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 令人惊叹的士林典藏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6 15:17:35
分享:

《士林典藏》是英國著名中國古董商、作家馬克斯·弗拉克斯的最新著作《Custodians of the scholar‘s way:Chinese scholar"s object in precious woods’》的中文版本,收錄了他庋藏或經手的名貴硬木材質文房雜項。

文人,天然有一種與園林親的情結。無論造園也罷,還是遊園就好,大家都是有心之人。因為園林是文人士子們的天然歸屬。張宗子湖心亭看雪,多半是把西湖當作自己的園子。更何況,在園中還能碰上杜麗娘,牡丹亭總是園中未了的春夢。所謂萬古名園,人間四月。

古時的園子常設有書房,而書房是一座園林,畫龍點睛的所在。花木的香氣混合著紙香、墨香,交織著,喧而不鬧,寂而不枯,最後凝結成文房木件。在這本《士林典藏——稀見木作小文房》中收藏有許多文房木件,能將你拖進一座園子中。能在書齋中靜讀,是難得的福氣,園中的草木春風拂面,而老舊的文房木件卻讓人極為沉靜。這些木作文房小件是園林的異構、書房的縮微、傢具的模型、書畫的承載。無拘古今,燈前月下,任餘暉落在文房的木器上,雅致、愜意、文氣甚至非常直白的舒坦都不足以形容。舊時的月色難免會被沉寂的史海浸濕,溢出悲傷,而木器透過來的歷史溫度,卻溫暖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文房木器不比大件傢具,更為小巧精緻,若配起一角花箋,或一軸手卷,這些記憶中的片段會被記住千百年。

這些文房木件不僅僅被記住,事實上那些坐椅、畫案、筆筒、鎮尺、文盤、臂擱、硯屏,等等,都曾與紙張、筆硯等書畫事件發生過最為密切的互動。它們之間湧動的文氣像是一場精心的合謀,謀劃出類似西園雅集的那個午後,或是韓熙載夜宴的那個夜晚。這些美妙又帶著傷感的時刻,只有在木件所營造的空間中,才不至太過黯然神傷。書中用繪畫的形式復原了五座文人書房,那帖架、憑几、椅凳恰是最好的物證,證明著當年文士的心印手揮。

其實,並不簡單是書房空間中的木件,而是木件成為空間組合的重要元素。暗中思忖,這些文房木件具有三種空間構成的作用,亦即構建空間、營造空間、點綴空間,且以器物大小各有側重。像案几就起到了構建空間的作用,可能不如大型傢具那麼明顯。但要知道,古時室內空間是梁柱搭建下的開間,在軟性隔斷中還可以用屏風等再細分。在這種內部空間,案几、椅凳所起到的不是硬性空間劃分,而重在加深人與傢具的關係,利用人的起居活動構建出隱形空間。甚至桌上的硯屏,雖然有較明確的功能,但在書桌畫案上的小空間,也起到一定的分割作用。而園中影影綽綽的木欞或花牆,雖隔卻不斷,可以躲閃,也可以通透,也起到了構建空間的作用。因為是木料,也有幸被《士林典藏》收錄,成為馬科斯·弗拉克斯的藏品。

其次,所謂營造空間則是由明確功能的木件承擔的,如筆筒、棋盒、香插、衣箱、書匣。像讀書習字、熏香操琴等諸多文事,都是帶有很強的儀式感的。這可能略有累贅,但對於性格軟弱的不那麼獨立的文人,這些必要的儀式則能幫他們擺脫周遭的蠅營狗苟,是一種自贖。而功能化的木件會將人一下帶入一種情景,強大的代入感不就是一種空間營造麼。如一提食盒,雖看似為常在戶外寫真的畫師而置,但映著春光,飲一杯新釀,進一箸精饌,這樣的情景,需要有這樣的木器作為引子才能逗引得出。看著書中一幅因木器而拍的實景,桌上擺放的各色果品,或品茗或聞香,諸般好事皆在戶外。如果嫌太過與自然直接接觸,香筒、花觚、棋盒等什件就成了遮掩心神的道具,文人的心多是敏感的,有所依屏才頓感安定。半遮半掩中,韻味才徐徐而出。讓心隱在私密的小室,對臨山水、從容揮筆。

紫檀小圓盤 18世紀 8.5cm×1.5cm

點綴空間則交由一些沒有特定功用的木件完成,如一些木盒、托盤。用它們隨便做點什麼都好,就像當年盒子裏裝的什麼什物,我們也無從得知。直白來說,點綴就是抬升,是品味抑或是身份,更在乎人心。靠園子,靠文房,更靠文房許多的木作小件,讓文人敏感的心有所停靠,有所憑藉。與其說是點綴空間,倒不如說是在裝扮人心。在政治歷史的巨浪前,一點文心就如飄搖的小舟,實在是需要溫暖服帖的木器來加持了。

黃花梨筆筒 17-18世紀 11.3cm×14cm

紫檀刻詩文筆筒 17-18世紀 12.4cm×14.3cm

細細讀過,漸漸發覺馬科斯的收藏並不是出於海外人士對中國趣味的獵奇。他的文人木件收藏的故事被他寫到書的序中,中國讀者若不諳英文,近期有佳作書局的中譯本問世,感興趣的讀者大可以購讀。但筆者除了對故事之外,對他的收藏策略更感興趣。在當時,大件傢具的價格並不昂貴,這些文房木件更多是作為交易“添頭”的角色。通過跟他的郵件交流,在他的回答中,有兩個字眼最為醒目,一是設計,二是文人。我們在看這些文房木器的時候,第一觀感就是“文氣”,但“文氣”只是一個帶有主觀的先驗詞彙,無從考校,也無從析理。倒是他自己解釋看重其上的設計,就變得比較能夠“量化”。儘管明式傢具大多數都有很好的設計樣式,但“design”這個詞在中國器具文化中並不顯現,而這些小巧精緻的木件在功用之餘卻分外照顧了設計,特別是視覺上的,於細微處見精神。

避開以財力為主收藏大件傢具之後,他盡力收藏文房木作小件,更需付出收集的精力,而他本人也好像古時的中國文人,不僅聚精會神在那些曾有的設計中,還讓這些文房木件濃濃地浸在當時的空間中,而他也有幸生活在復原的情景中。他們夫婦更像是管家,這些木作文房小件雖是早年傢具交易下的“添頭”,但更為真切地構築了文人的心靈空間。曾幾何時,就連當初那些“添頭”也變得矜貴了,也虧得馬科斯·弗拉克斯夫婦有心,較早就開始收藏這些小件,並蔚為大觀。書中所著錄的200餘件文房木器只是他們收藏的一部分,他們更像是使者,將更具文心的木器展現給西方,如今又將他們帶回東方。

如木件之於空間,這部書也成了稀見的“文玩”,被現在的文人墨客於案頭賞玩,翻閱。好書總是能被一讀再讀的,更何況它本身已經成為驚豔的藝術品,讓人不忍驚醒一場的舊夢。在一個慵慵懶懶的午後,與兩三密友同案展讀,指尖輕觸,觸到當時文人的溫柔。書中連《神仙起居法帖》的隔水與騎縫都印得那樣逼真,又以特殊的裝幀使得真能展拂一般。

這些木器仿佛從書中走出,圍繞於現代的書房內,讓讀者收穫一個意外得來的良夜。只有靜靜地細讀,才不枉這冊精心編製的書,但並不要求在這難得的良宵中知道些什麼乾枯的知識。可這又有什麼打緊,就像看著書,出一會神也是好的。想想這些文心之寄的木器的前世今身,翻閱第一章的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drop才會悟出這些文房木器製作的文化背景,匠師製作、商人傳播、文人使用,而後被士林最終典藏。也只有在明代,市民經濟以及文化消費才成全了這一系統。晚明的一抹月色,融合著崇古與享樂,最後存留在一匣古豔的鑲嵌木盒上。經年的綺麗,總是在靜處才綻放得烈。

ps:

5月初,马科斯·弗拉克斯的《士林典藏–稀见木作小文房》中文版上市。这是一本专注于研究木作类文房小件的著作,它的英文版《Custodians of the Scholar"s Way: Chinese Scholars" Objects in Precious Woods》 早于2014年就已经出版;纵然如此,《士林典藏》中文版甫一面世,仍然在家具/文房收藏圈内引起了极大反响,第一批上市的书作被一抢而空,很快售罄。

为什么这样一本撰写器物收藏类别中不太主流的文房类–还只是木作的文房小件–的书籍会如此受欢迎?而且它的作者还是一个外国人?

Marcus Flacks

马科斯·弗拉克斯是享誉业内的著名亚洲艺术古董商和收藏家。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在英国和美国都接受过教育。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马科斯就经常跟随父亲出入米兰的古董行和画廊。因为父亲和英国一代古董大亨维克多·埃斯肯纳齐是好朋友,小马科斯得以经常出入埃斯肯纳齐的古董店,耳濡目染,他对亚洲艺术的美和敏感逐渐建立起来,将艺术作为毕生的事业的想法也在那里慢慢萌芽。

大学甫一毕业,马科斯就开始经营英国瓷器的生意。在伦敦开了五年的画廊之后,马科斯和他的妻子黛比一起把他们的生意移师纽约。1995年,占地200平方的MD Flacks古董行在纽约57街开张。在这里,他开始专注地投入到自己的最感兴趣的领域中去,中国艺术品尤其是家具、文房、赏石和水墨画成为MD Flacks古董行的专营项目。

马科斯和黛比夫妇

马科斯和黛比夫妇对于木头和石头质地的艺术品尤为钟爱。这源于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这种由有机材质制作的艺术品有着天然的纹路和肌理,经人工加工之后呈现出来的独特美感,使人沉醉。尤其是中国古典家具,优美简洁的线条和沉静隽永的气质让马科斯最为倾心。

“明式家具让人惊艳!简洁、优雅、质量上乘、硬度极高。”马科斯说,“对我而言,明式家具代表了世界家具史的顶峰。不管是设计、构造还是材料,都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家具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他们夫妇收藏的第一件中国家具就是一把黄花梨水波纹玫瑰椅,当时他们购买的时候并不了解中国古典家具,只希望能买到梳背椅类型的椅子,却不知这种样式的黄花梨椅子极为珍罕,懵里懵懂间,竟然入藏了这么珍贵的家具,亦自此打开了通往中国艺术品新世界的大门。

黄花梨裹腿做水波纹玫瑰椅

入行多年,马科斯在海外为推广中国文人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除了频繁地举办展览和在世界各地参加古董展之外,马科斯凭借二十多年的经验与眼光,潜心专研自己精通的几个收藏门类,沉下心来认真做学问,成为了西方学术型藏家/古董商的佼佼者。

2011年,马科斯的首本著作《中国古典家具》问世,在这本书里,马科斯对经他之手的中国稀有硬木家具进行了热情洋溢地介绍与分析,限量版上市几周就告售罄,至今市面上数万金也难求一本。

马科斯的首本著作《中国古典家具》

2012年,马科斯的第二本著录《Contemplating Rocks》集中探讨了中国文人赏石文化以及当代水墨画家刘丹、徐累等人的艺术。2017年马科斯又与英国Sylph出版社共同合作,采用严谨繁复的工艺与独特的装订设计,以《岩壑奇姿》为名,首次再现明代吴彬名作《十面灵璧》长卷的十幅翻印画面,力求在方寸间重现奇石层峰迭嶂的神奇韵味,表达中国传统文人情调的细腻与典雅。

《岩壑奇姿》首次再现明代吴彬《十面灵璧图》长卷

在马科斯最喜欢的木作器物中,他又对文房小件情有独钟。他认为,大型的家具固然在尺寸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文房小件在做工、设计和精益求精上更胜一筹,它们的“细节都如此完美,比例也合情合理”。对马科斯来说,至少有三个原因让他觉得文房小件很重要:

一是它们的精艺良工;

二是它们的丰富用途让人们有机会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与生活;

三是它们在形制上比大型家具更加多样,也就意味着一个更加严格的美学标准。

《士林典藏》所展示的各式木作文房小件

虽然很多人在收藏一件东西时,往往会用尺寸取代质量作为购藏的一个标准,马科斯却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偷懒”的收藏方式。他相信木作小件值得人们做更多的功课去钻研,它们不应该因为尺寸上的“小”而被忽略。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木作文房小件的重视,并基于自己深耕这一领域多年的基础上,马科斯决定用一本书来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分享此中乐趣。2014年,他精心挑选自家珍藏以及其他私人收藏的木作文房小件,集结成《士林典藏》一书,并称这是他“迄今所著之书中最具理想抱负的一本”。

在品类繁多的中国明清家具中,文房小件实在不算主流。正如马科斯在《士林典藏》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即便在中国家具交易的黄金时期,虽然大家都相信木作文房小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除了买进卖出,没几个人重视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件更多地只是用作交易中凑数的“添头”,或者是卖家吸引新入市买家投身家具收藏的招徕物。

所以当马科斯开始着手准备《士林典藏》撰写之时,才发现之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实在少得可怜。王世襄或其他前人的经典明清家具著录中,都曾经收有衣箱、提盒、镜架等文房小件,但往往收录在“其他类别”中,排在椅凳床柜等大类之后,数量不多,种类也较少。在各个公立机构和私人收藏的文人家具系列中,文房小件偶有涉及,但也不成系列。无法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研究也许是一个挑战,但也意味着,马科斯有机会成为专研木作文房小件这一领域的先锋,填补学术空白,并在此树立一个标准和典范。

《士林典藏》目录

《士林典藏》不是一本仅仅将艺术品集中展示的图录。在进入琳琅满目的图版部分之前,马科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了明清木作文房的历史、社会、经济和人文等背景,试图还原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木作文房小件不是一件件孤立的器物,而是与它们最终的使用者们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欣赏和把玩这些木作文房小件,我们得以一窥明清文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马科斯采用社会学的视角,从中国文人阶层诞生的历史与经济宏观背景出发,逐步缩小到探讨文人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文人阶层本身的社会属性以及由此在文化生活中的反映,最后聚焦到文人书斋、以及书斋中那些文房小件上。

《士林典藏》内页

《士林典藏》最令人耳目一新之处是图版部分。在这里,马科斯为我们打造了五间理想书房,分别契合“赏古”、“自然之气”、“仕女名妓”、“无常之时”以及“皇家内廷”的主题,并将各式木作文房小件分类安放其中。谈及这一创意和构想,马科斯说这也是此书中他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当他试图用讲述个人风格和故事的方法来使文房用品“活起来”的时候,这些五间书房增加了此书的深度和质感,也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和多样性,有助于读者理解古代文人书房的品位和式样。

熏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也是文人阶层十分钟爱的一种礼仪,由此应运而生的香炉、香几和其他香具也成为文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物件。袅袅芳香带来感官上的柔和感,很容易让人把熏香文化和女性联系起来。

18世纪 紫檀香合 6.5x2.5cm

在展示这些文房香具的时候,马科斯独出心裁地创建和复原了一间以女性视角出发的书斋,“娇花与野兰——仕女名妓的闺房”。不过,马科斯在此并不是简单地运用刻板性别印象,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在明代这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来自两个截然不同阶层的女性——贵族妇女和青楼女子,她们是怎样跨越藩篱,进入男性士大夫统治的领域,并和他们一起享受书斋里这些文房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享受。

《士林典藏》内页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政权的更替和国力衰退让大批文人选择退隐,“书斋、艺术、收藏、文友,以及所有的仪式和再创造,都变成了对现实世界问题的一种逃避”,因此他们比前几代人更加强烈地沉湎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消遣之中。

“碧涵红尘——无常之时的书房”就是晚明文人的一处避难所和归隐地,在这里,他们能够躲在一个用高雅文化筑成的堡垒后面,避开烦嚣的俗世和黑暗的政治。由于这个时期文人对用具在质和量的需求都急剧提高,文房和高端艺术品的生产制作得到了极大繁荣,使用国外进口的珍稀木料制作成为一种新的风尚,这一时期产生出一批匠心独运、有趣和精巧的器物。在晚明文人的“乱世书斋”中,我们将看到书箱、百宝盒、把玩件和各种宗教器物如意、拂尘等,它们正是文人阶层在末世寄放精神和追求的具象物质载体。

《士林典藏》内页

17-18 世纪早期 黄花梨佛教鼗鼓 9.8x7.2cm

此外,在“上古荣光——赏古的书斋”中,慕古与崇古是文人阶层历来的信仰,那些模仿古制、造型简洁的器物备受文人青睐,强调材质且富含意趣的笔筒、桌屏等也就成了文人书桌案几上的宠物。

17世纪 黄花梨水盂 13x13cm

在“碧梧枝——自然之气的书斋”里,中国文人们向往田园的隐逸情结展露无遗,那些保留了木材独特的纹理图案和自然形状的器物们,譬如托盘、根雕等备受文人喜爱,搁置于书房之中能起到增色和启迪的双重作用。

18世纪 黄杨木树根小案几 18x8.2cm

“天命——皇家内廷书房”已经不是晚明普通文人的心灵避难所,而是清代皇家贵族炫耀财富和国力之地。这里汇集了创新精巧的技艺和新鲜惊奇的材料,彰显着清朝三代艺术的最高峰,同时也暗示着在中国被推崇已久的冲淡自然的文人风格走向了尾声。

《士林典藏》内页

读者跟随马科斯闲庭信步地逛完五间书斋之后,惊喜并未停止。在图文部分全部结束之后,还有长达30多页的附录。这里不仅翔实地阐释了文房器物的木料材质和纹理、包浆和皮壳、嵌饰的质地、雕工和线条轮廓,金属配件,甚至还用线条勾勒出器物的形状并将它们叠放在一起,以使读者得到每件器物相对尺寸大小的直观感受;以及用在底片上高亮显示的方式来说明书中部分器物的修复品相状况,其严谨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难怪马科斯多年的好友,中国木作及家具研究会副主席、华艺大荣蒋念慈如此评价《士林典藏》:“书内藏品种类可以说包罗万有,难得的是每一件都个性鲜明耐看而且是同类中的精品。这是一本杰出的木器案上文玩藏品的大作,也是一本长期的工具书。”

《士林典藏》附录

不得不提的是,《士林典藏》让人惊叹的摄影、装帧、设计和印刷,让这本书在是一本深度、严谨的学术著作的同时,也是一本精美绝伦、让人爱不释手的图册。马科斯的五间书斋在书中各为一个独立的章节,在每章开始的页面背景上都有一副与此书斋气质像应的窗棂,读者每开启新的一章,都仿佛伸手推开那扇窗棂,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书斋。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在此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此外,马科斯还在各章节之间插入了与主题相关的大量书法、绘画和摄影,不仅丰富了感官享受,还为他写作此书的初衷“凸显这些物件在制作、购置和把玩时所在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美学的情境”提供了视觉上相辅相成的佐证。

为了保证中文版的高品质,《士林典藏》延续了英文版的设计,印刷也交由与作者和设计师相熟的比利时Die Keure印刷厂完成。全书的纸张有两种,除了图文部分使用了较厚的艺术纸张之外,还有一种薄且半透明的插页散布全书之中,上面印的多是精选出来的一些器物的局部,其印刷质量之精细,竟能让人产生错觉,仿佛触摸到了器物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士林典藏》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士林典藏》内页

《士林典藏》书中有一张跨页是刘欣2013年的画作《文人书房》,曾经是本书英文版的封面。如果不是事先告诉,读者也许很难发现书中的一些器物被画在了这幅作品中。这算是本书的一个彩蛋。

《士林典藏》中文版的面世对马科斯而言意义重大,他在前言中写道“可以将这一主题呈现给中国读者......甚至重温中国艺术文化中这一丰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为此,笔者特别采访了马科斯,并将他对此书的一些观点呈现如下。

典藏:《士林典藏》为我们展示了196件木作文房小件,请问您挑选它们出书的标准是什么?

马科斯:就像书中所提到的那样,我想做点不一样的事。必须先说明一下,这本书收录的并非都是我的藏品,而是来自几个不同的私人收藏系列。在挑选这些文房小件的时候,我有几个标准:

首先最重要的标准是,书中所有物件我都必须亲自上过手,这样我才能100%保证它们的品质、状况,尤其是真伪。这点至关重要,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会犯错。如果我犯了错误,一经发现我会即刻修正。当然,有的人会在艺术品的状况和真伪上故意“犯错”,而有的人只是看走眼。这些错误会非常严重,因为它可能会伤害到买家。然而,将不对的东西出版成书后果就更严重了,那就不仅仅是对这一行里面的专业人士、藏家和艺术爱好者们犯罪了,那简直是对历史和下一代犯罪。

基于此,本书中甄选的文房小件要么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经我之手,或者是其他藏家的东西但我有幸亲自上手的。

第二个甄选的标准是,我希望能够给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东西。罕见的、有趣的、独一无二的东西。我尽量不选一些已经出版过多次的物件,我觉得这时候应该多选一些值得大家比较和研究的物件出来。

第三,小件的设计、材质和创新的必须非常出众。我尽量不选择普品,而是至少在一两个地方与众不同的物件。我也希望能够尽量囊括一些大家之前对它们的用途和历史认知不足的物件进来。这一点很难做到。

典藏:对于木作小件的关注及此书的出版,是否说明此类器物的价值正在回归和被市场认可?

马科斯:我从来都不是很相信所谓“市场”。当然我是市场人士之一,市场趋势也会影响我,但是我并不对此过多关注。如果对这些宝贝仅仅是讨论“市场”,那就是把它们降级为商品来处置了,就像木材、黄金和咖啡豆一样。但是这些文房木作可比“商品”重要得多了。

同时,拍卖行是现在艺术市场的统治主力,那用所谓“市场”来衡量艺术品的品质或价格就变成一个越来越不可靠的指标了。两个并不是很懂艺术品、或者是被误导的人在拍卖场上举牌竞价,创造了一个价格记录,这难道就可以作为衡量一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重要性的有效模式了?我一直都搞不懂为什么人们觉得在拍卖行买东西很可靠,反而在从那些一辈子和艺术品打交道的私人行家手上买东西时就战战兢兢的?当然前提是要找到一个好的艺术品行家,他们和好的艺术品一样稀少。

所以,出版这本书和其他我的书,都是源自我本身对这些艺术品真诚的喜爱、以及对它们所蕴含文化的关注。这与市场无关。不过,当可以收藏的家具变得越来越稀少的时候,毫无疑问更多的人会被文房小件的精良品质和可收藏性所吸引。

典藏:在购藏一件器物的时候,您通常会考虑哪些因素?在鉴赏一件器物的时候,您又是持什么标准?

马科斯:在购买木作文房小件的时候我并没有一个系统标准。这么多年的专研和实战经验,让我更相信我的直觉。基本上,审美和艺术价值在我看来最重要。材质和工艺的重要程度应该和审美是并列的,因为它们是构成一件艺术品的美学元素。稀缺性对我来说也是重要指标,我总是对新鲜的东西感到兴奋。传承很有趣,但是次要因素。市场会偏爱传承、尺寸、材质和拍卖纪录这些因素,因为靠这些指标来收藏和交易会很容易,但同时也是偷懒和肤浅的标准,这些都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研究和经验。

虽然我的鉴赏大部分是从视觉出发的,但我非常享受触摸艺术品。上手这些物件,通过我的手指感受它们的重量、形制和质地,那种感觉太醉人了!我也很享受将艺术品和其他物件搭配摆设,看它们如何相得益彰。我总是能够从这样做中获得对这些艺术品新的认识,对它们的理解和鉴赏也一直在更新。对家具的鉴赏亦同此理。

典藏:那您是如何将收藏的艺术品和其他物件搭配陈设的?在用艺术品点缀家具陈设方面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马科斯:我的家居陈设包括很多不同的物件,现代的和古代的。因为我的职业和我对艺术的喜爱,我们的室内陈设也和爱好保持一致。我和妻子一直想营造一个温暖、中性和洁净,充满古典和当代主义的家居氛围。我们屋里的颜色是中性色,材质也尽量选择自然材质。家具是一间屋子的建筑骨架。我们屋里以中式家具为主,它们奠定了一个平衡、和谐又低调的基调。我喜爱这种平静和朴素的力量。其他的画、雕塑和摆件穿插其中,让人目不暇接。灯光虽然很重要,但我们尽量将物件都放在外面,而不是置于玻璃柜里面。这些物品的混搭组合和日常生活让我们觉得一切都自然而迷人。

Marcus Flacks的居所内景

马科斯

特别推荐

“本书中的这些器物我都十分喜爱,如果让我只选一件作为收藏的话,第223页上的17世纪黄花梨嵌大理石翘头案几会是其中之一。”

17世纪 黄花梨嵌大理石翘头案几 45.5x13.5x11.5cm

“还有一只17-18世纪紫檀大旅行箱,我想起来一段往事。我的朋友柯惕思之前把它的细节图发送给我,看起来做工非常好,东西也十分有趣。我问了价格,真是贵得吓人。一般情况下,我会讨价还价看看能不能买下来,但是这次开价太高根本没法考虑。那年晚点的时候我们正好在上海,就去拜访了下经手的古董商。我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个旅行箱,因为古董商要给我看一个桌子。不过当我进去的时候,看见那张桌子放在房间中间;在角落的另一张桌子上,堆着一些书和其他杂物,以及这件紫檀大旅行箱!我佯装着看桌子,实际上满心都在想能不能以一个优惠的价格买下旅行箱。因为我看见它之后,我就不可能不带着它离开了。所以说,看实物很重要,就算是细节图片也未必能体现实物的精美。这件旅行箱后来就成为我经手的最好的一件器物之一。”

17-18世纪 紫檀大旅行箱 24.2x24.2x35.6cm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