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婚礼 实拍乡村婚礼:看看农村人结婚有多讲究?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09-03 22:47:59
分享:

  秋高气爽的十一长假,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好日子,城市和乡村的婚礼扎堆,虽然每个婚礼都很喜庆和隆重,而在仪式感方面,乡村婚礼的讲究更多,味道更浓。豫记作者王九云实拍豫北乡村婚礼组图,可以看到河南人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

  在豫北农村,大都选择农历八月或十月办喜事,因为此季节不冷不热,农活较少,日子清闲,喜庆时间宽裕。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选择国庆节放长假办喜事儿。在农村,胡同有多长,红地毯铺多长。

  给新人做喜被子有很多讲究。新娘的红被子要选上等丝绸面料,有百子图的,横竖九十九个生动活泼的小孩,饱含子孙兴旺之意,也有选双喜字的,寓意双喜临门。新郎的绿被子要选百荷图,意为新郎新娘百年合好。被子的数量显示着主人的富有,一般要做十二床之多。

  做被子要选在婚礼的当月,以双日或带九的日子为好。届时,支上三四个大案板,请来十几个有配偶的、儿女双全的针线高手一齐上阵。有套棉花的、铺被面儿的、穿针的、引线的、发喜糖的,找不到地方的就站一边说说笑笑,总之是热热闹闹的。

  红被子做好后,在被角留个口,放进黑豆芝麻之类的五谷杂粮和红枣。黑豆的黑,即老包,希望生下孩子当个清官;豆即斗,有除妖驱邪之意;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谐早生贵子之意。这些陈规陋俗并不是迷信,它集中反映了人们渴求平安吉祥、祈求国泰民安的一种愿望。

  每个村都有几位文化人,他们自编自写的喜联妙趣横生。例如:大门口的对子是“喜有香车接淑女,鞭炮齐鸣迎佳宾。”洞房门口:“喜今日洞房花烛,望来年宝宝逗人。”公婆门口:“喜见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配房门口:“计划生育硬国策,优生优育树新风。”如今二孩放开,这个对子就换成:“街坊邻居来帮忙,欢天喜地娶新娘。”这朴实自然的句子,真切坦率的风格,很有感人的力量。

  乡村婚礼一般延续五六天时间,前三天是准备时间。主人家在房顶上安个大喇叭,喇叭一唱,街坊邻居如果没有什么过节儿,都会放下自己手中的活计不请自到。男的掌主厨,女的打下手。大锅一支,早上豆沫,中午面条,晚上面筋汤。头几天是自做自吃。

  大锅饭轰轰烈烈 ,开饭时,锅台周围能站七八个人同时盛饭。大喇叭一广播开饭,大家从四面八方似潮水般的涌向锅台,把个大锅包围得水泄不通,这时候可是湿鸡儿上南岸——各顾各。这边还没吃到嘴里,那边第二轮又上来了,那个热闹劲儿啊,城里人如果乡下没有亲戚,无论如何是体会不到的。

  农村办喜事儿讲究很多,婚礼前几天晚上,主人要把经验丰富的主管和大厨请来,本家和亲戚的主要成员作陪,筹备婚礼事宜,名曰开菜单,派人把干菜先买来。总管还要详细分工,把婚礼当天上烟酒的、端盘子上菜的、负责台布茶水的,洗菜的、洗碗的,摆放桌子凳子的等等,都责任到人,做到疏而不漏。

  分工要写在红纸上榜示,上人后贴在大门口的墙上。街坊邻居帮忙的来了,先看给自己分配的啥活儿,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大席主管按照参加婚礼人的多少,计划好开几桌,一般一桌上八个扣碗,俩酥肉,俩丸子,一个腐乳肉,一个甜米,一个鸡块,一个大肘子,各家办事儿大同小异。大席主管指挥上笼蒸,计划一层正好摆放几桌。

  炒菜是大厨师的事儿,这位“大衣哥”正在准备炒菜的汤料,把所有的自信都堆在脸上,火苗儿也兴奋得不得了。

  择菜、洗菜洗碗都是女人的事儿,平时各忙各的,谁家办喜事儿正是女人们扎堆儿聊天的好时机,三个女人一台戏,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这么多的盆儿,清凌凌的水儿,谁还敢说乡下宴席不卫生?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