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入侵格林纳达 美国大兵经典头盔风靡世界,其实美国人也是抄的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2-08 00:04:41
分享:

懂枪的易哥,是军用和军用分机轻武器一栏的官方记述。很有意思,信息量大,每天更新!

相信了解一战和二战历史的军事爱好者一定对德军的头盔有很深的印象:深盔裙和合理的头部覆盖成为这类头盔最突出的特点。

▲M35头盔几乎是二战德军的象征

作为德军的象征,堪称暴力美学的完美体现。作为前线战士的守护神,这款头盔有着令人难忘的外观: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是反法西斯国家抵御外敌侵略的钢铁盾牌。

自从德国头盔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依附于中国,现在就成了国内军事爱好者的谈资。二战结束后,德国头盔以非凡的魅力对今天的许多事物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它的造型不仅在战后被许多国家模仿,而且成为许多好莱坞影视作品的灵感来源。

▲早期尖头头盔防护效果差,成本高

说到德国头盔,不得不提德国尖头头盔。M1915头盔作为一种带有明显普鲁士遗风的经典装备,自一战爆发后就落后于时代,成为德军装备的最后一顶尖头头盔。

▲在现代战争中,头盔的重要性仅次于手中的武器

闪光的尖头头盔总是让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士兵暴露在危险之中。随着法国和英国相继向各自的军队发放头盔,开发一种能有效保护头部的前线士兵头盔成为德国的当务之急。

面对这样的情况,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一下子涌现出来,其中不乏具有中世纪头盔特征的样品头盔。经过广泛的实验,德国人终于发现,煤斗形状的头盔可以为士兵的头部和颈部提供最好的保护,侧面后面的裤裙几乎可以保护后脑勺。

▲德国宣传海报一战期间,煤斗头盔从此成为德国军队的象征

1916年2月,这种看起来像“倒挂煤桶”的新型头盔被分发给凡尔登前线的德军试用。结果表明,佩戴该头盔的士兵头部得到了有效保护。

M16头盔与华丽的尖头头盔相比,既实用又现代

M16头盔因为试戴反应良好,马上投入量产,接下来几个月更换了西线德军的尖顶头盔。到索姆河战役结束,M16头盔几乎成了德国步兵的标配,东线德军最晚也要在1917年中期之前穿戴完毕。

▲西线德军于1916年完成了新头盔的更换

M16头盔两侧有两个大关节,主要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作为头盔的通气孔,一个是作为前方附加装甲的支点。德国人根据当时堑壕战的作战特点,专门给重机枪枪手和狙击手分发了这种附件,士兵可以利用这个关节把额头装甲挂在头盔前面。

一战后期,德国对M16头盔略有改动,M17和M18相继出现。但这三款头盔外观上没有显著差异,差异主要在内胆等部位。

▲M16头盔在一战后期成为德军的象征。

毫不夸张地说,M16头盔开创了现代头盔设计的新时代。与同时代的法国M1915“阿德里安”和英国MkI“汤米”头盔相比,在实用性上有明显优势。

一战后,魏玛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主要使用一战遗留下来的头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军队使用的头盔主要有M16/17/18、M18“割耳”等头盔。

▲德国士兵戴M18和M18“割耳”头盔参加国内安保行动

但M16系列头盔虽然设计合理,但仍存在佩戴不舒适、重量大等问题。随着一战老头盔的老化,德军确实需要M16头盔的替代品。

1934年,德国开始设计新头盔,这是在一战头盔外形基础上优化改进的结果,与一战的M16/17/18相比,新头盔结构更紧凑,重量更轻。1935年7月,德国正式将其定义为M35。

▲M35头盔是经典一代,但它的造型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噩梦

但是M35头盔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分发给德国作战部队。第一批新头盔是1936年才分发给德国士兵的,而大规模更换是1937年开始的。为什么?

穿衣延迟的原因主要来自国外订单。二战爆发前,德国生产的M35头盔主要用于出口,其中最大的买家是中国和西班牙。

但出口用M35头盔并没有使用更舒适的M1931型垫片,但除此之外,出口型和德国自用型基本相同。

▲戴M35头盔操作德国leFH18榴弹炮的国民党独立炮兵部队

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先后从德国进口31.5万顶M35头盔,优先分配给当时国内最精锐的理算师和独立炮兵部队,这些前卫的德国头盔成为这支落后军队最耀眼的名片。

▲上海、上海会战期间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守军

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德国武器来源的中断,以及抗战前期几次总战的严重损失,这些头盔在抗战中后期大部分已经消耗殆尽。

▲入侵波兰时,德国人戴的头盔和一战时的很多M18型号混在一起。

“买方”不够,“卖方”也缺货。从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到1938年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一战头盔是德军的主要装备。到1939年入侵波兰的时候,一战期间很多德国单位都戴着M18头盔。

▲苏芬战争芬兰军队戴德国一战头盔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除了中国和西班牙,德国头盔还出口到芬兰、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国家。其中,芬兰在1939年苏芬战争中也使用了德国头盔,包括旧的M16系列和后期全新的M35系列。

▲苏芬战争后期的芬兰军队既有老M18,也有新M35

装备的改变是对战局变化的直接反应,尤其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头盔。1940年3月,随着制造工艺的修改,M40头盔出现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时间,M35头盔原有的嵌入式通气孔消失了。

▲战争期间头盔极度消耗

随着战争的进行,最后的改进出现在1942年7月,与其说是改进,不如说是德国头盔制造工艺的彻底倒退。应德国统帅部要求,取消了M35头盔上的卷边工艺。工厂直接跳过卷边工序,得到的产品是边缘锋利的M42头盔。

▲M42头盔的锐边几乎可以作为近战武器

随着早期头盔在战场上的大量流失,M35和M40头盔的数量在战争期间迅速减少,而制作差但容易生产的M42头盔成为了战争后期德国头盔最常见的类型,战后收藏者保留的德国头盔大多以这种类型为主。

▲战后德国头盔也成为许多西方影视作品的必备元素

到目前为止,关于德国头盔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但是,煤斗形状的头盔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消亡。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合成纤维凯夫拉尔(Kevlar),它具有密度低、强度高、韧性好、耐高温、易加工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它吸收弹片动能的能力是普通尼龙的1.6倍,是钢的2倍,因此具有很高的军事应用前景。

▲新头盔采用凯夫拉尔材料

与此同时,美国陆军Nadik研究实验室进行了一项旨在减轻步兵防护系统重量的研究。它希望用凯夫拉尔材料制造新一代头盔和防弹背心,以减轻士兵的负担。

随后,R&D团队开始进行详细的人体测量,以确定新头盔的最佳防弹形状,提高头部的保护面积,并注意对不同头部形状的适应性和佩戴舒适性。

最后新头盔诞生了低平的造型,在之前头盔的基础上增加了护耳和向外凸出,同时前缘设计了小帽檐,保护区域扩大到士兵的耳朵和脖子。现代设计是突出的耳朵保护可以提供空房间供通讯耳机使用。

▲因为看起来像德国头盔,PASGT一出现就被美军非正式地称为“德国蟑螂”

1977年,美军展示了一款全新的PASGT头盔。其实PASGT并不是头盔的名字,而是包括头盔和防弹背心在内的个体防护系统的统称。

巧合的是,同年5月,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星球大战》正式上映。从影片中反派达斯·维德的头盔中,人们仍然可以找到德国头盔的影子,这已经成为影片表达黑暗势力的灵感来源之一。

▲在电影《星球大战》中,人们仍然可以找到德国头盔的影子

但美军的PASGT头盔一旦出现,其轮廓就被一些人指责与纳粹头盔过于相似。因此,Nadik研究实验室的设计人员解释说,新头盔和M35头盔的形状是由设计人员根据战场头部受伤概率和科学人体测量数据确定的,不存在仿制的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得到一个设计合理的头盔,似乎只能这样设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年的M35头盔确实是经典。PASGT头盔的外形其实更像是揉捏M1和M35头盔,各自的优点都继承下来了。

▲ R&D人员将新头盔与德国头盔进行对比

即便如此,PASGT头盔分发的时候,美国士兵还是给它起了个外号——“德国佬”。然而,在体验了PASGT头盔的舒适性和优异的防弹性能后,所有士兵都将其视为最重要的防护装备。

由于头盔采用凯夫拉尔材料,防弹性能可以达到美国ⅲ A防弹标准。这是软式防弹衣的最高防护等级,可以抵挡普通手枪弹的射击。

▲入侵格林纳达是PASGT头盔的首次战场展示

1983年,在入侵美国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中,PASGT头盔首次参加实战。行动中发生了一个特例:一个PASGT头盔挡住了敌人AK-47突击步枪发射的子弹。

但之所以称之为特例,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头盔无法抵挡步枪子弹的直接攻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个“挡住步枪子弹”的头盔在美军82空师博物馆展出。

▲PASGT头盔一度成为当代军事的象征

从1991年海湾战争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PASGT头盔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军的标志。同时,其他国家也采用了类似的防护头盔。

▲煤斗的形状至今依然存在

现在美军的PASGT头盔已经逐渐被更新的MICH、ACH、LWH头盔取代,各国军队也在根据自己士兵的特点制作理想的单兵装备和防护系统。虽然这些头盔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保持不变的是诞生于1916年的煤斗的经典造型。

▲被德军头盔暴露的智利军队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皮肤 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