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手抄报 世界地理手抄报图片大全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7 16:41:59
分享:

手抄报1:多变的表面形态

自地球诞生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经历了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割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刚性岩石圈板块位于塑性软流圈之上,在地球表面大规模水平运动。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板块相互分离、相互会聚或相互平移,导致板块扩张、俯冲、碰撞或位错。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导致了大陆漂移和海洋开合,导致了造山、火山、地震等各种地质构造作用。板块构造学家认为,在古代早期,地球上有一个统一的南部大陆和一个离散的北部大陆。到古生代末,北方大陆和南方大陆融合为一体,称为泛大陆。这时,整个世界是由一个大陆和一个海洋组成的。从中生代到新生代,新的海洋相继打开,而大陆在漂移中被会聚分开。其中冈瓦纳古陆多次分裂解体,大部分裂块向北漂移,先后并入老鸦古陆,扩张增殖;在老鸦古国的土地上,北大西洋开始开放,北美大陆和欧洲也随之分裂分离。整个世界逐渐演变成今天每个大陆和海洋的分布格局,但这只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幕。

地球表面的高度和形状变化很大。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的实测高度为海拔8848.13米,是陆地上的最高点;西亚约旦河末端死海水面为负392米,为陆地最低点,相差9240.13米。陆地地形通常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类型,以不同的规模分布在不同的大陆上,形成不均匀的地表外观。

山区面积不大。陆地上有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带,沿太平洋南北向分布;另一方面,它横跨亚欧大陆中南部和非洲大陆北缘,在东西方向略有分布。这两个高山带是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产物,那里几乎聚集了陆地上所有最高、最壮丽的年轻山脉,火山和地震活动最强烈。中生代以前形成的山脉,如北美东部、欧洲中部和西北部、中亚、澳大利亚东部等。,长期风化剥蚀,山势不如上述山带。

陆地的平原面积最广,约四分之一的陆地海拔不到200米。大部分属于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常见于大陆的中部和沿海地区,往往毗邻高山或高原,尤其是北美和南美。

大型隆起高原一般以前寒武纪古陆为核心,地壳相对稳定,波动较小。比如非洲大陆的高原,西伯利亚中部、蒙古和亚洲南部半岛的高原,西澳大利亚的高原,南极大陆被巨大冰盖覆盖的高原等等。其他高原位于上述年轻山脉之间,地壳活动强烈,海拔高,地面波动大,如亚洲的青藏高原、伊朗高原、美洲西部山区的大部分山间高原等。

以海平面计算,陆地平均高度为875米,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米。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三大单元:大陆边缘、洋中脊和洋底盆地。

大陆边缘位于大陆和洋底盆地之间的广阔过渡带,约占总海洋面积的22%。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外围称为大西洋大陆边缘,通常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坡脚组成。大陆架是从陆地延伸到海洋的浅水区,地形略倾斜,最宽可达1000公里以上;大陆架向阳侧进入大陆坡带,坡度显著增大,水深急剧增大,宽度达数十至数百公里。地形崎岖,常被海底峡谷切割;大陆坡脚下是大陆坡脚,大陆坡脚是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平坦斜坡,宽数百至数千公里,平滑过渡到洋底盆地。环太平洋被称为太平洋大陆边缘,大陆架狭窄,大陆坡陡峭,缺失大陆山麓,被海沟取代。这是板块俯冲带,洋底最深处,地壳活动特别强烈。太平洋西缘,海沟伴有岛弧;在太平洋东缘,海沟与大陆板块直接相邻,与陆地上年轻的褶皱山脉形成最大的地形高差。

洋中脊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不断延伸,相对高度在2000-3000米之间,总长约8万公里。它位于海底,可以被称为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在大西洋中,它的位置在中间,其走向与两岸的轮廓一致,因此得名“中脊”。洋中脊是软流圈地幔物质膨胀和板块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强烈,部分火山山峰从海上冒出,成为岛屿。

洋底盆地位于大陆边缘和洋中脊之间,水深一般为4000 ~ 5000米。有垂直和水平的海山,许多海山,孤立和陡峭的海堤和平缓隆起的海底高原,这些将海底盆地分成几个海盆。盆地底部发育的深海平原,坡度平缓,是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手写报告二:海洋水域

简介

作为地理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广阔的海洋水域表面均匀,以地带性分异为主要因素,太阳光热分布随纬度变化,成为划分海洋自然带的基础。但是,由于水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海洋自然区比陆地自然区简单,区与区之间的边界不清楚。全球海洋大致可分为七个自然区:北极区、北温带、北热带、赤道区、南热带、南温带和南极区。这些区域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表层水温、盐度和海洋生物分布上。海洋自然带也受到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在冷暖气流同纬度通过的部分。四大洋被陆地隔开,横跨不同纬度,具有不同的轮廓,在自然地理上各有特点,反映了全球地理环境的差异。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35%,占海洋总面积的1/2。海底地形复杂多样,最突出的是西部边缘的盆岛弧沟带和东部毗邻大陆年轻褶皱山脉的沟带。地壳不稳定,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另一个特点是洋中脊位于太平洋东侧,其北部已经渗透到北美大陆之下。岛屿众多,约占全球岛屿总面积的45%,居海洋之首,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海域。太平洋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平均深度4028米;世界上大部分海沟都比较集中,深度超过1万米的海沟都在太平洋,其中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11022米),是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太平洋北部靠近北极圈,南部靠近南极洲,横跨多个气候带。但其水平轮廓略呈扁圆形,由东向西的宽度超过由北向南的长度,最宽点在赤道附近,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宽。另外,北方四面环海,只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所以太平洋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海洋,其平均表面温度高于其他海洋。与大西洋相似,太平洋从赤道向南,北纬40°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环流系统。其中,靠近南美大陆西海岸北部的秘鲁寒流是世界上最强的寒流。由于其面积广、岛屿多、生境多样,太平洋的生物量占世界海洋的50%以上。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上第二大海洋。横向轮廓略呈S形,由东向西窄,由北向南长。北面对北冰洋,南面对南极洲开放。南北半球分为冷、暖、热三个区。地球上的强风带是大西洋最完整的,形成了对称的气候带和南北两大环流系统。墨西哥湾暖流及其北大西洋暖流的延续是世界上最强的暖流,对北大西洋本身及其邻近大陆的气候影响很大。海底地形最显著的特点是洋中脊(大西洋脊)贯穿中部,与海岸平行,也呈S形,其宽度约占大西洋宽度的1/3;其次,大陆架较宽,面积比超过太平洋和印度洋。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海洋。其横向轮廓的特点是北部被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封闭,南部开放。主体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被称为“热带海洋”。在北纬30°至南纬40°的广阔海域,表层水温高于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盆地;红海是印度洋位于干热沙漠之间的边缘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在亚洲大陆南部热带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北印度洋表层海水的流向也随着季节而变化,形成独特的“季风流”,与盛行西风和信风影响下的南印度洋环流系统有显著的不同。洋中脊呈“金”状分布,由印度-阿拉伯海脊、中印度洋脊、西印度洋脊和南极-印度洋脊组成。山脊崎岖混杂,轴向裂谷众多,与大西洋山脊明显不同。大陆架较窄,但广泛分布于大陆的山麓和巨大的水下冲积锥。此外,印度洋岛屿至少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海洋的重要特征。

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小的海洋,不到太平洋的1/4;位于北极圈内,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所包围。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太平洋。气候非常寒冷,大约三分之二的海洋表面被冰覆盖,其余部分被浮冰覆盖。大陆架广阔,面积约占北冰洋总面积的36%,远远超过其他海洋。几乎平行的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横跨整个北冰洋,形成了海底最突出的地貌。洋中脊宽度较窄,不成熟,位于罗蒙诺索夫海岭左侧。海底地形的特点使北冰洋成为世界上最浅的海洋,平均深度为1225米。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远远少于其他海洋。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