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押韵 古诗中押韵是什么意思(你知道诗词为什么要押韵吗)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2-28 12:39:47
分享:

押韵,顾名思义,是诗歌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词,以韵母相同、相近的词结尾。例如:

杜甫《登岳阳楼》:“久闻洞庭湖,今终于登此楼,东有吴国,南有楚,干坤,日月浮动。”

这里的地板和浮子是押韵的。但是,很多人可能会问:楼和浮的读音差怎么有十万八千里,还能叫韵?这里稍微引申一下:这个韵不是我们现代汉语的发音,而是唐云的拟声词。所以在古代,其实是符合韵脚规律的。

押韵到此为止。很多人都知道押韵,我就不啰嗦了。但是为什么要押韵呢?这个押韵如何体现“美”及其作用?

前辈王力、朱光潜等人其实稍微谈了一下这个问题的成因:

比如王力先生说,“韵的作用是形成一个音的循环,即形成音乐和美。”

——但关键问题是,如果“声圈”是“音乐美”,那么所有的回声都是美的?还是“音乐与美”可以在呕吐、哑哑、嘈杂的押韵中形成?所以王力先生的解释还是不准确甚至是狭隘的。

后来,朱光潜先生对押韵问题作了文学上的解释,即

"语音成分与上下文相联系,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

-但是怎么做,为什么?也是过眼云烟,不得而知。

两位先生大多从文学性等方面来解释韵脚,但最多停留在“唱”的角度,所以一直无法溯源。而诗歌的起源在于“颂”,由于它的诞生特点,与音乐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押韵的作用在于乐理。

也就是“诗”。显然,诗和歌是一体共存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诗歌和歌曲之间相互确认和延伸,以找出“韵”的要旨:

在古代音乐中,一首乐曲的音阶的构成是相互联系的,各层又被以“主音”为核心的密密麻麻的覆盖,从而形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因此,随着音乐而传唱的古诗词,经过磨合和发展,在文学中形成了“韵”的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补”的作用来探究韵的作用,就可以知道诗歌为什么需要韵。

第一个作用,叫做“通过结构带来一定的情绪倾向”

我们看到在《四季歌》中,5是主调,出现在每一句的末尾。通过这个反复强调的过程,结合其他音阶的翻拍和渲染,整个乐章有明显的情感倾向。诗歌的用韵也是如此,如《青门谱》:

图中“冷”“丁”“病”“醒”“静”“影”都是押韵,但“冷”“丁”一句一句押韵,而“病”只有三句后才押韵。这种密度的变化,使得结构前冲后缓,构成了“短叹长叹”的情感倾向。

第二个作用:押韵带来了独特的稳定性和结束感

如前所述,主音和韵脚是一个反复强调的过程。从结构上看,首先,它们因其独特的规律而带来结构稳定性。同时,由于发音相似,语境具有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语境衔接”和“连贯”的特点。

二是通过句末重复,拉长音值,获得结尾感。其实这种结局感也有一部分是“稳定”的。其次,音值拉长,发音加重,自然有“做最后决定”的目的。如果不押韵,可以试试。不管怎么写,都显得很“散”,也给人一种被冲没完成的感觉。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