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是什么意思 因地制宜什么意思?扶贫也需要因地制宜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3-03 04:11:41
分享:

近日,笔者在调查基层扶贫工作时了解到,一些地方近80%的扶贫资金被明确要求用于行业扶贫,这是对基层贫困地区的良好支持,可以带动就业,促进发展,拉动农村集体经济。但有扶贫干部反映,一些偏远的村庄出现“路不通、路难走”的现象很正常。在这样的条件下,是不是应该先建基础设施?

众所周知,工业扶贫是最安全稳定的扶贫方式之一。然而,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增强市场主体的辐射广度,增强合作组织的带动深度,还需要满足公共基础设施的基本需求。如果没有便捷顺畅的交通环境,如何实现市场要素的配送?扶贫资金虽然需要管理和限制使用,但是偏离贫困地区最基本的发展需求,只会导致钱不会用、用不到、不敢用的纠结。

工业扶贫也是一样,有的扶贫项目真的很有吸引力。比如特种林果养殖业确实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投资后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是气候不同,种植养殖方式有特殊的环境要求,以至于项目“流产”,时间和金钱都浪费了,但它“打败了水漂”,做了很多“没用的工作”。有些地区明显有比较强的龙头企业,但应用的工业项目要么“另辟蹊径”,无法与龙头企业形成连锁关系,要么“自立门户”,别人生产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导致生产出没有市场卖不出去的东西,或者缺乏竞争力和品牌口碑。

由此可见,无论是如何使用资金,还是如何选择扶贫项目,都要突出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是“精准”二字的生动体现。扶贫资金是最基本的支持,但是如何使用扶贫资金呢?用在哪里?希望发挥出什么样的效果?都需要立足基层实际。如果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工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就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增强穷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培养发展的基础和希望;如果地区已经形成了特定的产业格局,不妨引导扶贫项目“群暖”和“大树下乘凉”,大张旗鼓地补充产业链,既满足了扶贫的需要,又增强了当地的发展实力。为什么不可以?

同样,适应当地条件的概念应适用于更广泛的减贫领域。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要紧紧围绕自身特点,选择能够脱贫、促进穷人内生动力的方式。比如近年来各地在审核扶贫工作时,对“靠大户”的现象嗤之以鼻。扶贫资金送到“大户”后,大户体重增加,但贫困户“继续兴风作浪”,没有摆脱贫困的迹象。“大基数”现象确实不好,应该纠正和避免。但话说回来,在一些缺乏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支持的贫困地区,这也是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刀切”难免会太武断。我们要做的是不断优化资金管理,严格监控资金的流向和使用,使扶贫资金不仅仅是“一次性”的

扶贫不妨“因地制宜”,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性、扶贫方式和扶贫效果。只有这样,扶贫事业才能更贴近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也有助于稳定地生出脱贫的内生动力,使人民获得更多的利益,进而全面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