狂暴氛围烘托得非常有气势与煽动力。譬如那些狂暴分子把一个其实与该事件完全无关的黑人拖在汽车后面,最后把他吊死……这些事态发展的状况,对于处于事件核心旋涡中的悉尼来说,当然是惊心动魄的。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求助于事件现场的证人的证词了,所以丽茜就成为他无论如何要寻找的目标,然而这对于在种族隔离的严酷环境下一个黑人所要努力的目标来说,却又是勉为其难的事。影片把人物与环境的这种对立情况以及人物内心的这种矛盾状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这也是影片基本情节扣人心弦的地方。

  影片的故事,反映了编导对正义战胜邪恶的追求或诉求

  杨越辉:影片的故事,反映了编导对正义战胜邪恶的追求或诉求。现实中总会有那些冤案的存在,它表明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可以容许某些人依据自己的权势乱来,乱说,乱作证。而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多关心弱势群体,这样才能体现出公正与平等。

  2015年3月3日整理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