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简介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十大著名评书大师

编辑:易槐
发布时间: 2020-07-28 19:36:46
分享: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 怒发冲冠 、 刻舟求剑 、 滥竽充数 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 唱曲 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 弦子书 的 说唱 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 西河大鼓 和 东北大鼓 的 说唱 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NO.1单田芳

单田芳:(1935.11-)河北涞水(一说山东德平)人。原名单传忠。1935年11月11日出生于天津(一说营口)。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着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 白丫头 ;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收到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他酷爱说书而弃学从艺,后来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即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纽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