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谁提出的)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3-16 01:23:53
分享:

列宁批评了这种荒谬的观点。政权和政治制度作为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决定政治而不是政治。政治与经济疏离,反过来又作用于经济,成为互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剩余产品的增加改变了人们的分配关系,进而产生了反映分配的各种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列宁特别反对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成经济唯物主义的说法。列宁说:“我们的哲学家说,孩子的生产是非经济因素。但你在马克思或恩格斯的哪些著作中读到过他们一定在谈论经济唯物主义?当他们解释他们的世界观时,他们只是称之为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说过经济决定一切,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经济唯物主义。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写给约翰·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和我都没有比这更确定的了。如果有人在这里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那他就是在把这个命题变成空洞、抽象、荒谬的空说法。”

不幸的是,这样一个明显的说法并没有被一些近视的思想家注意到。比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的卡尔·马克思说:“在马克思看来,推进其实是人与物质的关系,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的生产方式。这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际上成了经济学。”罗素甚至不明白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或者说他把伯恩斯坦修正的经济决定论当成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的历史决定论也讨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这些讨论被那些挑战决定论的反列宁主义者所忽视。列宁说:“关于决定论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历史必然性和个人作用之间的冲突的思想是主观哲学家最喜欢的话题之一。”波普尔等现代主观哲学家喜欢用道德观念和个人角色来攻击和反对决定论,否认历史具有必然性和决定性因素。

列宁说:“决定论确认了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抛弃了所谓自由意志的荒谬神话,但根本没有摧毁人类的理性、人类的良知和对人类行为的评价。相反,只有按照决定论才能做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是把一切都推给自由意志。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根本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整个历史是由毫无疑问是积极分子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不是宿命论,历史唯物主义承认认知发展具有决定性和必然性的因素。决定因素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不是理想主义者所主张的意志自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丝毫不损害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也丝毫不否认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唯物史观不是构造体系的诡计,而是研究历史的行动指南。

唯物史观首先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和经济基础,然后试图从经济基础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说经济决定一切,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公开歪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本身有其运行规律。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对脱离经济基础,按照自身性质发展。

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只有符合经济基础,才能与经济和社会同向运动,顺利快速发展;如果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运行方向相反,或者干扰经济基础既定的运行方向,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损害,上层建筑本身要么崩溃,要么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不要自作聪明,努力做经济社会的老师。相反,经济和社会会通过各种现实告诉上层建筑如何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

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关系。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产生,受经济基础制约,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独立性的产物。比如代码和国家权力,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独立性和反作用。法典对经济社会的反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整体经济形势的表现上,也体现在经济社会内部和谐的表现上。这就使得法典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矛盾的出现而修改成为必然。如果不修改,这种反应会阻碍经济和社会,从而使法典成为社会发展的枷锁。历史上很多政治改革都证明了这个规律。

哲学思想也是独立于经济基础的,经济基础是以思想资料为基础的。经济在哲学思想中的作用仅限于提供思想资料。经济越繁荣,人们可以从开拓者那里收集和获得的思想资料就越丰富,从而形成学术繁荣。然而,哲学并不完全依赖于意识形态材料。甚至可以说思想资料是次要的东西,思想资料在哲学思想中的作用是间接的。能直接作用于哲学的是真正的上层建筑,是由政治、道德、法律构成的现实生活,哲学是这些上层建筑的反映。所以经济对哲学的影响是间接的。在经济落后的地方,还能有先进繁荣的学术思想局面,经济发达了,也会有一种压抑、没有生气的氛围。比如在历史上很多极端经济混乱的时代,由于政治法律氛围相对宽松,它直接发挥的哲学思想和学术氛围非常繁荣;在一些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因为政治压迫,言论控制,思想控制,哲学凋零,思想枯竭,学术倦怠。从这个角度看,决定论是否曾经扼杀过人的自由创造?

决定论反对不受必然性限制、不受资产阶级思想家限制的抽象的意志自由。这种意志自由的谎言只能在响亮的哲学口号中听到,一旦付诸现实就会消失。

历史必然性用列宁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首先,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盲目冲动的活动,而是有目的、有自觉的活动。我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现代既定的生产力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其次,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是无意识与意识统一的过程。个人意志明确,集体意志模糊。在各种劳动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创造了自己的历史,这是意料之外却又合情合理的,是偶然性与必然性交汇的产物。或者是必然隐藏在偶然性中的结果。历史偶然性不是漫无目的、盲目的,而是沿着必然的直线上下波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必然特征是否否定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我们是否消除了人类的理性、人类的良知和反对人类的行动?完全没有。唯物史观从来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也从来不否认伟大历史人物的积极作用。伟人在历史上的地位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为伟人创造了一个位置,至于谁会赢得这个位置,是一种机缘。某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或者运气从众多竞争者中赢得这个位置,从而享有声誉,推动历史的发展,是合理的。但我们必须明白,不是这个伟人创造了这个职位,而是他赢得了这个已经存在的职位。没有他,还会有其他人占据这个位置。我们可以说是一支伟大的球队获得了冠军,但不能说是这支伟大的球队创造了冠军的位置。历史也是如此。不是大人物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为大人物创造了地位。

历史反映论

反映论是列宁主义用来对付历史唯心主义的武器。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中,列宁揭示了马赫·博格达诺夫试图歪曲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博格达诺夫说:“按照这两个词的确切含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一样的。”对此,列宁反驳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不一样的,正如一般存在和一般意识是不一样的。”

博格达诺夫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在术语上是一样的,无非是把“政治”和“政治学”、“伦理学”和“伦理学”、“教育”和“教育学”混为一谈;列宁指出它们不能相同,正如物理现象不是物理,化学现象不是化学一样,“政治”不是“政治”,“伦理”也不是“伦理”。

所以列宁说:“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反射可能是被反射的人的近似正确的复制,但是说它们是相同的是荒谬的。”列宁认为社会意识必须反映社会存在,但社会存在并不一定完全由社会意识反映出来。在一些负责任的社会形态中,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发展的。例如,面包师生活在商品市场的社会关系中,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个社会网络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发展的。所以说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一样的,说社会意识能完整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是不对的。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