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的姑娘 无问西东:先问清,你心里住的是什么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09-29 08:06:15
分享:

如果看电影前就知道,《无问西东》跟一般的电影不同,它是清华的校庆电影,那么前天看电影的时候,我关注的细节可能会更有方向。现在在回忆里一遍一遍摸索,电影的很多情景,还是感觉太模糊了。

最浅层的印象是,这部电影以散文化的构架,蒙太奇镜头切换转接方式,讲述了4代清华人的青春故事。让观众看见跨越百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奔跑的样子。

朋友圈里看见很多朋友看完电影都表示得到正能量了:坚持真我,从心出发,无问西东。

然而电影里的四段故事里,我第一眼看到的,却是无法坚持,只能改变。

先概括一下《无问西东》电影内容:1922年,文科天才吴岭澜在研究方向和人生追求上陷入迷思;1938年,富家公子沈光耀在完成学业和参军卫国之间苦苦迷茫;1962年,同为孤儿亲如兄妹的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人在个人情感与政治立场上被迫取舍;21世纪,公司高管张果果在商业利益和社会公益之间痛苦挣扎……这四个知识分子分属不同时代,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生故事,却被清华学子的身份联系到了一起,借近百年的历史波澜,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生态和他们青春奔跑的姿态。

四段青春故事都面对选择。

20年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吴岭澜同学,在老师的指点和泰戈尔的演讲里放弃了自己学理科实业救国的理想方向,改学自己更擅长的文科,从人文角度寻找建设民众精神领域的道路;4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水深火热时期,沈光耀同学选择放弃自己热爱的学业和家族父母对自己的希望投笔从戎参见抗日战斗。

第一段青春故事。从影片中看去,似乎20年代的吴岭澜同学的改变,他经历了很久的内心挣扎,跟老师交流,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听同学的议论,听泰戈尔的演讲……他最后转科的决定,原因似乎很简单,是因为理科成绩不合格。但是探究一下,他到底是改变了本心还是坚持了本心?他的本心到底是什么?

给了他很大触动的,是梅贻琦老师的一句话:什么是真实,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份平和与喜悦的心态,奠定了清华学子的普遍心理特质。

第二段青春故事。40年代西南联大的富商之子沈光耀同学,从学生变为军人的改变,原因也很清晰。国难当头的大环境,以及美国教官的那句“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醍醐灌顶。

20年代吴岭澜的同学,“自我”才刚刚苏醒,这个角色演绎的不是“坚持本心”,而是清华知识分子在寻找“本心”,努力找到知识分子精英的青春所应该有的姿态:平和与喜悦。求学不再是青春盲目前行的程序,而是对“自我”的精神意义的探究,这是探求知识的之前需要首先思考清楚的。

40年代的沈光耀同学,“自我”生长就到了更高的立意,知识分子的自我里,必须有大爱有正义。为此可以舍弃自我牺牲生命。“自我”已经不再局限于是自己的肉身家庭家族的希望甚至不再只是自我的理想。而是内心认定的美好人类的精神。

换句话说,就是清华的学子风范已经成长为,以平和喜悦的心态去坚持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单独看这两段电影故事,我有费解有疑惑,但是电影整体去看,就明白了,这是清华的校史!这是清华人文思成熟的历史!

清华大学建校于1911年,原先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到1925年设立大学部,目的在于尝试人才本地培养。这样看来,正是经历过吴同学那样,在西方新思潮冲击以后的徘徊和警醒,经历过沈同学这样的战争洗礼和疼痛面对,清华人才逐渐明白,清华要培养的怎样的学子,中国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

再看后两段。

第三段青春故事。如果说,40年代的沈光耀同学,用他的青春故事告诉你面对国家存亡时刻清华人的选择大义凛然,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大爱情怀,那么60年代的陈鹏同学,就用他的青春告诉你,清华知识分子在政治的喧闹里,又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美善本心坚持真心和责任的。

推敲一下孤儿陈鹏同学对心爱女孩王敏佳爱情表达的三进三退的过程。

一进一退:毕业时刻,面对光荣的上级信任,他不问个人前途表示留在北京他“有人要照顾”,然后不顾身后学校老师和领导对他的期待,奔向王敏佳工作的医院;发现王敏佳显然更喜欢跟她同一家医院工作,条件更为合适的李想的时候,他悄然退出,前往大西北最艰苦的核试验基地。进和退,都是因为爱,进和退的内心都平和,善良,美丽。

二进二退:接到王敏佳政治遭遇的消息之后,他立刻请假回北京,在批斗现场找到血淋淋的王敏佳,有幸救下了她。等到把她安置在自己的老家云南以后,他还是选择再回到核物理实验,去完成自己已经接受的国家使命。进和退,不仅有爱情的原因,还有事业的责任心。但他始终平和乐观善意真诚。

三进三?:核试验成功,他顾不上享受荣耀待遇,立刻奔向云南,回到王敏佳身边。然而当他带着饱受核辐射损害的身体,来到云南故乡的时候,老屋空了,文革的政治运动狂潮正高。他的青春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后面的他,何去何从,他的平和的性格美善的灵魂是否会发生改变,我们只能想象,影片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但是,影片这样结束他的故事是必要的,否则观众的兴奋点就全在这段爱情故事上了。到此,电影主题的任务已经完成。陈鹏演绎了一个成熟的清华学子淡泊又热烈的明丽青春。淡泊功名,热烈于自己的情怀。清华办学50年过去了,培养出来的清华学子,已经趋向完美。陈鹏让我看见,他们精神独立,内心美好,热爱生活,勇担责任。有智慧探索自然,有力量坚守真我。

从影片的校史意义来看,陈鹏的青春故事告诉我们,清华的学子的内在精神,已经可以经得起政治风暴的考验了。

按上面三个历史时期的清华学子排下来,第四个时代应该是20年后的80年代。然而电影里的第四段历史,直接进入了21世纪。这里的反常也很正常,这是文革效应的体现,80年代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在建设修补中。这个时候的清华形象空白,可以理解。

所以,第四个阶段的青春故事,一下就跳跃到了四十年之后。而且故事主人公张果果身上清华的学子的客观标记,要含糊得多。网上有不少人都和我一样发出这样的疑问:张果果是清华大学的吗?

大家如果能有这样的疑问,我以为正是导演要达到的效果之一,意味深长,六十年代至今又五十年过去,清华的学子的卓越精神,较之于他与别人相比更杰出在哪里呢?

五十年建设一种文化精神不容易,但是破坏起来,再用五十年也很难建立。

想起不久前一个朋友忽然对我疾呼的一句话:连清华北大的学生都只是关心毕业以后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这个大学还有啥意义?这个国家的教育还有未来吗?

是啊,如果读书,还只是作为养活自己和家庭的手段,我们的社会就还只是停留在清朝!我们的教育就回到了清华建校之前!

然而,这部电影的格调至少还是上扬的。

第四段青春故事。21世纪的清华学子张果果,一个传媒广告公司的高层。故事开始他正陷入在公司上层权力利益的争夺战中,与此同时他在做一个善事,救助一个农村家庭的四胞胎。这个救助,是从被动转向主动的。

本来是顺手做的好事,选择四胞胎是他为自己做的广告所做的策划,同时广告商家的奶粉又正好为四胞胎所用,解穷人家的急难,张果果做个现成的公司功臣和百姓眼里的好人。事情的开始,张果果是利益自我最大化的。

然而,尔虞我诈的职场斗争,商场行为,将这单广告生意搅黄,四胞胎的奶粉供应面临困难。于是张果果在凌乱之后深刻反思,最终选择自己个人来承担。张震演绎的这个人物,心理活动丰富,他让观众看见了,当代功利主义,唯物质利益为上的价值观泛滥的时候,清华学子还是守住了本心。至少,他在商场的尔虞我诈中,有原则;在经济利益的浪涛翻滚里,有理性。他面对民众的疾苦,还有同情。

他的平和心态经常被撕裂,他的正义感经常被打断,他的同情心常常游离徘徊。

不要在高度物质化功利主义的当下迷失自己,这是拍摄张果果的意义,也是电影制作人的期待,更是有识之士们对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最基本要求。

回忆电影故事到这里,我就在想,当我们被电影击中,感慨万千地应和“要坚持真我从本心出发的时候”,有没有先问一下自己,你的真心在哪?真心里住的是啥?有没有先审视一下,那个真我是美丑还是善恶?善,够不够强大,恶,能不能被抵制?

我以为,这部电影塑造的清华学子形象,就是这个意义。20年代找寻“自我”,30年代,建设“自我”,所以才会有60年代,经得起考验的清华人强大的“自我”。黄晓明饰演的陈鹏就是这么一个内心强大的知识分子精英形象。在人民群众盲目兴奋掀起的政治红潮里,他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保持美丑判断的原则,坚守本真自我。他不激动不狰狞不悲苦,他就是认真地做他自己,坚持本职工作,守护美好情怀。

那么21世纪的张果果与之相比是倒退还是进步?

我以为60年代,政治的虚荣依旧是非物质的,起码,知识分子们的政治享受,更多的都还不是冲获取个人的物质利益去的。更多的人跟风政治的原因,还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美善的判断标准, 他们也追求精神享受,但是正是因为落脚点在“享受”上,而并非是对美善的真心欣赏,因而一旦政治权益与美善冲突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伤害甚至摧残美善。

李想对王敏佳的态度就是典型代表。他一边观看着王敏佳被批判,一边豪言壮语地享受领导和群众的敬仰,始终没有站出来为王敏佳说一句公道话,甚至连一句真话都没有说。他不是为了物质享受,他为的是另一种知识分子趋之若鹜的享受——政治待遇,政治荣誉。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或者工农群众,在政治运动到来时俯拾皆是。或者说正是这些人的响应,才会使每一场政治运动,如火如荼。这也是一种失去自我,缺乏独立精神的表现。

但是,相同的政治背景下, 陈鹏能不为此所动,这就是清华学子的成熟。

然而经历了文革动乱,改革开放新思潮冲洗的张果果,独立思考的障碍不是政治限制,而是利益诱惑;坚守“自我”的困难不是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要求,而是全民利益物质化的生存环境。他要面对的挑战,就比仅仅面对政治的洪流要更艰难。他要面对的是,可以腐蚀到身心和每一寸感官的物质繁华世界。我总感觉张果果这个形象,与其说是代表新时代的清华学子,不如说是用扮演者张震那张阴郁的脸来代表新时代知识分子表达生存的疑惑。

比如他对着四胞胎的那句旁白疑问:如果知道了你将面对什么,你还会不会选择来到这个世界?

如果只把这声疑问当做对世界的失望来解读,我以为就违背了本片的宗旨。这样的问题可以是普通人的疑惑。或者说普通人有这样的疑惑就已经是未来世界的希望,至少连普通人都看见了我们建设的世界出了问题,且都对这个现象表示不满。

但作为清华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们,如果还只是在为表达疑惑而提问就不负责任了就悲凉了。我以为,张果果的心里是有答案的,这个答案就是:来!用我们自己来坚守美善,传承美善!

所以,张果果后来还是回到四胞胎身边,亲手为四个婴儿打扮他们的房间。所以,我认为,张果果对美善的坚守,比陈鹏更艰难。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物质享受令全体人民欲罢不能的今天,张果果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精英需要建设更强大的美善内心,建设这个世界,才能守得住这份世界的美善。

从沈光耀同学的30 年代开始,清华学子的精神生存环境就一直恶劣着,民族困境,政治困境,文化困境,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团体,怎样引领我们的世界?那就是,坚守美善,建设美善,传承美善,让美善的人文思想永远存在且强大。

无论世界怎么改变,保持世界真美善首先就是坚持自己的真善美。有多少人在坚守,这始终是人类进步的标杆。一个世界真善美在被毁灭的时候,正是知识分子的精英们站起来的时候。

张果果的挣扎和醒悟,就是对当下最有力的冲击。我们敬仰过去的清华学子,我们拭目以待,当下的这些精英们。

电影里还有几段普通民众的小人物故事也发人深省。王敏佳他们在振华中学时候的班主任老师夫妻的故事。当爱情不在,婚姻里我们何去何从?这也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从知识分子阶层的自由恋爱开始,最迅速流向民间的一股思潮。

当那个许伯常老师恶狠狠质问他的妻子,“人就不能变吗?为什么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变,这个为什么不可以变?”,他要说的不是人能不能变的事情,他要说的是他的承诺可不可以变,他的爱情婚姻可不可以变。

他的这句呐喊似乎喊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观众叫好声一片。而刘淑芬一句义愤填膺的回应:“不能!你说过要和我一辈子的。”引起的是大家的哄笑。在很多人看来,似乎这个女人是可悲可笑可恶的,而许伯常是可悲可怜可惜的。且不去议论这两个人的是是非非,就联系整部电影,我感觉这两人的激烈的矛盾冲突里,编导要提醒我们思考的是不变!

人是一定会变老,爱情也会变淡,但是人心的善良不能改变!折磨人心的不是情随事迁,容颜苍老,而是给予对方的善意没了,是自己守不住自己心里的这份美善。许伯常如果心里的善意强大,他不会漠视妻子的渴望。刘淑芬如果内心的善意强大,她不会把自己丑陋成一个泼妇。

在糟糕的世俗里保持自己的美善不易,正如影片借张果果之口所说: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所以普通人把日子过成闹剧和悲剧,即便他是中学教师,也一样庸俗不堪。而清华人陈鹏,内心强大的美善,让他的脸上永远平和微笑,而且将王敏佳的人生悲剧改建成“美”剧。这就是精英该有的青春姿态。

又想起这部电影里一直打动我的几段插曲。击中我的电影里插曲不是王菲的那首,而是传教士带着孩子们唱的一首歌曲,和云南村民一起劳动时候唱起的的那段无伴奏合唱。两首曲子都那么优美而亲切,庄严而朴实。

网上了解了一下,儿童合唱是福音歌曲《奇异恩典》(又名《天赐恩宠》。奇异恩典,沁入心田,日月山川,同见,也曾气馁,常被试炼,信心带领,向前。历经困顿,跨过艰险,总会再见,晴天,你的恩典,铺满天边,有些人看得见……30年代遭遇轰炸的孤儿们,在一位断腿传教士的带领下,高唱福音。感动观众热泪盈眶。这样的吟唱,帮助他们战胜恐惧,抵御饥寒。

60年代陈鹏带王敏佳回到云南避难,好听的合唱再次响起,由村民们合唱,他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在青绿的草地上,围绕在火旁,男人们奔跑着勇敢健壮,妇女们都正在准备做晚餐,把古老的酒杯全斟满了酒,黑眼睛的姑娘全都跳起舞,那红色的火花也一起欢舞,那吉他的声音多么引诱人,那跳舞的人们越来越欢腾,当他们疲倦了才肯去休息,那树叶的响声陪她们入睡。那些离开了自己家乡的人,在梦中也看见了幸福故乡。

歌词里的美好世界早就存在过,却为何唱歌的人们要把它当作了理想?

他们唱的很专业很认真,跟他们的身份甚至跟他们的口音都大有出入。这幅情景令观众诧异,但是诧异很快就会被感动替换了,美好的教育,意义就在这里,它传播美善,这份美善会融进成长的血液,成为被教育者自己。

这群在战火中靠跟着传教士唱福音,靠等待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的“晃晃”,活下来的孤儿们长大了,因为这两个了不起的人,战争没有教会他们仇恨,却让他们懂得了爱更珍惜爱,他们和睦相处,脸上洋溢着平和友善的幸福表情。

这两段细节,的确会让一些习惯面对庸俗现实的观众冷笑两声,这不是现实。然而,这正是这部电影特别所在,它是清华校史纪念,自然必须强调教育的意义。更要强调教育美善的意义。 影片一开场,还用了一段清华1924年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说到这里,忽然联想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无问西东》,无论空军训的美国教官还是战火中的传教士,还是家训严谨的富家子弟沈光耀,还是清华校长梅贻琦,其实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在文化教育里颂赞美善,在行动里实践美善都一直是人类共同的态度,无论东西方。影片名字有这个意思吗?

无问世间如何变化,无问西东心存美善不变。

无论你身处何方遭遇什么,无问西东真我不变。

这些不变的前提,你心里要住着,美善,永远保存。心中不存美善,还呼叫保持真我,从心出发,就是可怕的事情,是人间的灾难。

用张果果最后的独白来结束这部电影观后记录。

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

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

因为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

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

你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

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

常常甚至永远的忘了自己的珍贵。

怎么理解这句“忘了自己的珍贵”?我想就是在提醒我们,青春学子时代放进自己内心里的那份美善,珍贵无比,她需要你在成长的岁月里呵护并且帮助她继续生长。无论岁月把你的容貌改变成啥样,无论你认识的世界与你的理想相距多远,你,生长在心间的美善,无比珍贵,不可或缺!欣赏别人的时候,你记住,你也有,你可以,你应该,有。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