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衣微凉 《柔福帝姬》读后感10篇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15:40:33
分享:

  《柔福帝姬》是一本由米兰Lady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68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柔福帝姬》读后感(一):别问她爱谁。。。

  先看了孤城闭,再来看作者的这部早期作品,手法确实稚嫩许多。这样一流的题材与构思,可惜未能成就一流的历史小说,既有文学功底的欠缺,也有对历史解读的欠缺。最大的瑕疵有几个:

  第一,大量的白话史书/野史或平铺直述历史事件。没有能够把历史与小说有机结合起来,而只是把文言翻译过来,冗长又泛泛而谈的穿插在故事里叙述,不仅不太协调而且令人乏味。事实上,这段历史背景梗概是人尽皆知的,而且并不是事无巨细、人无大小都与故事有关,所以如果能只摘取有关的重要细节融入故事中变成生动的场景加以描述会更自然,毕竟这不是史书而是小说,而且是一部从剪影折射全局的小说,而不是一部遍述全局的小说。

  第二,关于赵构的前期性格刻画无力。小说只是简单呈现了我们已从史学知道的事件。是什么使赵构从一个骑射皆精、胸有抱负、从容赴金为质的光明形象,逐渐转变成了苟且贪位、冤杀良将、虚伪自私、丧失男性功能的昏暗形象?史书和杂记等只是寥寥数语,背后的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不是每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都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转变。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何况赵构的转变几乎只在二十岁前后三年间就成型了,不要想当然的解释说他遭受的经历或打击使他腐变,他没有北狩,没有亲身体会比死还痛苦的折辱,没有亲眼目睹世间最惨绝人寰的那些事,他即使逃命也是一路被保护着,只是自身几度遭遇夺命夺权的危机而已,一个大男人应该受得起。真要是凤凰不会淋几场雨就变成乌鸦。哪个开国皇帝又没经历过半夜逃命这类事情呢?他们都阳痿了吗?只能说赵构的经历可能使他性格的另一面暴露出来,而不是诞生出来。所以,要么是他的前半段史实有溢美,要么是后半段史实有隐情。该怎样合理的解释、渐进的描述赵构的变化?我一直认为这是小说该承担的任务。然而这部书,虽然在后半段较为成功的刻画了赵构的虚伪阴懦,但是,前半段除了与柔福相关的虚构情节其他基本是照搬历史,脸谱化描写,直至一路逃亡到他如传说中的阳痿了,我都没有看到作者发挥足够的想象力去填补历史的空白,留给我们的依然是牵强而苍白的故事,一言以蔽之,就是前半段对赵构美化有余揭底不足,他大义凛然的表面和自卑自私、缺乏底气的内心之间的矛盾没有被很好地表现出来。当然,这是假设后半段的赵构是真实的。如果换了是马伯庸来写,也许会有颠覆性的创意解读。当然,马伯庸只能写男人,要让他写女人,那还是算了。

  第三个瑕疵,是宗隽和柔福上演的类斯德哥尔摩式的颇具俗套的情节。完完全全是败笔,当然,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犒赏言情读者的亮笔,也可以说是减轻悲剧色彩的温情一笔。可以理解,真实的历史是残酷的不堪想象甚至难以落笔的。作者报以巨大的同情心让一个英俊的年轻的单身的无子的甚至是汉化版的蛮族王子成为柔福在北国唯一委身的男人,瞬间让小说的层次大大倾向了言情。我并不没有民族歧视,也认为有金人皇族对公主产生兴趣、报以同情、进行保护都是有可能的,甚至公主居然幸运的没有被几易其手也不是没可能的。我只是觉得,起码的,按照正常东北亚人种的平均水准,按照历史年代的推算,女真开国皇帝的第一代后代多半不会如此年轻英俊单身无子还汉化的。如果作者能不把这个人物设定的如此接近言情小说男主角,不仅会令故事更贴近现实,也会更脱俗,更深刻(当然副作用是更残酷)。好在作者及时收笔,从玉箱之死开始走向现实,展露宗隽的完整面目,总算避免了这段故事继续斯德哥尔摩式的走向。

  虽然有这些瑕疵,但是也并不妨碍我对作者的欣赏。网络上的女作者能写成这样已属难得,尽管作者没能足够流畅的驾驭这个高难度的题材,但它的起点已经远超其他类似的网络小说。关于柔福和赵构存在暧昧畸恋的构思设定虽然有些惊世骇俗,有些卫道士不能接受,但我个人认为却是这部书最成功最独到的地方,不仅极其自然的把女主和赵构这个重要历史人物串接起来生出大量关键情节,而且非常合理的编圆了故事,揭示出了为什么像小说中塑造的柔福这样性格的公主,不寻死自杀,而是忍辱负重的无所顾忌又有所指望的回到南朝宫廷。小说本来就是借历史的框架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填充,只要框架严丝合扣,内容尽可发挥。何况这样的故事并没有美白赵构,反而是突出了他的龌龊阴暗,因为他对妹妹的感情是基于情色的。(说实话,暗合野史中他荒淫无道玩弄幼女的恶趣味)

  一个成熟理智的读者,应该看得出这个故事的本意其实是有内涵的。反之,如果满脑子风花雪月,恐怕就只会看出畸恋虐恋、爱恨情仇之类。如果读者看完只去猜想公主到底爱谁,这就是看低了柔福,看低了作者。故事中的柔福没有爱情。在汴京宫廷中产生的那一点点对“九哥”的暧昧与崇拜只是少女情怀的萌芽而已,之后在南朝“独撑大局的九哥”不是她所牵挂心爱之人,而是她充满幻想的救命稻草。在北国所见所闻所亲受带来的心理创伤很快让她失去了对儿女私情的憧憬,或者说是她已失去继续像一个正常女人那样生活的能力。所以她变得尖酸冷漠视人命如草芥对驸马无动于衷。婴茀对赵构是卑微而执着的爱,赵构对柔福是卑劣而懦弱的恋,但是柔福对赵构呢,她不曾心酸不曾嫉妒也并不真正关心赵构的身心和私生活,只是凉薄的打探着引诱着计算着。回到赵构身边的她满脑子只是想着如何说服“九哥”像个大英雄一样挥师北伐收复失地一雪前耻。这是支撑她人生的最后的也是全部的希望和梦想。

  至于宗隽,柔福这样的性格不可能对他产生爱。与他重见所掉的眼泪,不是伤心的泪,而是耻辱的泪,那是勾起她对整个北国经历的百感交集。只能说她对他的感情确实不是纯粹的恨。当她得知宗隽害了玉箱,杀了同胞,她还冲动的质问。当宗隽纳了十四岁的妹妹,她除了愤怒,还有羞恼。这些说明她对宗隽这个人抱有一厢情愿的天真期望,她以为他和其他的金人真的不同,她以为自己有左右他的力量,她以为他能够不那么蛮夷,不那么残忍,不要给她带来更多的耻辱——两个亡国公主共事一个敌国蛮夫的耻辱。这种复杂而隐约的期望和失落,不是基于情爱,而是基于公主的自尊,甚至是自恋。对她这样的人而言,尊严是最重要的,当耻辱盖过了一切,爱从何来。

  无论如何,对柔福的塑造是成功的,她不完美,却真实。她不聪明,不世故,不识人,没有什么手段,也不懂得韬晦,甚至最后也不再那么善良,但是总算保有作为亡国公主的骨气。所谓“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因败降而最受屈辱的是女子,因受辱而曲线救国的还是女子。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故事。庆幸作者没有沉溺在平庸的男女之情上。

  《柔福帝姬》读后感(二):关于一段无头公案的天涯式猜测

  初读《柔福帝姬》的时候看的是故事情节,而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喜欢过柔福这个人物,相比之下我貌似更喜欢婴茀以及赵玉箱等一干配角,她们更有血有肉一点。尽管她们有心机,但能用对地方。柔福则是自不量力地站在强势的立场,就算在金国受到金人侮辱,仍然没有勾起让人怜爱的欲望。她对她的父兄亲族不断地要求更多,如果这可以理解为一个少女青春期的自矜,那么这样的情商有怎配拥有万千宠爱。历史上由于自身原因导致不受宠或者失宠的公主不计其数,而书中的柔福绝对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

  这本书有这非常天涯式的叙述特点,读下来的感觉就像是在天涯看连载,而且还不是煮酒论史那种板块,应该放在青春文学的版面。果不其然,作者在天涯也有ID,混天涯的。而作者对自己猜测历史的能力也似乎十分自信,居然可以推断出兄妹乱伦的剧情。注意,本书背景不是开放的大唐帝国,而是儒道思想已然深入的宋末,贵族女子都在裹小脚的年代。而赵构你是怎样啊,也太不挑了吧,果然是赵佶的儿子,恋足癖,喜欢小脚,连自己的妹妹都不放过。显然作者的叙述功底不怎么样,书中尽是娇柔美女,肌肤光洁,男子风流倜傥或者英武盖世,甚至场景描写也十分的日本动漫味儿,这样的书写出来也就只有中学生市场。显然作者也意识到了这点,书中还是掺杂了一些战场的战斗描写,很难说这是否是为了市场选择。反正最后的结果是不伦不类。

  说回来,书中柔福这个人物和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都只是空中楼阁,甚至都不能了解到柔福的心理状态,这样就更加让故事发展飘忽,抓不住发展线索。书中柔福的种种行为就像给叮了一头包的熊,莽莽撞撞冒冒失失,这不是困兽犹斗,而是自己的愚蠢,让人不屑。

  《柔福帝姬》读后感(三):乱世女子的悲歌豪情

  米兰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作者,她的文字看似平淡,却十分哀婉,往往虐人心于无形,她的作品“震撼”两字远不足以聊表心中所慨。此书取用了历史原型,人物刻画更是不经意间更见深刻,结合当时的政治,赋予了人物鲜活的骨血,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感与沧桑感。作者思维连贯、内容紧凑,信手拈来便是一出千转百回乃至千疮百孔的儿女情长,于柳暗花明后显山露水的一笔一划勾勒出浓墨重彩的历史舞台剧。

  兄妹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情愫、与异族人的爱恨纠葛夹杂在山河倾颓的南宋间,演绎了在硝烟弥漫战乱连连的时代,一个企图凭一己之力挽救国家的女子,在遭遇了种种不幸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失落,怎样暗哑惨烈人生。书中很多出彩的人物:恃才傲物、风流俊雅的郓王赵楷;宗姬赵玉箱,曲身事敌,实则暗中瓦解后宫,对金主下毒,死得凄艳;吴皇后婴茀,温柔贤淑,不动声色,利用这无懈可击的伪装一步一步登上皇后之位,暗中巧妙的除去了最大的潜在敌人柔福。

  在当时,一个因无力国战而被迫和谈出卖给异族的女子力量何其薄弱,然为了兴国,她卸下了礼义廉耻,企图以自己影响心中唯一的希望九哥,然而这个懦弱虚伪的南宋君主,最终使她的希望归于灭寂。柔福与完颜宗隽的爱恨情仇,是小说中最华美乐章,美好不过也就昙花一现,过眼云烟而已。

  正如柳青所说:“读完这个故事,心是苦的,不为扭曲的情感,不为卑微忍辱的生存,而是那一种信念幻灭的大悲。”

  此书长达65万字,篇幅浩荡,人物结构繁杂,是一部难得的长篇,若嫌长的朋友可以绕道,不过此书可谓难得,希望不会被拍成电视剧,毕竟文字的影响力和震慑力远远比那些镜头下的世界更有想象的空间。看这本书时,我们每个人既是导演也是主角,永远都在自导自演一部与自己无关的悲剧,这也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柔福帝姬》读后感(四):红颜易老,刹那芳华

  春季看完,一直想写点东西,写完兰萱就没有任何推进。姑且先放上,有时间慢慢补……

  寒假回家前连用两天时间读完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因为基本情节都知道,所以这方面的惊叹弱了不少,也能把更多的注意放在其它地方,比如五首回目词,单从词牌的选择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考究。除了脍炙人口的“塞上牛羊空许约”外,自己最喜欢的是《洞仙歌》中的“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而在读米兰lady的《柔福帝姬》时,脑海中反复出现的也是这句话,所以略加改动作为标题。

  听说《柔福帝姬》连载时就曾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米兰说自己从中得到不少帮助,而且实体书出版时又“对金国部分进行了大幅修改”。因为自己有过写论文的痛苦经历,所以一直很佩服愿意自己反复修改的作者。柔福帝姬的故事之前已经听过,尽管正史言之凿凿,人们还是愿意将其作为悬案。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到米兰在历史方面下的工夫,但正如有些批评所说的,时局、朝政部分描写略显生硬,与主体还没有融合为一体,大部分男性形象也因此比较模糊。相比之下,书中对女性的描写不但细腻生动、别有新意,而且风采各异,即使很多可能在一瞥之后便匆匆下场。在我看来,“易老”更多是拜时代所赐,但她们都极力绽放出自己的光芒;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光芒有强有弱、有长有短,只有那些在风雨中卓然独立者最为耀眼。此处想说一说其中六位,她们未必都是耀眼的,但都让我愿意回味。

  (一) 兰萱

  还是想从兰萱写起。

  米兰是让我们跟着婴茀见到这位郓王妃,当时的婴茀无论是性格还是境况都和许多小说女主角毫无二致:地位卑微但勤勉聪慧,与人温和但自有傲骨心志,因缘际会得与赵构和赵楷有了交集,尤其是赵楷,也因此被柔福遣来送信安慰。在这样的情节中,赵楷的王妃作为一个过场人物、发挥些礼节性的作用便足够,但兰萱的首次出场就注定令人无法忘记。

  “婴茀听他说要请王妃,顿时好奇起来,此前曾猜想过多次郓王妃的模样,思量着如赵楷那般的人物不知会寻个怎样的女子来做正妻,却一直无缘得见王妃真容。

  过一会儿听得环佩声响,几位侍女拥着王妃进来。

  郓王妃身着浅青长裙,外披一件绫纱对襟旋袄,头上松挽一个宝髻,微微倾向右侧,有流云横空之势,其上除了一支翠玉凤簪外再无其它饰物,清丽淡雅。她约二十许人,身材高挑苗条,皮肤白皙,无一丝瑕疵,行动间若芝兰扶风,淡淡散落几缕幽香。

  婴茀起身行礼,刹那间忽然明白了何谓‘惊艳’。或者确切地说郓王妃并不艳丽,但那淡雅高洁的气质是婴茀从未见过的,忽然竟有了自惭形秽之感,觉得自己与之相比不过是个全然稚嫩的黄毛丫头罢了。

  ……

  郓王妃暂没作声,只静静地盯着她看,双眸清澈明净,又似有洞悉世事的穿透力,在她的注视下婴茀尴尬得只觉无处藏身。”

  这样的形象在小说中也不鲜见,但伴随着情节的展开她成为赵楷和婴茀这场相会的真正主角:赵楷久醉不醒,婴茀请求王妃代自己转交书信,但兰萱一口回绝了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婴茀在屋内等候的同时她也一直候在屋外;赵楷初醒时所唤的是“兰萱”,知道她一直在外等候后不再逗弄婴茀并放她回宫。

  之所以回绝婴茀,是因为她清楚柔福派来这个宫女的深意;而她的等待与赵楷的反应表明两人的关系并不是貌合神离那么简单。

  兰萱的第二次出场是送别赵楷随钦宗前往金营,这次依旧是借助婴茀的视角:

  “赵楷与王妃兰萱同乘象辂前来,到了告别处,赵楷双手扶王妃而下,婴茀发现他凝视王妃的神情是她全然陌生的,宁静而柔和,含有难得的郑重,和一丝若隐若现的忧郁。而王妃依然表情淡漠,淡妆素裹,冰清玉洁般风骨。”

  读到这里还是疑惑:谁会想到风流倜傥到骨子里的赵楷会这样看着一个女子?不是暧昧,但也不是冷漠,仿佛另有一种情愫。紧接着在柔福和婴茀前,他又恢复到平日的样子,不疾不徐地周旋。而在兰萱面前,只有“深深地凝视”和“我走了”简单的一句话。

  然后,他在上马前看到兰萱的两滴泪。

  然后,他折返,浅笑着问“你曾说过,永远不会为我这样的男人流一滴眼泪,而今你这两滴眼泪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是为我而流”?

  眼前人毫不矫揉作态:“‘我曾说过,嫁给你这样的男人是我最大的不幸。’兰萱直视他眼眸,道:‘但若可以重来,一切必还会如现在这般,我依然会嫁给你。’”

  然后,赵楷旁若无人地拥吻着她,良久。

  然后,兰萱苍白的脸上染上绯红与一抹微笑,成为“此日苍茫烟尘中最美的景象”。

  兰萱的第三次出场,是在柔福与婴茀的交谈中。当时婴茀素净打扮使柔福想到了自己的嫂嫂,婴茀在柔福说自己想起一个人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兰萱,而且急忙解释缘由,这既可以理解为她对自己与赵楷往事的警惕,也可以理解为兰萱在她心中烙下的印记太深。

  从柔福的口中得知,在前往金国的路上,兰萱没有像其他女子一样为了避免侮辱而故意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始终素净高雅,用韦氏的回忆便是“剔透如玉髓冰魄”。而在金兵意图不轨时,她纵身跃入古井之中,使自己身体与灵魂至死纤尘不染。

  而赵楷在闻知她的死讯后,那勉力的浅笑、呕出的鲜血、失态的恸哭才让包括柔福在内的观者觉悟到他们情深如斯。

  他说:“她是我看不破的那处红尘。”

  此时的赵楷似乎已在北国安居了,他没有像他的父兄那样一蹶不振,朔风似乎为他的雅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他和一个金国女子有了骨肉,这一点似乎颇令人介意。但我想,依他的性格,从夺嫡失败到山河剧变,或许此时荣华富贵、身份地位对他来说已如尘沙草芥,现在的他不再需要醉酒便能泰然处之。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对方是金国人有何妨?何况这个叫朵宁哥的姑娘如此爱他。

  但我固执地相信,兰萱在他的心中拥有一块无法取代的位置,不管他是与其她女子缠绵,还是向婴茀大献殷勤,还是与朵宁哥相濡以沫。就像婴茀回想往事时所领会的:

  “假若日后即位的是他,他必会纳她为妃,也会宠爱她,像太上皇当初宠爱王贵妃和大小郑贵妃一样,但这样的宠爱绝对不会如他与兰萱的感情来得深刻,即便他们的感情那时常以彼此冷对和疏离的形态出现。”

  在番外《素衣微凉》中,我们得以对兰萱及她与赵楷的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果说在婴茀、柔福和其他王室贵族面前,兰萱主要展现的是清雅的风姿与清透的心思,那么番外通过将镜头转向了她与赵楷生活的府邸,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她与赵楷深切却又波折的感情,所以她看似的无情也不过是多情的另一种表达罢了。

  明明互相爱慕,但因为各自在一些事情上的坚持始终无法克服分歧与疏离,但也因此将这份情酝酿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醇。

  兰萱,郓王妃,成为那个时代最清亮的一道光芒。

  《柔福帝姬》读后感(五):步步催人泪下

  故事发生在著名的“靖康之难”时,但是不是乱世英雄女侠,也不是后宫争宠斗艳,也不是皇帝对功臣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而是一步步用泪水渲染的不伦恋。

  柔福帝姬和自己的哥哥赵构相识于华阳花影中,那时的她对自己这位身在金营不卑不亢的九哥充满钦佩和爱慕,故意隐瞒自己身份,赵构对她有悖伦常的亲密埋下两人一生的情愫。

  在被擒北上的路上,无数大宋女儿上演着贞烈不屈的故事,比之男儿过之而无不及。柔福靠着对九哥定会收复失地的心念熬过最艰难的时刻,并在金国皇子宗隽的保护下生存了下来。但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九哥身边才发现,现实已改变了赵构,她的复国梦想和对九哥的爱一样终成空。最后她面对赵构母亲的陷害自饮毒药而死。

  从剧情构思到叙述结构,该文绝对是上乘之作,如同在宣纸将赵氏宋朝的一段秘辛层层勾勒,最后块块泼墨渲染情感,和读者的泪水一起染透纸背。尤其对柔福在金国所见所历的描写,完全展现了一般书籍从未染指的抗金女儿的千面画卷,也为她对赵构的感情和后来被赐死的情节做了极为巧妙的铺垫。

  《柔福帝姬》读后感(六):活着的意义

  难得的带有女性主义的小说,并且是网络小说。女人在历史中没有地位可言,在男人撰写的史书中一笔而过,即使是身份高贵的公主,连名字也鲜少留下,多是封号。她们无需思想,须得依靠父亲、丈夫和儿子才能生存,他们好她便也好。乱世中,她们是交换品、战利品,无法抗争的,大多数也不会想到抗争,命运随着家国破碎。米兰笔下的柔褔、玉箱和串珠,我们都清楚那样的她们存在的可能性之低,所以不要把小说当成历史来看,历史是挂小说的钉子。更重要的是小说要表达的。柔褔小时候的拒绝裹脚算是种自我思考的表现,但从那时起赵构就告诉我们,他对柔褔的喜欢不是理解体谅般的喜欢。对于宗隽这样的人,不得不说不现实,过于美好了。但就小说角色而言,他带给了柔褔不一样的东西,鼓励柔褔多读书多思考,使柔褔思考自己的国家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她觉着她知道为什么了,她相信可以改变,但她还是天真了,也不能说是天真,经历了那样的变故,完全理解她有多急切多希望改变国家现状,这就是她活着的意义。最后她看透了赵构那些懦夫所谓的“韬光养晦”,她也不信活着就是希望的理论。尊严都已被践踏的破碎不堪,如今一丝希望也没有,那也不要“残喘苟延”了,眼看着国破山河在,心已死了,没有复国的希望活着也没有意义。即使有人觉着柔褔有着万般缺点,但比他的父兄为首的大宋男人肯定有着么一点是强过的,无尊严,毋宁死!

  《柔福帝姬》读后感(七):柔福帝姬

  柔福帝姬,很久没看过这样的文了,还不错吧,反正有点感觉。男主角是宋高宗赵构,真搞不懂他怎么就是男主了,真的越看越不出彩,到最后,只剩下个小人了,最后的他算是断子绝孙了吧,这样,我倒觉得他活该。只是因为女主喜欢他啊,于是,男主就是他了。

  男二是金国的陈王完颜宗隽。这本书中,我欣赏这个男子,对他,很有感觉,紧接着就不喜大宋喜金了。他是个怎样的男子呢?女主与他在一起的那份感觉,是言情里男一女一的味道。在赵构的眼里,从金回来的柔福说话尖锐犀利、咄咄逼人,不忍受宽恕别人对她的猜疑和不友好,不再是以前那个活泼精灵了。可是,在宗隽的眼里,后来的柔福才是他心目中的女人。而我,也更喜欢后来的瑗瑗,前面的她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有着倔强,有着聪慧,还是可爱的,其实这样的“瑗瑗”有很多个,她最爱的那个妹妹也是如此的。后来的瑗瑗,很出彩,当得起那份独一无二,值得宗隽对她心动。那赵构要的不过是华阳花影中的那个瑗瑗,那个出现在他锦绣前程刚开始时的瑗瑗,他怀念的不过是当年那个在阳光下的自己,只是想瑗瑗能把他带离这份黑暗,瑗瑗是他心中唯一的一份美好。他只是在逃避罢了,说爱瑗瑗,其实爱的只是自己。冰冷的人总想接近火,想着温暖,仅此罢了。而瑗瑗,她要的九哥,也只是她心中想的,那个第一个亲吻她的人,想的也是那份美好。但在这环境中很多东西早已逝去,那个赵构,不是她的九哥,可是她知道的太晚了,其实呢,那么聪慧的她早已知道这个事实的吧,只是不愿承认,也是在逃避啊。对她来说,不知道是最好的。她做了那只鸵鸟。最后,她的梦碎了,无处再可藏匿,欺骗不了自己了啊。于是,生与死对她也已不再是什么难选的问题,心已死,身还有什么留恋的呢。她说“我不是……瑗瑗,你……也不是……九哥……”她说“你……用玉佩……杀死宗隽之时,也杀死了……我心中的……九哥。”她们早已回不去了,杀死的也只是心中的,九哥早已死了。

  九哥只想柔福像当年一样那么单纯,不要讨论政治什么的,其实瑗瑗也不想的,她也想像从前一样那样生活好好的,但在这国破的时刻,在亲人还处在水深火热中时,瑗瑗不会选择逃避,选择安逸,如果她还是傻傻的不知道什么的小女孩,那她与太后那些看着就让人气的女人有什么不一样,她是帝姬,她在享受着自己的权利的时候,她还有责任,而太后那类人,不怪她们辱没了国,她们也只是想活着罢了,可是,在个人与国家之间能不能想想国,她是一国之君的母亲啊,她不是她自己啊,她代表那个国啊,她这样,怎能不让人寒心啊。如果你选择了当个小女人,好吧,那你就放弃你的国母身份,你还回来干什么,回来了,就有份担当吧,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遮盖身侍二主的真相,我们的国家,就是这么败的。不仅男人那么阴暗了,内讧中,连女人也还那样,这样的国家,怎能不败。那个吴婴茀,最后是国母了吧,看着她就不是味,如果她没那么多戏份,倒还好,可她是女二啊。她那样做其实没错,知道怎样保护好自己的女人不笨,她的中庸啊,与后宫的某些女人比也是好多了的,可是,在这书中,那份自私,真的,让人很看不惯,如果在别的书中,我不会讨厌你,可在这书中,你是与皇帝,太后并列的让我讨厌的人。说到婴茀,就不得不说说柔福的亲哥哥郓王赵楷,这是怎样的男子啊,对他其实感觉也是很好的,也是一个可以争夺男一位子的人,但他真的不适合去争夺王位啊,这是他唯一的错啊,当然,这个他只是我想象中的他,他的故事,我没看多少。我无法说清晋朝的人是怎样的,只是看着他,想的就是晋,看着他处得狼狈,心里蛮难受的。他其实没那么好,可是看着他就觉得他代表那份美好,那洒脱,那不羁,他,是这样的嘛?在宗隽眼里,那个赵构眼里犀利,尖刻恶毒的柔福,是他要的女人。柔福真的很很幸运,因为在俘虏期,她遇到的是宗隽,而不是别人,失身给这样的男子,值。。而且,我总觉得柔福是爱他的,他们之间的桥段,就是男女主角间的故事。总想华阳花影中相遇的为什么是九哥和瑗瑗,其实最符合瑗瑗心目的标准的那个人是宗隽而且最适合瑗瑗的也还是宗隽,那个可收复河山的人也还是宗隽。宗隽教会了瑗瑗很多东西,从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女人,而且长成骨子里的那个柔福。小时候的瑗瑗可以是那个天真的妖精,长大后的瑗瑗绝对是那个绝世的柔福。这不是小言,于是柔福只是个女人,没能改变什么,于是宗隽就那么突然死了

  《柔福帝姬》读后感(八):“造化生爱恨,混沌中浮沉”

  想不出要用什么来做题,刚读完这书,心里还在隐隐的难过,为这个让人心疼的女人。

  正听着 广陵春深 ,小楼的词,青螭正唱到题目一句,所以拿来做题,也算稍符一点柔褔的遭际吧~?

  忽然想到了老杜的一句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扯远了。

  回来。

  这文不能算是我往时喜欢的结局,因为它并不圆满,并不皆大欢喜。可是历史很少能有圆满,这个因着两宋交际真假帝姬的故事而成文的小说虽不能说是历史,却是合情合理的讲述了和分解了一段历史悬疑。所以,我无法不说这是我至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历史小说。无论这其中的精致文采,无论这其中贯穿的历史知识,无论作者奇妙的丝丝入扣的情节布置,,,,

  这个文里描述了太多女子的命运,瑗瑗,我还是叫她瑗瑗吧,婴拂,兰萱,玉箱,韦妃,瑶瑶,赵构的张婕妤潘贵妃甚至于一个已经死了的仅存于幻境和只言片语的回忆的宗隽前妻。。。

  倔强女人的命运真的让人心疼,瑗瑗,还有文中笔墨较少的兰萱。

  有时也想那是否也是时代的错,然而谁又能自己选择生在哪个时代?

  终究还是性格决定命运的罢。

  瑗瑗的倔强与坚持,说心疼,其实也是因为自己骨子里也是倔强和坚持的吧,所以文到结束才倍感难过。

  一心为了心中的念想而坚持着,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从一开始自己就错了~

  最后她后悔了吗?

  不得而知。

  但瑗瑗如果没有她那份倔强和坚持,就不会把九哥当成为自己为祖国雪耻的支柱,就不会在金国八太子宠爱非常的背景下纵使自残也要逃回江南,如果没有她那份倔强和坚持,那她就不是瑗瑗了,她也许像兰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许像玉箱忍辱负重媚乱仇敌后宫,也许就像软弱的瑶瑶像苟全的韦妃-------

  那这个故事更不复存在。

  ----------我都说到哪儿去了,汗==!

  未完

  《柔福帝姬》读后感(九):一个女子的气节

  匪我思存力荐的《柔福帝姬》,想来也是不差的,果然,一口气读完,丝毫没有停顿,过后仍是久久萦绕心间。

  柔福身世不可谓不可怜,堂堂一名公主,被父兄连累,北上成了金国俘虏。命运的不济并没有消磨她作为一名公主的傲气。即使深处敌营也不委屈求全,极力抗争,最终脱于魔掌。归国后面对从小仰慕的九哥变成了卖国求荣的皇帝,失望中走向凋零。然而柔福不可谓不幸运,若非有宗隽的照顾,她不可能再金国生活的如此安全;若非有九哥赵构庇护,她不可能频频顶撞皇帝而又安然无恙。

  作为一个公主,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始终没有忘记国家的仇恨,即使面对死亡,她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即使已为人妇,她也极力守护着自己的爱情,自己的信仰。没有一个女子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女子能在金国骄傲地活着,不向任何金人谄媚邀宠。虽然她爱的人不可能和她有结果,但是她依旧守着这份爱情直到永远。

  人生若只如初见,若还是当年华阳樱花中的相遇的两人,不是兄妹,不是皇子和公主,只是陌生人,想必世间又多了一个美满的爱情故事。

  柔福,傲骨铮铮的公主,身世飘零的帝姬,终归是可怜的女子。

  《柔福帝姬》读后感(十):玉笙哀怨弄初凉

  那一年,华阳宫花影下。她剪水双眸,肤如凝脂,天真烂漫地对他粲然一笑说:“原来你是九……代王呀!”她穿着淡粉的春装,小巧发髻,娇小玲珑,像一个活泼的小精灵。

  那日,他们穿行于树影婆娑林间,踏着松软的松针分花拂柳而行。阳光斑斓地洒在他们身上。那恐怕是他这烟尘浩渺的一生中最美丽的回忆吧。

  那时,他是她骄傲的“九哥”。她是他同父异母的二十妹“瑗瑗”。

  靖康之变,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俘北上金国,其中包括柔福,因为她是大宋的帝姬。山河破碎,亡国之女,身世浮沉,凄凄惨惨复凄凄。但是,她并未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并且时时坚定一个信念:她的“九哥”一定会北伐的,血洗靖康之耻。

  待她千方百计逃回去,却再也不见及笄时瑗瑗的影子。九哥也再也不是从前的九哥。她变得神情淡漠,冷若冰霜,言辞刻薄,同人讲话不留情面。而当年服侍她的侍女——婴茀,却成为了她的皇嫂。她淡淡地笑着说:“婴茀成为我的皇嫂了呀!”

  这世上大概有一种女子看似温柔谦恭,善解人意,素来懂得低眉敛目,内心却极为敏感细腻,且富于心机,婴茀就是这样的女子。她凭借坚韧的“意志”,一步一步硬是生生走进了心中满是“瑗瑗”的赵构的生活。她压抑住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对赵构的冷漠故作视若无睹,并且倾其所有体贴他,照顾他,为他为奴为婢。即便是当她得知赵构心属意于柔福时,也讳若莫深,缄默不提。她默默地练字,默默地练习骑射,以备更好地留在赵构的身边。

  她是一定不喜欢柔福的,甚至有点嫉妒,有点恨。孩童时柔福曾口无遮拦说她原名土,说她把漂亮的名字写得难看。我想,这是自卑敏感的婴茀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吧。白霓婴茀,胡为此堂?

  她的名字是柔福赐予的,她的命也是柔福救的,就连赵构,也是因为柔福才让她留在他身边的。正是全是因为她,她才会恨她的吧。所以最后联合韦氏,生生逼死柔福。

  柔福在狱中的那个场景,我泪如雨下。

  当赵构搂紧她,悲伤地将脸贴上她的额,连连唤她:“瑗瑗,瑗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为什么不相信我?你是我这半生最珍视的人,我怎么可能会杀你!”

  “不……”柔福喘着气,低低地,艰难地对他说:“你最珍视的……不是我……是……华阳花影中的……你……自己……”

  临死之际,不知她是否会想起宗隽,那个坚持留长发,深谙汉人文化,熟读《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的宗隽,那个为了救她与她一起坐牢狱的宗隽。如果再选择一次……她是否还是会回到这个故国。

  会的。因为她太刚烈,但也只有她,只有她一如既往地勇敢,忠贞。她就是像一朵盛开在寒冬的不合时宜的花朵。韦氏与刑氏改嫁完颜宗贤,共事一夫。她撕心裂肺地对韦氏喊:“不能啊,韦妈妈,你是大宋的国母,你今后让九哥如何自处!”

  如果宗隽没有死,该多好。我想,倘若他还活着,柔福定然不会生生被人逼死。在牢狱之中,饮下毒鸩。他势必会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他死了。后来,她也随他而去。

  楼下谁家烧夜香,

  玉笙哀怨弄初凉。

  临风有客吟秋扇,

  拜月无人见晚妆。

  2014/10/14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