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之父是谁 氢弹之父是谁(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导弹之父卫星之父他们都是谁)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3-06 19:17:31
分享:

邓小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被称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就是核弹,导弹,卫星。在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中,新中国的一代科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四位科学家,被称为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之父。

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三强,浙江绍兴人。他的父亲是比较有名的,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钱,他和鲁迅关系极好。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的战略决策后,钱三强担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全心全意致力于原子能的领导和统筹规划。经过努力,原子能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扩散分离膜、六氟化铀、点火中子源等。,并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巨响震惊了世界。然而,三天后,钱三强被派往河南省农村参加“四清”运动,接受贫农和中农的再教育。

就这样,在随后的原子弹试验成功庆典上就没有了钱三强。

氢弹之父:于敏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进行,当量30万吨。中国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美国花了7年3个月,英国4年7个月,苏联不到4年,法国8年6个月。

这与氢弹之父于敏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

于敏,天津宁河县人。于敏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没有出国留学的中国科学家。1960年,当他和一群同样年轻的科学家开始研究氢弹时,他们几乎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了这个庞大的项目。他们掌握的唯一信息是,氢弹远比原子弹威力大。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经历了三次死亡,但他坚持下来,最终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颗氢弹。

导弹之父:钱学森

对于现代战争来说,拥有原子弹氢弹远远不够。只有用导弹,才能成功地把原子弹氢弹送到指定地点。否则只能像1945年美军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那样使用轰炸机。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当之无愧。

钱学森,浙江临安人。1955年10月1日上午,钱学森带着妻子蒋英和一对年幼的孩子,终于回到了祖国和故乡。

1956年,根据钱学森的建议,中国成立了航空空工业委员会,这是导弹和航空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并任命他为成员。同年,钱学森被任命成立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1960年11月15日,中国制造的第一枚短程导弹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完成了飞行试验。

卫星之父:孙家栋

孙家栋,辽宁省抚县人。1967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空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亲自下令37岁的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团队,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带头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因此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后,孙家栋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卫星和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总监和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总设计师。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